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司马光事迹诗文系年

作 者: 向有强
导 师: 莫道才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司马光 事迹 系年文 系年诗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北宋司马光是集官僚、学者、文人等身份于一身的复合人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人。他的生平事迹,前人有年谱三种,但多有缺漏舛误;他的文学创作,研究方兴未艾。目前对司马光的研究,多集中在史学、思想与历史评价上,要想对这样一个人物作更深入客观的了解,毫无疑问,最基本的一步是把司马光的文集进行编年。这个任务由本论文承担。因此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一是完善生平事迹的谱录,二是对司马光的诗文作品予以初步的系年考证。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考证,尤以诗歌系年部分用力最深。这部分内容我首先通过对《文正集》十四卷诗歌的编排规律的探索,初步发现《文正集》诗歌的编排在大体上虽显混乱,但存在若干个小段落,而每个小段落均予按年编次。于是我以此为出发点和目的,运用“据事定点”、“据唱和定点”等具体操作方法,结合司马光的生平事迹,查检相关的文史文献,考证诗之本事;又参据他人文集——主要是梅集、欧集、王临川集、苏集中的唱和之作,为诗歌系年寻找依据。初步考证统计,论文共系年诗歌448题662首,其中谱录在前谱中仅有15题(首)。司马光的散文创作,事关当时事者颇多,因此多有本事可考,加上各版本题下多注明所作年月,而这些著录又多为前谱所证实谱录,故本文予以辨证吸收,多有据前谱引录者,但辨正前谱系年者也不少,补录系年的作品,更不在少数。据统计,散文共系年674篇,其中引录前谱353篇,考正前谱24篇,补录297篇。在司马光生平事迹的谱录上,本文作了一些辨正和补充工作:如对司马光签判苏州及丁内艰去任的时间、对司马光丁内外艰释服出奔知延州庞籍的时间,进行了综合考察,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对司马光的官职职名作了较清楚的谱录。辨正司马光通判郓州的时间是皇祜五年秋。辨正治平四年闰三月除授翰林学士四月受职。梳理熙丰时司马光与苏轼的交谊及元丰二年十二月坐苏轼“乌台诗案”受罚等事迹。补录司马光通判并州时于嘉祜二年春差往麟州勾当公事。指实迁开封府推官在嘉祜三年七、八月间;嘉祜四年六、七月间迁度支员外郎判勾院;嘉祜五年十一月擢修起居注;嘉祜七年四月除授天章阁待制五月仍命知谏院;治平四年九月由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学士十月供职。考证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受朝命在熙宁三年九月而赴任、到任则在是年十一月。又指实他退居洛阳曾去洛回陕、范镇的几次来洛游春,元丰中洛阳文士的几次大型的集会唱和时间等等。依据《系年》的考证结果,本文在《绪论》部分,站在文学研究的角度上,考察了司马光早年的文学活动轨迹,考证梳理了司马光与庞籍、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三苏等的交谊与诗歌唱和,并对司马光与苏门文士的渊源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的研究成果,必将为司马光的交游活动、诗文创作理论渊源、创作实践,以及成就、影响与地位的评价,提供比较充分必要的依据,推动文史学界关于司马光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10
凡例  10-11
绪论  11-44
  一、司马光既有生平与文学研究概述  12-17
    (一) 前人年谱简评  13-15
    (二) 新时期以来研究现况  15-17
  二、本论文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17-18
    (一) 本论文的研究任务  17
    (二)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7-18
  三、司马光生平与文学研究中的补充和新发现  18-44
    (一) 对司马光生平仕历的辨正与补充  19-20
    (二) 司马光前期的文学活动轨迹及其与庞籍的交谊唱和  20-23
    (三) 司马光与梅尧臣的诗文交谊  23-27
    (四) 司马光与欧阳修交谊考略  27-32
    (五) 司马光与王安石交谊考略  32-38
    (六) 司马光与三苏交谊考略兼及与苏门文士渊源拾零  38-44
系年  44-134
  一、侍亲与初仕  44-54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 己未(1019年) 一岁  44
    天禧四年 庚申(1020年) 二岁  44
    天禧五年 辛酉(1021年) 三岁  44
    乾兴元年 壬戌(1022年) 四岁  44-45
    宋仁宗天圣元年 癸亥(1023年) 五岁  45
    天圣二年 甲子(1024年) 六岁  45
    天圣三年 乙丑(1025年) 七岁  45
    天圣四年 丙寅(1026年) 八岁  45
    天圣五年 丁卯(1027年) 九岁  45-46
    天圣六年 戊辰(1028年) 十岁  46
    天圣七年 己巳(1029年) 十一岁  46
    天圣八年 庚午(1030年) 十二岁  46-47
    天圣九年 辛未(1031年) 十三岁  47
