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量刑方法研究

作 者: 常旭光
导 师: 薛瑞麟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刑罚 量刑方法 量刑基准 量刑情节
分类号: D924.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2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刑法学者对量刑方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均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讨,人民法院也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以上量刑方法更多地关注的是量刑的平衡问题,因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量刑公正问题。本文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探索寻求适合我国审判工作实际情况的可行的量刑方法。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为量刑方法概述。主对量刑的依据和影响量刑的因素进行概要分析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量刑的方法与步骤:一是通过对客观危害的考量和主观恶性的评价确定量刑基准;二是适用量刑情节;三是考虑证据和社会因素。第二部分是犯罪行为客观危害的考量。主要介绍客观危害的蕴涵和客观危害大小的决定因素,认为客观危害是对刑法法益的侵害,侵害法益的大小与程度即是客观危害的大小。客观危害的表现为对刑法法益所造成的实际损害和现实危险。客观危害的因素主要包括被害法益与危害结果,犯罪对象,犯罪的时间、地点与方法等。第三部分是犯罪人主观恶性的评价。主要介绍主观恶性的概念与特征,并寻求主观恶性大小的评价方法。认为主观恶性是犯罪人为了实现意志自由而对刑法法益的破坏态度,并表现为主观上应受刑法责难的程度。主观恶性的大小(E)与意志自由的程度(K)成正比,与罪过形式(L)成正比,与犯罪的法益(A)和犯罪人追求的利益或怠于履行的义务(B)相关,并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大体可表达为公式:E=K×L×(A-B)。第四部分是量刑基准的确定。主要介绍量刑基准的概念,并提出确定量刑基准的方法。认为量刑基准是指排除各种法定量刑情节,依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所应判处的刑罚。量刑基准的确定来自对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性的全面分析,并依赖于判例指导制度。第五部分是量刑情节的适用。分别介绍了单一量刑情节和多个量刑情节并存时的适用方法。认为量刑情节必须在量刑基准的基础之上进行适用。第六部分是证据对量刑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案件、不同情节的证明标准进行论证。认为证据对量刑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对证明标准达不到排除一切怀疑的死刑案件应当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第七部分是量刑时应考虑社会效果,促进社会和谐。介绍了量刑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分析了公众舆论、被告人的特殊情况等影响量刑的社会因素,并指出通过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做好刑事附带民事调解工作,加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等方法,可以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全文目录


摘要  4-8
引言  8-9
一、量刑方法概述  9-11
  (一) 量刑的依据及影响量刑的因素  9-10
    1、量刑的依据—罪行与量刑情节  9-10
    2、影响量刑的因素—证据和社会因素  10
  (二) 量刑的方法与步骤  10-11
二、犯罪行为客观危害的考量  11-14
  (一) 客观危害的蕴涵  11-12
    1、客观危害的实质  11
    2、客观危害的表现形式  11-12
  (二) 决定客观危害大小的因素  12-14
    1、被害法益与危害结果  12
    2、犯罪对象  12-13
    3、犯罪时间、地点与方法  13-14
三、犯罪人主观恶性的评价  14-19
  (一) 主观恶性的含义与特征  14-15
    1、主观恶性反映犯罪人对刑法法益的破坏态度  14
    2、主观恶性体现犯罪人的意志自由  14-15
    3、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最终表现为主观上应受刑法责难的程度  15
  (二) 主观恶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15-17
    1、犯罪所侵害的刑法法益  15
    2、犯罪动机—追求利益或怠于履行义务  15-16
    3、犯罪人的意志自由程度  16
    4、犯罪人的罪过形式  16-17
  (三) 主观恶性大小的判断  17-19
四、量刑基准的确定  19-22
  (一) 量刑基准的概念与特征  19-20
    1、量刑基准排除各种法定量刑情节,但应当包含酌定情节  19
    2、量刑基准来自于对犯罪人主观恶性的判断和犯罪行为客观危害的考量  19-20
    3、量刑基准是具体的量刑点  20
  (二) 量刑基准的确定  20-22
    1、量刑基准的确定来自对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性的全面分析  20
    2、量刑基准的确定必须依赖于判例指导制度  20-22
五、量刑情节的适用  22-26
  (一) 单一量刑情节的适用  22-24
    1、同种量刑情节是否必然导致量刑时同样的考虑  22
    2、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量刑情节的适用  22-23
    3、应当型法定情节的适用与可以型量刑情节的适用  23-24
  (二) 多个量刑情节的适用  24-26
    1、同向量刑情节并存时的适用  24-25
    2、逆向量刑情节并存时的适用  25-26
六、证据对量刑的影响  26-29
  (一) 不同案件的证明标准不同  26-27
  (二) 不同量刑情节的证明标准  27
  (三) 证据对量刑的影响――“留有余地”的判决  27-29
七、量刑时应考虑社会效果,促进社会和谐  29-33
  (一) 量刑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29
  (二) 影响量刑的社会因素  29-30
    1、公众舆论  29-30
    2、被害人或被害人亲属的感情  30
    3、被告人及其家庭情况  30
  (三) 寻求量刑适当与社会和谐的契合点  30-33
    1、量刑时要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30-31
    2、刑事附带民事调解与量刑  31-32
    3、裁判文书中的量刑表达  32-33
结论  33-34
参考文献  34

相似论文

  1. 被害人过错研究,D925.2
  2. 我国减刑制度的实践及其完善,D924.1
  3. 论我国死刑的立法控制,D924.1
  4. 减刑、假释司法实践若干问题研究,D924.1
  5. 量刑规范化问题研究,D924.13
  6. 论我国暂予监外执行制度,D925.2
  7. 论我国刑罚执行监督制度的完善,D925.2
  8. 论单位自首的司法认定及立法完善,D924.1
  9. 故意杀人罪量刑基准研究,D924.3
  10. 道路交通秩序的刑法调控研究,D924.3
  11. 刑罚轻重的立法设置研究,D914
  12. 危险驾驶罪研究,D924.3
  13. 我国资格刑立法完善研究,D924.1
  14. 我国假释适用实证研究,D924.13
  15. 论刑罚执行中的人道主义,D914
  16. 浅论因果报应思想在我国刑罚文化中的地位,D924
  17. 关于预防公务员职务犯罪的法律思考,D917
  18. 商鞅变法思想及其法哲学内涵的思考,K231
  19. 社区矫正适用研究,D926.8
  20. 浅议量刑规范化,D926.2
  21. 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构建,D925.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总则 > 刑罚的运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