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室内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污染控制策略研究

作 者: 谢伟
导 师: 樊越胜
学 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 业: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关键词: 室内空气品质 颗粒物 通风稀释 空气过滤
分类号: TU83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和室内污染物日益增多的今天,室内空气品质受到人们强烈的关注。由于绝大多数人7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经研究发现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超过室外污染。同时,有人认为室内颗粒物污染占整个室内空气污染的76%,室内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以及控制室内颗粒污染物浓度已成为暖通空调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推导,详细探讨了室内颗粒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各因素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包括室内颗粒物初始浓度值、新风量、换气次数、渗透风量、过滤器效率等;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室内外浓度关系曲线以及室内浓度随时间的指数拟合曲线,对西安市某普通办公房间室内颗粒排放源及室内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进行理论研究;最后提出室内颗粒物污染的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可得以下结论:(1)室内初始浓度C0>室内稳定浓度C∞时,室内颗粒物浓度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趋势;当C0<C∞时,室内颗粒物浓度呈现“白天高夜间低”的趋势;当C0=C∞时,空调系统室内颗粒物浓度值保持在初始浓度值C0不变。(2)对于室内无发尘源的自然通风房间,I/O比随换气次数的增大而增加,且PM10与PM2.5的I/O比都小于1,表明室内污染源主要来自室外;由于PM2.5在室内的沉积率小于PM10,计算结果表明PM2.5的I/O比大于PM10。当换气次数n由1h-1增加至6h-1时,PM10、PM2.5的I/O比分别由0.50、0.71增加至0.86、0.94,增加了72%、32.4%。可见,增大换气次数对PM10的I/O比增加较为明显,而对细颗粒物PM2.5的I/O比影响要小于PM10;若继续增大房间换气次数,则I/O比变化趋于平缓。(3)结合颗粒物质量平衡方程、室内外监测浓度线性拟合曲线及室内浓度随时间的指数拟合曲线,对西安市普通办公房间室内颗粒排放源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般办公房间,室内PM10的平均发尘量为7.93~12.48mg/h,室内PM2.5的平均发尘量为2.89~4.08mg/h。通过与室内浓度变化的指数拟合曲线相比较,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4)通过数值计算表明,靠通风稀释室内颗粒物浓度是有限的,应结合空气过滤器进行室内颗粒污染物控制;通风空调过滤系统从控制室内颗粒物污染角度存在一个最小换气次数。因此,在空调系统设计中,还应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控制室内颗粒物浓度的角度来校核换气次数。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主要符号表  10-11
1 绪论  11-16
  1.1 研究背景  11
  1.2 颗粒物对人体危害  11-12
  1.3 颗粒物研究现状  12-14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14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6
    1.4.1 研究内容  15
    1.4.2 研究意义  15-16
2 室内颗粒物质量浓度模型  16-28
  2.1 理论基础  16-17
    2.1.1 影响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因素  16-17
    2.1.2 模型假设  17
  2.2 不同通风模式下室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模型  17-20
    2.2.1 一次回风空调系统  17-19
    2.2.2 新风加风机盘管系统  19
    2.2.3 自然渗风空调系统  19-20
    2.2.4 通风无过滤空调系统  20
  2.3 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  20-23
    2.3.1 室内颗粒物初始浓度值影响  20-21
    2.3.2 渗透风量的影响  21
    2.3.3 新风量的影响  21-22
    2.3.4 换气次数的影响  22
    2.3.5 过滤器效率的影响  22-23
  2.4 参数值的确定  23-27
    2.4.1 室外颗粒物浓度值  23-25
    2.4.2 初始浓度值  25
    2.4.3 室内发尘量  25
    2.4.4 颗粒物穿透率  25-26
    2.4.5 颗粒物沉降率  26
    2.4.6 渗透换气次数  26-27
  2.5 本章小结  27-28
3 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动态变化  28-42
  3.1 机械通风系统  28-29
    3.1.1 空气过滤  28-29
    3.1.2 通风稀释  29
  3.2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相关性分析  29-34
    3.2.1 机械通风系统  30-33
    3.2.2 自然通风系统  33-34
  3.3 实验分析  34-40
    3.3.1 采样地点  35
    3.3.2 实验设备及方案  35-36
    3.3.3 相关参数  36
    3.3.4 理论与实验  36-40
  3.4 本章小结  40-42
4 各因素对集总参数模型的影响  42-49
  4.1 空调运行时段  42-45
    4.1.1 室外颗粒物影响  42-43
    4.1.2 新风比影响  43
    4.1.3 换气次数的影响  43-44
    4.1.4 过滤器效率的影响  44-45
    4.1.5 颗粒物沉降率的影响  45
  4.2 空调系统关闭时段  45-48
    4.2.1 室外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5-46
    4.2.2 渗透风量的影响  46-47
    4.2.3 颗粒物沉降率的影响  47
    4.2.4 颗粒物穿透率的影响  47-48
  4.3 本章小结  48-49
5 颗粒物污染控制策略  49-57
  5.1 通风控制  49-51
    5.1.1 室内通风  49-50
    5.1.2 新风控制  50
    5.1.3 换气次数  50-51
  5.2 过滤控制  51-55
    5.2.1 空气过滤  51-52
    5.2.2 最小换气次数  52
    5.2.3 新风比对主过滤器影响  52-53
    5.2.4 换气次数对主过滤器影响  53
    5.2.5 过滤器效率匹配  53-54
    5.2.6 过滤器选型理论分析  54-55
  5.3 本章小结  55-57
6 结论与展望  57-59
  6.1 结论  57
  6.2 展望  57-59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59-61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1-62
致谢  62-63
参考文献  63-68

相似论文

  1. 燃煤飞灰化学团聚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X513
  2. 燃煤飞灰比电阻预测模型,X701.2
  3. 风场湍流特性对散状颗粒物风蚀污染的影响研究,X513
  4. 淮南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研究,X513
  5. 青岛大气中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及~7Be的同步观测及时间变化规律,X831
  6. 武汉市光谷局域地区环境空气中颗粒物分布特征研究,X831
  7. O2/CO2燃烧方式下煤中硫迁移与喷钙脱硫实验研究,X701.3
  8. 高硅煤燃烧矿物演化和絮凝特性的实验研究,TK16
  9. 双层皮玻璃幕墙通风性能研究,TU111.4
  10. 300MW燃煤电站细微粒物化学团聚系统设计及团聚数值模拟,X773
  11.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异构设计与PM10灰预测,X851
  12. 矿物特性对燃煤亚微米颗粒物排放特性影响研究,TK16
  13. 不同地区颗粒物毒性的比较实验研究,R114
  14. 翅片管式换热器表面粉尘沉积规律研究,TU831
  15. 微米级大气颗粒物有害重金属元素直接检测技术与仪器的初步研究,X851
  16. 颗粒物在人体气管支气管模型中传输与沉积的数值模拟研究,X513
  17. 城市大气颗粒物(PM10)源解析与浓度预测及气象因素影响研究,X513
  18. 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机动车排放纳米颗粒物数浓度的影响,X513
  19. 城市街谷型交叉口内汽车尾气污染的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X734.2
  20. 半干旱区农田地表粉尘释放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X513
  21. 变风量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空气品质控制研究,TU831.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房屋建筑设备 > 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 > 通风、除尘、空气净化、除湿 > 空气净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