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庆油田杏六中区SII油组四维储层地质建模

作 者: 郭敬民
导 师: 尹艳树
学 校: 长江大学
专 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关键词: 四维地质建模 沉积特征研究 储层水淹特征 剩余油预测 大庆油田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储层四维地质建模主要是针对开采年限长、经过多次注采调整并已经进入深度开发阶段的油藏,通过油田提供的丰富的地质、测井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或是通过实验室测试技术分析岩心样本得到的水洗前后物性资料,以精细油藏描述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地下储层单元的地质参数演化数学模型,得到四维地质模型,以此反映随水驱程度的演化而发生改变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针对杏树岗油田杏六中区开发现状,提出油藏四维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综合运用油藏地质学理论,利用研究区岩心、测井、试油试采及开发动态资料,系统地制定了一套针对大庆杏六中区SII油组的四维地质建模的方法与思路。首先,通过大量的地质基础研究,深入地了解油藏的储层沉积单元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动、静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以油藏开发阶段为第四维的油藏动态追踪,揭示随着开发过程油藏内部储层参数的演化规律,主要为杏六中区SI工油组的储层非均质性的分布及演化规律,以及注入水在储层中的推进方向、波及范围的演化规律,从而建立起以开发过程为纵向的储层四维地质模型。本文详尽探讨了水淹四维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自1968年至今,杏六中区共有四套注水井网,通过不同时期的水淹测井解释成果,开展水淹动态分析,揭示水淹特征在平面以及剖面的演化情况,通过研究,完善基础井网、一次加密井网、二次加密井网及三次加密井网的水淹数据,为四维水淹模型提供参数输入。根据杏六中去的数据资料特点,本次研究采用动态追踪分析方法建立四维水淹地质模型。首先,对基础井网及一次加密井网时期的水淹情况做整体的分析,目的是研究一次加密井网阶段水淹分布情况,参考沉积相模拟结果对参数分布的约束,对该时期注入水的波及情况做出预测,再对照基础井网时期的水淹分布情况,对一次加密井网水淹数据进行补充,最终在相控的条件下完成一次加密井网阶段的水淹分布模型;再以二次加密井网水淹数据及一次加密井网的水淹解释结果为条件,进行二次加密井网水淹分布的预测,通过对一次加密井网的水淹模型的推演,补充二次加密井网阶段的水淹数据,再以沉积相为约束建立起二次加密井网的水淹分布模型,二次加密井网阶段的水淹模型也是对一次加密井网阶段水淹模型水淹范围的一个约束;最后,以三次加密井网水淹数据及二次加密井网水淹解释结果为条件,预测三次加密井网水淹分布,通过对二次加密井网的解释结果的注入水推进情况的分析,补充三次加密井网的水淹数据,同时通过三次井网的水淹分布情况调整前一时期的注入水扩散程度,最后完成三次加密井网的相控水淹分布模型。各阶段模型相互补充且相互约束,最终得到杏六中区的水淹四维地质模型。通过建立工区的四维地质模型,揭示了不同注水阶段水淹特征的差异,总体上,杏六中区SII段从未水淹逐渐向中高水淹方向发展,而水淹演化程度因区域不同而表现不同。通过注入水在储层中推进及波及的状况,可以导致剩余油在储层中的分布状态的变化。四维水淹地质模型通过可视化技术更为直观的揭示了注入水在储层中的流动状态及油藏的水淹情况。本次研究通过水淹四维地质模型揭示储层内油水的运动规律,追踪各小层注入水来源,分析注入水油层的波及范围及推进方向,预测低水淹或未水淹的剩余油前景区,为后续油藏开发调整、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第1章 绪论  9-15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1
  1.3 技术路线和技术难点  11-12
  1.4 研究内容  12-13
  1.5 取得成果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5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15-22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5-19
  2.2 勘探开发概况  19-22
第3章 储层沉积特征  22-35
  3.1 研究区储层地层对比  22-28
  3.2 研究区储层沉积相研究  28-35
第4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35-43
  4.1 层内非均质性  35-37
  4.2 层间非均质性  37-39
  4.3 平面非均质性  39-43
第5章 四维地质建模研究  43-72
  5.1 建模思路及方法研究  43-46
  5.2 静态模型的建立  46-51
  5.3 四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51-68
  5.4 模型的检验  68-72
第6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72-89
  6.1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72-77
  6.2 四维模型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77-89
结论  89-91
致谢  91-92
参考文献  92-96
个人简介  96-97

相似论文

  1. 基于改进最小生成树算法的油田网架优化研究,TM715
  2. 大庆油田北三区西部三元复合驱技术研究,TE357.46
  3. 大庆油田通信固网智能升级技术,TN916.2
  4. 大庆水平井套管附件研制与应用,TE256.2
  5. 大庆油田员工激励效力评价研究,F426.22
  6. 大庆长垣西部长封井防漏固井技术研究与应用,TE256
  7. 大庆油田电网连锁故障预警系统的研究,TM76
  8. 大庆外围边际油田开发管理模式研究,F426.22
  9. 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F426.22
  10. 大庆油田领导者胜任力研究,F426.22
  11. 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模式在大庆油田集气管道改造项目的应用,F426.22
  12. 大庆油田复合区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研究,F426.22
  13. 大庆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F426.22
  14.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竞争力评价及核心竞争力战略研究,F426.22
  15.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内部控制框架与运行研究,F426.22
  16. 大庆油田财务管理基本经验透视,F426.22
  17. 大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F426.22
  18. 大庆油田预算管理体系研究,F426.22
  19. 石蜡基原油常温集输技术研究,TE866
  20. 大庆油田电网可靠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TM727
  21. 大庆油田天然气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F426.2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