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多种再分析资料中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分析和初步应用

作 者: 邓诗茹
导 师: 吴立广
学 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专 业: 气象学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潜在生成指数 再分析资料
分类号: P4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GPI,Genesis Potential Index)是热带气旋生成可能性大小的空间分布函数,该指数包含了850hPa绝对涡度、600hPa相对湿度、垂直风切变和最大潜在强度四个变量。根据七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的GPI,本文分析了利用这些再分析资料计算的GPI对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盛季(7-9月)热带气旋生成的表征能力。结果表明,虽然这些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的GPI的空间分布与观测的热带气旋生成特征都比较一致,但是,在时间变化上七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的GPI对观测热带气旋生成的表征能力差异较大,其中ERA-40和MERRA再分析资料计算的GPI与观测的相关系数较高。为了研究七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的GPI的时间变化存在差异的原因,我们分析了这些再分析资料中组成GPI的四个变量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600hPa相对湿度在这些再分析资料中的差异较其余三个变量大。进一步通过组合固定GPI中变量的方法发现,GPI时间变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七套再分析资料中600hPa相对湿度存在较大差异,ERA-40再分析资料计算的GPI的时间变化与观测相似度较高主要是600hPa相对湿度的贡献,而在MERRA再分析资料中则是受以600hPa相对湿度为主的四个因子共同影响。我们应用MERRA再分析资料计算的GPI对西北太平洋区域1979-2011年7-9月份观测的热带气旋生成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观测的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时间变化的趋势特点,我们将热带气旋生成数量最多的1994年选为整个研究时段的分界点,将研究时段分为1979-1994年和1994-2011年两个时段。分别对这两个时段内的GPI的空间分布进行趋势计算,最终选取了1979-1994年期间的两块GPI呈增大趋势的区域为关键区(15°-30°N,110°-140°E;5°-23°N,1430-180°E),1994-2011年期间则选择了两块GPI呈减小趋势的区域为关键区(50-210N,1110-130°E;5°-30°N,140°-180°E)。通过分析这两个时间段内关键区域中造成GPI变化的影响因子发现,在1979-1994年期间,造成GPI趋势变化的主要因子为600hPa相对湿度、MPI和850hPa绝对涡度,而在1994-2011年期间,造成GPI趋势变化的主要因子为MPI和垂直风切变。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一章 绪论  7-11
  1.1 引言  7
  1.2 研究背景  7-9
    1.2.1 热带气旋生成的研究进展  7-8
    1.2.2 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发展与应用  8-9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9-11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11-14
  2.1 资料说明  11-12
  2.2 方法简介  12-14
    2.2.1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空间差值  12
    2.2.2 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  12-13
    2.2.3 最大潜在强度(Maximum Potential Intensity)  13-14
第三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和潜在生成指数的比较  14-20
  3.1 空间分布的比较  14-16
    3.1.1 气候场的比较  14-15
    3.1.2 年际变化的比较  15-16
  3.2 时间变化的比较  16-18
    3.2.1 季节变化的比较  16-17
    3.2.2 年代际变化的比较  17-18
  3.3 小结  18-20
第四章 多种再分析资料中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差异分析  20-25
  4.1 空间分布的差异分析  20-21
  4.2 时间变化的差异分析  21-24
    4.2.1 单个变量的比较  21-22
    4.2.2 单个变量变化的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比较  22-23
    4.2.3 多个变量变化的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比较  23-24
  4.3 小结  24-25
第五章 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特征的分析  25-33
  5.1 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特征分析  25-27
  5.2 影响因子的分析  27-32
    5.2.1 单个变量的分析  27-28
    5.2.2 单个变量变化的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分析  28-29
    5.2.3 多个变量变化的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分析  29-32
  5.3 小结  32-33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工作展望  33-35
  6.1 主要结论  33-34
  6.2 工作展望  34-35
致谢  35-36
参考文献  36-42
作者简介  42-43
论文附图  43-62

相似论文

  1. 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活动特征分析,P444
  2. 内核及外围尺度对热带气旋强度影响的初步研究,P444
  3. 高原地区NASA与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和南亚高压活动及其旱涝影响分析,P468.0
  4. 空间相似技术及其在热带气旋路径预报中的应用,P456
  5. 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特征分析及评估,S152.7
  6. 山东伏期降水特征及其诊断分析,P468.2
  7.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再循环研究,P426.6
  8. 新奥尔松短期气候特征及再分析资料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分析,P468
  9. “049”川渝暴雨的中尺度分析,P458.121.1
  10. 利用超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AIRS)进行大气温度廓线反演试验研究,P412.11
  11. 三种再分析资料基本统计量比较,P467
  12. 华东地区热带气旋降水的研究,P458.121
  13. 国库统计分析资料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4.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及风场计算研究,P444
  15. ENSO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模拟研究,P444
  16. 中国西北地区极端大气边界层高度及其对化学追踪物质传输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P402
  17. 环境场和边界层对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P444
  18. 春夏过渡期青藏高原东缘非绝热加热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P461
  19. 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P444
  20. 全域和局域哈德莱环流气候及异常特征再揭示及应用初探,P434
  21. 位涡平流与加热场对“纳沙”、“梅花”台风路径影响的诊断分析,P444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天气学 > 热带气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