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用WACCM4模式对平流层大气组成的模拟研究

作 者: 潘晨
导 师: 朱彬
学 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专 业: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关键词: 全球化学气候模式 平流层化学 非均相化学 极地
分类号: P421.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臭氧是平流层大气中最重要的一种组分,平流层化学的研究一般也是围绕其展开的。平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将会对地球生命、大气温度和大气环流场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平流层臭氧的研究是全球气候研究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采用WACCM4模式为研究手段,针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1)利用SD-WACCM模式对平流层各组分进行了模拟研究,并结合MLS和OMI卫星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SD-WACCM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平流层各要素的时空变化情况。但其与观测值仍存在一些差异,表明需要对该模式中的一些关键参数进行改进。总之,该模式是平流层化学研究的一个有效的工具。(2)2011年北极上空存在一个持续的冷涡,它是2011年北极春季“臭氧洞”形成的主因。这个冷涡的存在,一方面,隔绝了极涡内外物质交换,使得外界富氧空气难以输送到极地来补充极地区域平流层臭氧的损耗。另一方面,冷涡的存在保证了北极地区在极夜条件下维持一个低温,造成极地平流层云的大量形成,促进了大量卤素储库通过非均相化学反应转化为活性卤化物,加剧了春季臭氧的损耗。同时,极地平流层云的脱氮作用也促进了ClOx催化循环对臭氧的损耗。(3) RCP4.5未来情景预测出的2050~2054年臭氧浓度相比当前情况下,除250hPa高度附近有明显减少外,其他高度上臭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球各纬度带上臭氧总量均没有损耗加剧的趋势。40年后,对流层中下层的温室效应会继续加强;对流层上部的气温则会有所下降;平流层下部温度有所升高。将2050~2054年的排放源数据替换至2005~2009年,CFCs等臭氧损耗物质的含量降低,全球各纬度带上臭氧总量均有所恢复,但南半球臭氧总量恢复比北半球更为明显。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第一章 绪论  8-15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8-9
    1.1.1 平流层O_3  8-9
    1.1.2 北极臭氧低值  9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9-12
    1.2.1 平流层O_3的损耗机理  9-12
      1.2.1.1 Chapman机制  9-10
      1.2.1.2 NO_x、HO_x和ClO_x催化循环  10-11
      1.2.1.3 非均相化学反应  11-12
  1.3 平流层的卫星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12-14
  1.4 本文主要内容  14-15
第二章 模式与资料介绍  15-20
  2.1 模式介绍  15-17
    2.1.1 SD-WACCM模式  16
    2.1.2 WACCM的RCP未来情景  16-17
    2.1.3 MERRA气象场资料  17
  2.2 卫星资料  17-20
    2.2.1 MLS  17-19
    2.2.2 OMI  19-20
第三章 平流层组分的数值模拟与卫星资料对比分析  20-38
  3.1 平流层N_2O和HNO_3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20-24
  3.2 平流层ClO和HCl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24-28
  3.3 极地平流层云(PSCs)  28-29
  3.4 平流层O_3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29-31
  3.5 平流层H_2O和OH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31-33
  3.6 臭氧柱浓度的季节变化  33-37
  3.7 本章小结  37-38
第四章 2010~2011年北极冬春季“臭氧洞”成因的模拟研究  38-50
  4.1 MERRA数据插值检验  38-39
  4.2 50hPa风温场的分布与变化情况  39-41
  4.3 80.5°N以北温度的垂直分布和时间变化  41-42
  4.4 80.5°N以北HNO_3和极地平流层云粒子的垂直分布和时间变化  42-45
  4.5 80.5°N以北HCl、ClONO_2和ClO的垂直分布和时间变化  45-47
  4.6 80.5°N以北O_3的垂直分布和时间变化  47-48
  4.7 本章小结  48-50
第五章 RCP4.5情景下未来O_3和气候变化预测以及排放源对O_3影响  50-61
  5.1 排放源中各组分变化情况分析  50-54
  5.2 2050~2054年全球臭氧变化  54-56
  5.3 2050~2054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  56-58
  5.4 排放源对O_3浓度的影响  58-59
  5.5 本章小结  59-61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63
  6.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  61-62
  6.2 创新点  62
  6.3 讨论与展望  62-63
参考文献  63-68
作者简介  68-69
致谢  69

相似论文

  1. 非均相化学反应对矿质颗粒物光学特性的影响,X513
  2. 含硝酸盐混合气溶胶与SO_2非均相反应的实验室模拟研究,X513
  3. 极地适冷菌Psychrobacter sp.G低温脂肪酶基因克隆与异源表达,Q78
  4. 极地微生物抗细菌活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Q93
  5. 极地微生物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及代谢产物研究,S476
  6. 极地海洋沉积放线菌分离培养与筛选,Q93
  7. 极地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TP29-AE
  8. 极地嗜冷菌Pseudoalteromonas sp.QI-1产适冷蛋白酶及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Q936
  9. 空间尘埃等离子体重力波特性及PMSE研究,P354
  10. 极地细菌Pseudomonas putida S1海藻糖合成酶的研究,Q78
  11.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在冶金中的应用研究,TF01
  12. 深海和极地细菌的多相分类学研究及深海细菌Rheinheimera nanhaiensis E407-8的基因组学分析,Q939
  13. 海洋主题公园的发展研究-以青岛极地海洋世界为例,F592
  14. 极地微生物胞外多糖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Q936
  15. 极地多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分布及特征研究,X50
  16. 大柔性太阳帆航天器姿轨耦合动力学与控制研究,V448.2
  17. 老虎滩极地馆旅游纪念品市场营销战略研究,F274
  18. 应用于3G手机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混合型电源调制,TN722.75
  19. 极地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菌株PKS和NRPS基因的克隆与步移,Q78
  20. 北冰洋水体在格陵兰海形成有效混合增密对流的研究,P73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 > 大气性质及大气结构 > 大气结构 > 平流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