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脂类物质分析技术运用于考古学的方法探索

作 者: 崔品
导 师: 翁屹;张居中
学 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专 业: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关键词: 环境考古 脂类物质分析 正构烷烃 古环境指标 古植被 实验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研究
分类号: K8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复原古代生态面貌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与古环境直接相关,由此进而探讨很多重要的考古学和人类学问题。一般的环境考古研究主要通过比较植物遗存的形态以鉴定其种属,进而恢复古植被。但若未发现可供形态比较的植物遗存,?就必须运用分子生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检测分子标志物,深入挖掘有关古代动植物的潜信息。因此,筛选合适的分子标志物并建立相应的有效的分析方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随着科技考古的蓬勃发展,大分子量的分子标志物(如DNA)的研究体系已基本建立,而对小分子量的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尚在起步阶段,它对未出土可供形态比较的生物遗存的考古研究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先对脂类物质分析的实验影响因素做了初步探讨,并对新石器早期的浙江小黄山遗址出土的陶片里的残留物做了脂肪酸分析。再以GC-MS的检测结果为依据,对有机地球化学中的几种常用的脂类物质分析实验方法,从提取方法、溶剂的选择和洗脱三步做了一系列比较和细节上的改进,初步得出适用于考古学研究中痕量分析的脂类物质的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小黄山和安徽禹会遗址剖面的各地层土壤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分析中,其结果揭示了一定程度的古环境意义。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未发现可供形态比较的植物遗存的考古遗址,烷烃分析技术是环境考古研究的有效办法之一,因之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同时也就考古学研究的现实提出了一些问题,说明该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要与其他的研究手段所得结果相互印证才能较好地反映古环境。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1章 选题背景  8-14
  1.1 分子标志物  8-9
    1.1.1 分子标志物的概念和分类  8
    1.1.2 分子标志物研究的考古学意义  8-9
    1.1.3 分子标志物的筛选标准  9
  1.2 小黄山遗址考古学背景  9-10
    1.2.1 小黄山遗址基本地质地貌  9
    1.2.2 小黄山遗址遗存及其文化内涵  9
    1.2.3 小黄山遗址的年代学讨论  9-10
    1.2.4 小黄山遗存发现的意义  10
  1.3 禹会遗址考古学背景  10-11
    1.3.1 禹会遗址地理与发掘情况简述  10
    1.3.2 禹会遗址遗存及其文化内涵  10
    1.3.3 与周边相关文化的比较  10
    1.3.4 禹会遗址的文化定性及其学术价值  10-11
  1.4 环境考古学及其意义  11-12
    1.4.1 环境考古学的概念  11
    1.4.2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对象和内容  11
    1.4.3 环境考古学的意义  11-12
    1.4.4 中国环境考古研究回顾与展望  12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3
  参考文献  13-14
第2章 脂类物质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综述  14-22
  2.1 脂类物质检测的原理  14-17
    2.1.1 脂类物质的成分和种类  14
    2.1.2 脂肪酸的种属特异性  14-16
    2.1.3 烷烃的种属特异性  16-17
  2.2 脂类物质检测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17-19
    2.2.1 脂肪酸检测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17-18
    2.2.2 正构烷烃检测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18-19
  2.3 脂类物质技术应用展望  19-20
  参考文献  20-22
第3章 脂类物质分析实验条件摸索  22-41
  3.1 采样方法  22-23
    3.1.1 有机质残留物中的分子标志物  22
    3.1.2 沉积物中的分子标志物  22-23
  3.2 脂类物质分析实验影响因素初探  23-35
    3.2.1 材料与方法  23-24
    3.2.2 结果与讨论  24-34
    3.2.3 对类似实验的借鉴意义  34-35
  3.3 脂肪酸检测的尝试  35-40
    3.3.1 材料与方法  35-36
    3.3.2 结果与讨论  36-40
    3.3.3 结论  40
  参考文献  40-41
第4章 考古遗址土壤正构烷烃分析方法研究  41-57
  4.1 采样情况  41-43
    4.1.1 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的采样情况  41-42
    4.1.2 安徽蚌埠禹会遗址的采样情况  42-43
  4.2 提取方法的比较  43-47
    4.2.1 材料  43
    4.2.2 方法与结果  43-47
    4.2.3 讨论  47
  4.3 提取所用试剂的比较研究  47-50
    4.3.1 材料与方法  47
    4.3.2 实验结果  47-50
    4.3.3 讨论  50
  4.4 柱洗脱纯化设备的比较  50-54
    4.4.1 材料与方法  50
    4.4.2 实验结果  50-54
    4.4.3 讨论  54
  4.5 本章小结  54-56
  参考文献  56-57
第5章 实验结果的古植被和考古学意义解读  57-60
  5.1 对实验数据的整理  57
  5.2 古植被和考古学意义解读  57-59
    5.2.1 早全新世气候振荡和小黄山先民的选址  57-58
    5.2.2 中全新世气候变化和大禹治水  58-59
  参考文献  59-60
第6章 脂类物质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前景  60-67
  6.1 正构烷烃分析用于考古学研究的影响因素  60
  6.2 相应的解决办法  60-66
    6.2.1 采样过程  60
    6.2.2 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结合  60-66
  参考文献  66-67
结语  67-68
致谢  68-6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69

相似论文

  1. 莱州湾沉积物主要有机物含量分布与来源解析,X143
  2. 电容式间隙测量系统在叶轮机中的应用研究,V263
  3.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P736.21
  4. 应用多参数示踪方法研究黄河口湿地沉积有机质来源和分布,P736.21
  5. 海洋溢油化学指纹分析鉴定方法研究,X834
  6. 锦州湾沉积物典型有机物组成及来源研究,X55
  7. 武汉北湖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和正构烷烃分布规律研究,X833
  8. 长江忠县、巫山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K878
  9. 植物叶片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年内变化研究,P618.13
  10. 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烃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P736.41
  11. 青藏高原椭圆真星介(Eucypris elliptica (Baird))生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X171
  12. 东昆仑东温泉盆地上新世古植被与古气候,P532
  13. 沉积物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物源示踪及环境演变指示,P618.13
  14. 赤峰上机房营子遗址环境考古研究,K872
  15. 具有可见光响应的ABO_3型光催化材料制备、性能表征及污染物降解研究,X13
  16. 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沉积物末次冰消期以来正构烷烃分子分布特征及其碳、氢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P343.3
  17. 绰墩遗址水稻土中脂类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的研究,K875
  18. 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初步研究,K872
  19. 西乌珠穆沁旗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环境变化意义,P532
  20. 高蜡柴油流动性改进剂的研制及降凝机理探究,TE624.81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地区文物考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