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的DEM数值模拟

作 者: 王猛
导 师: 朱卫兵
学 校: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专 业: 热能工程
关键词: 提升管 离散单元法 不均匀性 颗粒团聚 范德华力 液桥力
分类号: O3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一种高效、无气泡的气固接触技术,循环流化床在催化裂化、干燥、发电、燃烧、脱硫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作为循环流化床的主反应器,提升管内的气固流动行为对两相之间的动量、质量和能量的传递有很大的影响。离散单元法(DEM)直接追踪每个固体颗粒的轨迹,能够更真实的反映颗粒间的作用,因此,在气固两相流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离散单元法对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标准k-ε模型引入气相的湍流作用,考虑滚动摩擦的影响,干颗粒和湿颗粒系统分别引入了范德华力液桥力的作用。应用离散单元法模拟了提升管内的气固流动行为。首先与实验进行对比以验证程序的可行性,然后研究了提升管内均一粒径颗粒及多分散颗粒的的流动特性,此外,还考虑了表观气速和颗粒循环速率的改变对颗粒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模拟与实验吻合较好,只是模拟值比实验值稍低。通过对均一粒径颗粒流动的模拟,结果表明: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动具有较强的不均匀性,而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返混现象;增加表观气速,颗粒浓度降低、轴向速度增大,颗粒分布更均匀;增加颗粒循环速率,颗粒浓度增大,速度变化很小,颗粒分布的不均匀性加强。通过对多分散颗粒流动的模拟,结果显示:提升管内不同粒径颗粒的流动行为有较大的差别,大颗粒的浓度大于小颗粒的浓度,沿径向方向大颗粒浓度呈现边壁浓、中心稀的环核流动结构,而小颗粒浓度则是中心浓、边壁稀的分布,与大颗粒相比,小颗粒的轴向速度和温度更大。引入Mikami模型描述颗粒间的液桥力作用,通过比较,忽略了范德华力的影响,应用离散单元法模拟了提升管内湿颗粒的流动特性。首先,研究了不同含湿量下湿颗粒的流动行为,然后定量分析了湿颗粒的团聚特性。结果表明:由于液桥力的存在,提升管内湿颗粒出现团聚现象,且颗粒以单颗粒和聚团两种方式运动;聚团平均存在时间和聚团时间份额沿径向方向增加,含湿量增大,颗粒聚团平均存在时间和聚团时间份额在中心处减小,而在壁面处增加;沿径向方向聚团生成频率逐渐减小,且含湿量越小,在壁面处聚团生成频率越大。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20
  1.1 引言  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6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0-14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4-16
  1.3 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  16-18
    1.3.1 双流体模型  16-17
    1.3.2 离散颗粒模型  17-18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8-20
第2章 循环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的 DEM 数学模型  20-40
  2.1 离散单元法  20-22
    2.1.1 硬球模型  20-21
    2.1.2 软球模型  21-22
  2.2 气固流动 DEM 数学模型  22-29
    2.2.1 固相模型  22-27
    2.2.2 气相模型  27-28
    2.2.3 气固两相间的动量交换  28-29
  2.3 关键参数的确定  29-32
    2.3.1 空隙率的确定  29-30
    2.3.2 颗粒碰撞参数分析  30-31
    2.3.3 Hamaker 常数的确定  31
    2.3.4 时间步长的确定  31-32
  2.4 模拟过程分析  32-39
    2.4.1 颗粒碰撞搜索方法  32-33
    2.4.2 气相场数值求解方法  33-38
    2.4.3 气固两相流 DEM 计算流程  38-39
  2.5 本章小结  39-40
第3章 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的研究  40-61
  3.1 程序验证算例  40-42
    3.1.1 模拟参数与边界条件  40-41
    3.1.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1-42
  3.2 提升管内气固流动模拟  42-55
    3.2.1 模拟参数与边界条件  42-43
    3.2.2 提升管内气固流动行为  43-51
    3.2.3 操作条件对颗粒流动的影响  51-55
  3.3 提升管内多分散颗粒流动模拟  55-59
    3.3.1 模拟参数  55
    3.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55-59
  3.4 本章小结  59-61
第4章 提升管内湿颗粒流动特性的研究  61-76
  4.1 液桥力模型  61-64
    4.1.1 静态液桥力  61-62
    4.1.2 动态液桥力  62-63
    4.1.3 极限液桥距离  63-64
    4.1.4 几个假设  64
  4.2 模拟参数  64-65
  4.3 提升管内湿颗粒的流动特性  65-72
    4.3.1 颗粒流动结构  65-68
    4.3.2 颗粒浓度分布  68-69
    4.3.3 颗粒速度分布  69-70
    4.3.4 气体速度分布  70-71
    4.3.5 颗粒温度分布  71-72
  4.4 提升管内湿颗粒的团聚特性  72-75
  4.5 本章小结  75-76
结论及展望  76-78
参考文献  78-89
致谢  89

相似论文

  1. N2容性耦合等离子体径向不均匀性研究,O53
  2. 衣架式板材挤出机头流场分析与控制,TQ320.52
  3. 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喷淋系统实验研究,TF321.9
  4. 深海采矿系统的运动响应研究,TD424
  5. 凝视成像激光雷达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TN958.98
  6. 振动辊式破碎机刚散耦合动力学与优化设计研究,TD451
  7. 增压中冷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系统的模拟研究,TK421.5
  8. 转输天然气管网用气负荷研究与预测,TE973.6
  9. 基于场景的非均匀性校正,TN215
  10. 基于非均匀性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U416.217
  11. 光模数转换系统中的高精度光采样技术研究,TN911.7
  12. TDI可见光传感器技术研究,TP212.14
  13. 玻璃烫钻多头抛光机的设计与研究,TS941.56
  14. 液—液振动分散均匀液滴机理研究,TQ021
  15. 基于DEM方法的散体颗粒热传导模拟,TK124
  16. 高温多雨潮湿地区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设计及技术性能研究,U414
  17. 跨声速风洞槽壁试验段流动特性初步研究,V211.74
  18. 微波场均匀性设计及干燥过程数值模拟,TQ051.892
  19. 果园自动喷雾控制系统研究,S491
  20. 果蝇毛爪垫及其与不同粗糙表面间粘附力的研究,Q811
  21. 重油热解制球形焦工艺的冷模实验研究与开发,TE624.3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力学 > 流体力学 > 多相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