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植硅体碳十四(14C)测年初探

作 者: 杨雪
导 师: 尹金辉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专 业: 地球化学
关键词: AMS14C 测年植硅体石墨制靶系统
分类号: P59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分布最广泛的黄土、黄土状沉积物中缺乏木头、木炭等14C年龄测定的可靠材料而又普遍存在植硅体的特点,开展了影响植硅体14C测年的两个关键环节即高质量石墨靶制备技术和植硅体14C测年的可靠性进行了初步探索,弥补我国植硅体14C测年薄弱环节。首先,AMS14C的分析测试是一项系统科学,得到一个AMS14C年龄数据要经过样品的前处理、靶样制备、AMS分析测试等环节,各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均直接影响最终测试结果的质量和效率。相对于加速器质谱仪的性能,以其检测下限推算,理论上AMS14C法的测年上限可以达到10ka BP,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AMS14C测年法的上限还是未能突破5万年以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样品制备成石墨靶的过程中引入的污染干扰了实验结果。因此,制靶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成的石墨的品质,影响所测样品的年龄。通过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组建的加速器石墨制靶系统进行的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包括标准样品和本底样品的实验以及已知年龄样品的所得到的近百个石墨靶样的初步结果分析,总结出:1)新建的石墨制靶系统最佳合成石墨实验条件为H2:CO2的比例为2、合成石墨的温度选择550℃,对于Fe粉采用先氧化后用氢气还原的方法来进行活化,实验过程较稳定。2)本底样品和标准样品的测量得到系统的本底平均值为0.0047±0.0001(1σ)PMC,前三批样品,测量上限扣除加速器本底为45,700aBP。2013年最近一批的样品系统本底已接近50,000a BP。3)对于已知年龄样品和同一样品不同实验室测量的实验对比结果显示该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非常好,能够进行加速器14C石墨靶的制备和测量。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实验室的污染约为3.1μg现代碳,对于mg级别的样品,不影响其年龄。其次,对比了不同温度下现代稻草植硅体14C测年的可靠性和用末次冰期黄土中提取出植硅体检测了建立植硅体14C测年流程实验过程中的本底值,弥补了之前研究植硅体14C年代学缺少合适的天然本底植硅体样本来检验植硅体14C测年化学封闭性的缺陷,具体研究成果如下:4)从现代稻草样品提取的植硅体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包裹在植硅体的14C的比度和当时大气的14C比度大体上是平衡的。植硅体不同温度的燃烧实验结果表明,在900℃下,植硅体释放的CO2所得到的14C年龄比其它900℃以上的温度所得到的14C年龄更为接近样品的真实年龄。5)用光释光年龄约为71ka BP的渭南L1-3黄土地层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评估植硅体分离过程中本底值。黄土中天然植硅体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硅体被埋藏到底层中后,在地质学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尺度上,植硅体中的有机质可以保存完好,并且不受沉积作用的污染。植硅体中的碳呈封闭状态。避免了外部环境或现代碳的污染或渗入,这是利用植硅体测年的最大优势。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实验,证明了植硅体作为14C测年物质,满足14C测年的基本前提。并且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行性很好。因此,植硅体可以成为一种有前景的14C测年材料,即使在中国的一些干旱地区,采集不到木头,木炭等可靠14C测年材料的地方,植硅体在第四纪地层中分布广泛,尝试为我国西部等干旱地区的14C年代提供一种比较有效的新途径。未来我们还将通过改善样品制备过程和改进实验系统来进一步的降低实验本底,这样才能进行超微量(几十微克级)和大于50,000a BP样品的测量。对植硅体14C测年将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例如,重复实验、已知年龄剖面的植硅体14C测年检验,另外还期望做多地区植硅体14C测年对比来约束不同地区沉积物中植硅体含碳量的变化,使得植硅体14C测年体系更为完整和可靠,并且和孢粉的14C测年相结合,使其更为广泛的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中。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引言  11-15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13
  1.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问题  13-15
第二章 ~(14)C 测年方法及其发展概述  15-24
  2.1 方法与原理  15-18
  2.2 ~(14)C 年龄的校正  18-20
  2.3 实验方法  20-24
第三章 加速器制靶真空系统的研制与标定  24-41
  3.1 AMS~(14)C 石墨制靶真空系统简介  25-27
    3.1.1 制靶系统的组成  25-27
  3.2 制靶方法以及实验室石墨制靶流程  27-32
    3.2.1 制靶方法  27-29
    3.2.2 实验室制靶流程  29-32
  3.3 AMS~(14)C 石墨制靶真空系统的标定  32-39
    3.3.1 实验条件的选择  32-34
    3.3.2 本底样品和标准样品  34-36
    3.3.3 可靠性检验  36-38
    3.3.4 其他实验条件  38-39
  3.4 污染来源分析和拟解决方法  39-40
    3.4.1 污染来源分析  39-40
    3.4.2 拟解决办法  40
  3.5 小结  40-41
第四章 植硅体~(14)C 测年  41-54
  4.1 植硅体的研究现状  42-45
    4.1.1 植硅体研究在古环境解释中的应用  43-44
    4.1.2 植硅体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44-45
  4.2 植硅体提取流程与实验  45-47
    4.2.1 现代稻草植硅体实验  45-46
    4.2.2 黄土植硅体实验  46-47
  4.3 植硅体~(14)C 测年初探  47-52
    4.3.1 植硅体~(14)C 测年的可行性  47-48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8-52
  4.4 小结  52-54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4-56
主要参考文献  56-65
致谢  65-66
作者简介  66-67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67
在学期间参加课题  67

相似论文

  1. 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时空分布及群落组成研究,Q948
  2. 华南古—中生代关键地层界线附近斑脱岩锆石U-Pb年代学及成因,P597.3
  3. 长江中下游鄂—赣与苏—皖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地质特征及对比研究,P597.3
  4. 山西临县紫金山碱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P597.3
  5. 新生代Ar-Ar法定年标准物质候选样品的选定,P597.3
  6. 东昆仑跃进山早泥盆世侵入杂岩体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成因,P597.3
  7. 川西凹陷平落构造区雷口坡组锶同位素地质演化特征,P597
  8. 酒西盆地酒泉砾石层的宇生核素埋藏测年研究,P597
  9. 新疆帕米尔构造结公格尔山第四纪热年代学的初步研究,P597.3
  10. 石英ESR信号特征研究,P597.3
  11. 华北克拉通集宁地区孔兹岩变质作用与地质年代学研究,P597.3
  12. 浙东晚中生代玄武岩Sr-Nd-Pb同位素组成的演化时序,P597
  13. 金川Cu-Ni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P597
  14. 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耦合机制: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P597.3
  15. 长江流域南京钻孔年轻河流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研究,P597.3
  16. 滨海(陆架)黄土释光年代地层研究,P597.3
  17. 大巴山前陆带构造演化及流体碳氢氧同位素研究,P597
  18. 新疆伊犁地块北缘于赞组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P597.3
  19. 黑龙江省伊春市乌伊岭地区美丰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P597.3
  20. 东昆仑都兰可可沙—科科可特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P597.3
  21. 晚中生代中国东北岩浆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P597.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地球化学 >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