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鄱阳湖对典型天气过程的影响及近地面边界层特征研究

作 者: 傅敏宁
导 师: 郑有飞
学 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专 业: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关键词: 鄱阳湖 复杂地表 边界层 湖效应 强天气
分类号: P40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由于其复杂的地形和水陆地表性质的不均匀性,影响了边界层的温湿结构和物理过程,进而对湖区过境天气系统变化产生影响,以致于该区域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因此,研究鄱阳湖的边界层特征及对区域天气气候的影响很有必要。本论文通过应用鄱阳湖地区铁塔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等,采用资料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鄱阳湖对过境典型天气的影响以及鄱阳湖地区典型天气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1)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通过1980-2008年期间气象资料分析,发现鄱阳湖地区发生湖效应降水事件33次。湖效应降水发生条件为,低层为干冷的西北或偏北气流从较暖的水面经过,使气流变暖、变湿,不稳定发展导致降水。其天气背景概念模型主要有2类:一类是槽型(TR型),这是主要的类型,约占88%,主要出现在11月-次年6月;另一类是热带气旋型(TC型),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8-9月,所占比例较小,约为12%。(2)鄱阳湖对典型过境天气的影响。分析了鄱阳湖对过湖强天气系统具有加强和减弱作用的2个典型个例,发现这种加强和减弱作用是由于鄱阳湖在不同季节呈现冷源和热源作用造成的。6月底前鄱阳湖主要以热源作用为主,进入7月则以冷源作用为主。除了季节变化影响外,由于水陆比热差异导致的湖温和气温的昼夜变化差异亦会使鄱阳湖对过湖天气系统产生影响,表现为白天鄱阳湖呈冷源作用,夜间呈热源作用。个例一分析了2007年7月23日白天午后到傍晚期间位于鄱阳湖西面的幕阜山脉生成的对流云团在经过鄱阳湖主湖体后产生了明显减弱。原因是盛夏季节鄱阳湖因冷源作用使对过境对流云团产生减弱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鄱阳湖对过境对流云团的减弱作用就是通过湖体冷源作用激发的反气旋性环流导致的辐散下沉作用造成的。个例二分析了鄱阳湖对2010年6月19-20日江西中北部暴雨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叠加鄱阳湖地形数据的试验模拟降水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在垂直输送和水汽输送方面,鄱阳湖对降水有明显的增幅作用。这种正反馈主要是由于鄱阳湖表现的热源作用导致的。(3)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近地面边界层特征。通过分析2011年6月5日夜间至6日早晨鄱阳湖北部的一次局地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现,鄱阳湖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加强了近表面层不稳定性的发展。强降水过程中来自鄱阳湖地表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向上输送,近地面层湍流动能增加。降水发生前,近表面层中尺度动量通量占主要地位,且逐渐转为向上输送:但在降水过程中,湍流动量通量呈显著加强趋势。(4)冷空气大风过程的近地面边界层特征。通过对2010年2月25日一次影响江西的强冷空气过程边界层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冷锋过境,鄱阳湖地区近地面层风速符合幂指数函数规律,高度越高风速越大,强风爆发越早。强风期间有系统性下沉运动存在。通过对阵风动量通量和湍流动量通量的比较发现,冷空气大风过程加强了近地面层的湍流,加剧了地表与上层大气的相互作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引言  10-2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0-13
  1.2 内陆湖泊对天气的影响研究  13-16
  1.3 内陆湖泊大气边界层研究  16-18
  1.4 本文需要研究的几个科学问题  18-19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9-20
  1.6 全文章节安排  20-21
第二章 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  21-34
  2.1 研究背景  21-23
  2.2 鄱阳湖地形、资料及湖效应降水定义  23-27
    2.2.1 鄱阳湖地区地形特征  23-24
    2.2.2 资料介绍  24
    2.2.3 鄱阳湖湖效应降水定义  24-27
  2.3 相关分析结果  27-33
    2.3.1 个例特征  27
    2.3.2 鄱阳湖地区平均降水水平分布与低层风场特征  27-28
    2.3.3 鄱阳湖湖效应降水事件的降水水平分布与低层风场特征  28-32
    2.3.4 有利于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的天气尺度概念模型  32-33
  2.4 本章小结  33-34
第三章 夏季鄱阳湖对一次过湖对流系统的影响  34-47
  3.1 研究背景  34-35
  3.2 资料来源  35
  3.3 过程概况  35-39
    3.3.1 大尺度背景形势  35-37
    3.3.2 对流活动的演变过程  37-39
  3.4 模拟分析  39-46
    3.4.1 WRF模式的简介及试验方案的设计  39-40
    3.4.2 模拟结果分析  40-44
    3.4.3 能量通量  44-46
  3.5 本章小结  46-47
第四章 鄱阳湖对江西6.19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47-59
  4.1 研究背景  47-48
  4.2 模式方案设计  48-49
  4.3 天气形势分析  49-51
  4.4 试验分析  51-57
    4.4.1 降水场  51-52
    4.4.2 850水平风场  52-53
    4.4.3 垂直上升运动  53-54
    4.4.4 水汽场  54-56
    4.4.5 对地表能量的响应  56-57
  4.5 本章小结  57-59
第五章 鄱阳湖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近地面边界层特征  59-70
  5.1 研究背景  59-60
  5.2 天气过程介绍  60-61
  5.3 近地面边界层特征  61-64
  5.4 近地面边界层的湍流特征  64-67
  5.5 近地面边界层的中尺度通量特征  67-68
  5.6 本章小结  68-70
第六章 鄱阳湖复杂地表条件一次强风过程的近地面层特征  70-80
  6.1 研究背景  70-71
  6.2 冷空气过程简介及一些近地面层基本特征  71
  6.3 基本方法  71-73
  6.4 近地面层一些主要特征  73-78
  6.5 本章小结  78-80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80-86
  7.1 结论  80-82
  7.2 特色与创新点  82-83
    7.2.1 特色  82-83
    7.2.2 创新点  83
  7.3 展望  83-86
参考文献  86-99
附: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含已录用)的论文  99-100
致谢  100

相似论文

  1. 鄱阳湖区耕化与生态环境变迁(1840-2010),X171
  2. 基于人类行为下的生态环境构建,X171
  3. 滑模变结构控制消抖及终端滑模面设计研究,TP13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民收入提高的研究,F323.8
  5. 南海大气边界层湍流结构及输送特征,P732
  6. 一维辐射流体力学方程组边界层性态的分析,O175.8
  7.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治理,X321
  8. 高超声速非平衡流粘性相互作用研究,V411.4
  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F205
  10. 基于ArcGIS的鄱阳湖水体淹没分析,P333
  11. 鄱阳湖枯水现象的水文分析及湿地生态系统响应研究,X171.1
  12. 海—气动量通量及海洋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分析,P732
  13. 鄱阳湖灰化苔草湿地生态过程研究,Q948
  14. 鄱阳湖水质参数遥感反演及营养状况评价,TP79
  15. 东海黑潮区海洋锋的区域气候学效应,P732
  16. 水平轴海流能发电机械水动力性能的研究,P743.1
  17. 利用卫星SAR图像研究黄渤海大气边界层波动,P732
  18. 环鄱阳湖区面源污染负荷的估算及预测评价,X524
  19. 水平刻槽管壁面升膜蒸发传热传质耦合研究,TK124
  20. 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P732.6
  21. 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多样性及生态位分化研究,Q958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一般理论与方法 > 近地面层气象学、近地面层大气物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