    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壬申(1032年) 十一月改元 十四岁  47
    明道二年 癸酉(1033年) 十五岁  47
    景祐元年 甲戌(1034年) 十六岁  47-48
    景祐二年 乙亥(1035年) 十七岁  48
    景祐三年 丙子(1036年) 十八岁  48
    景祐四年 丁丑(1037年) 十九岁  48
    景祐五年宝元元年 戊寅(1038年) 十一月改元 二十岁  48-49
    宝元二年 己卯(1039年) 二十一岁  49-51
    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庚辰(1040年) 二月改元 二十二岁  51-52
    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辛巳(1041年) 十二月改元 二十三岁  52
    庆历二年 壬午(1042年) 二十四岁  52
    庆历三年 癸未(1043年) 二十五岁  52-54
  二、翱翔内外、涵养器业  54-77
    庆历四年 甲申(1044年) 二十六岁  54-55
    庆历五年 乙酉(1045年) 二十七岁  55-56
    庆历六年 丙戌(1046年) 二十八岁  56-57
    庆历七年 丁亥(1047年) 二十九岁  57
    庆历八年 戊子(1048年) 三十岁  57-58
    皇祐元年 己丑(1049年) 三十一岁  58-60
    皇祐二年 庚寅(1050年) 三十二岁  60-61
    皇祐三年 辛卯(1051年) 三十三岁  61-63
    皇祐四年 壬辰(1052年) 三十四岁  63-66
    皇祐五年 癸巳(1053年) 三十五岁  66-67
    至和元年 甲午(1054年) 三十六岁  67-68
    至和二年 乙未(1055年) 三十七岁  68
    至和三年嘉祐元年 丙申(1056年) 九月改元 三十八岁  68-70
    嘉祐二年 丁酉(1057年) 三十九岁  70-71
    嘉祐三年 戊戌(1058年) 四十岁  71-73
    嘉祐四年 己亥(1059年) 四十一岁  73-74
    嘉祐五年 庚子(1060年) 四十二岁  74-77
  三、官在谏垣  77-93
    嘉祐六年 辛丑(1061年) 四十三岁  77-80
    嘉祐七年 壬寅(1062年) 四十四岁  80-83
    嘉祐八年 癸卯(1063年) 四十五岁  83-86
    宋英宗治平元年 甲辰(1064年) 四十六岁  86-89
    治平二年 乙巳(1065年) 四十七岁  89-91
    治平三年 丙午(1066年) 四十八岁  91-93
  四、学士议政  93-107
    治平四年 丁未(1067年) 四十九岁  93-97
    宋神宗熙宁元年 戊申(1068年) 五十岁  97-99
    熙宁二年 己酉(1069年) 五十一岁  99-103
    熙宁三年 庚戌(1070年) 五十二岁  103-107
  五、退居洛阳  107-124
    熙宁四年 辛亥(1071年) 五十三岁  107-108
    熙宁五年 壬子(1072年) 五十四岁  108-110
    熙宁六年 癸丑(1073年) 五十五岁  110-111
    熙宁七年 甲寅(1074年) 五十六岁  111-112
    熙宁八年 乙卯(1075年) 五十七岁  112-113
    熙宁九年 丙辰(1076年) 五十八岁  113
    熙宁十年 丁巳(1077年) 五十九岁  113-114
    元丰元年 戊午(1078年) 六十岁  114-115
    元丰二年 己未(1079年) 六十一岁  115-116
    元丰三年 庚申(1080年) 六十二岁  116-117
    元丰四年 辛酉(1081年) 六十三岁  117-118
    元丰五年 壬戌(1082年) 六十四岁  118-119
    元丰六年 癸亥(1083年) 六十五岁  119-120
    元丰七年 甲子(1084年) 六十六岁  120-124
  六、元祐更化  124-134
    元丰八年 乙丑(1085年) 六十七岁  124-127
    宋哲宗元祐元年 丙寅(1086年) 六十八岁  127-134
参考文献  134-137
附录一:北宋涑水司马氏世系  137-140
附录二:《文正集》诗歌分卷编年表  140-141
附录三:诗文系年数量统计简表  141-142
附录四:司马光《文正集》中文学观点材料摘录  142-145
后记  145-147

相似论文

  1. 梅溪词研究,I207.23
  2. 司马迁司马光政治思想之异同,D092
  3. 恽敬年谱简编,I206.2
  4. 《稽古录》探析,K092
  5. 桂馥年谱,I206.2
  6. 正史《列女传》事类述评,I207.41
  7.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R281
  8. 司马光《家范》研究,B823.1
  9. 陆蠡论,I207.6
  10. 家训与宋代伦理生活,B823.1
  11.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法官角色,D926.2
  12. 周亮工及其诗歌研究,I207.22
  13. “竟陵八友”考论,I209
  14. 两汉护羌校尉研究,K234
  15. 谢庄集校注,I206.2
  16. 论《司马温公家范》,B823.1
  17. 清初天主教文人许缵曾研究,I206.2
  18. 司马光政治思想考论,K244
  19. 《诸儒鸣道集》述评,K244
  20. 《切韵指掌图》研究,H113.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