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作 者: 何永东
导 师: 齐爱民
学 校: 广西民族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姓名权 网络实名制 网络空间 困境 言论自由 隐私权 出路
分类号: F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姓名是区分社会主体的主要标志,是公民人格利益的代表。匿名和实名是公民姓名权的客体,匿名权和姓名权是公民姓名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名制和匿名制是为规范公民使用姓名而形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实名制和匿名制的本质问题是秩序和自由的问题,是公法和私法的关系问题,但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冲突,其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但实名制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网络空间虽是一个新的独特的法律空间,但网络的技术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姓名权法律制度的运行规则出现了网络空间下“主体缺位”现象,给网络侵权责任的追踪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匿名给网络空间主体身份的认证也带来了许多弊端。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网络主体和现实主体具有一致性,因此,网络实名制仍然应该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行网络实名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尽管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面临着许多困境,会出现网络实名制和个人隐私权言论自由权的冲突,但是随着电子身份证制度的建立,随着我国不断探索现行不同层次的网络实名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实名制法》便是走出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困境的主要出路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序论  9-12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9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9-10
  三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10-11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1-12
第一章 网络实名制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12-30
  第一节 实名制与网络实名制  12-22
    一、实名制  12-17
    二、网络实名制  17-22
  第二节 网络实名制的历史演变  22-25
    一、网络实名制在我国的历史发展  22-24
    二、网络实名制在外国的历史发展  24-25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与网络匿名制的利弊之争  25-28
    一、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分析  26
    二、网络匿名制的利弊分析  26-28
  第四节 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8-30
    一、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  28-29
    二、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可能性  29-30
第二章 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困境  30-46
  第一节 网络实名制的违宪违法性  30-31
    一、网络实名制的违宪性问题  30
    二、网络实名制的违法性问题  30-31
  第二节 网络实名制与个人信息权、隐私权的冲突  31-34
    一、个人信息权与个人隐私权  31-32
    二、网络隐私与网络隐私权  32-33
    三、网络实名制与网络隐私权  33-34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与个人言论自由权的冲突  34-38
    一、言论自由与言论自由权  34-37
    二、政治性言论与商业性言论  37
    三、网络实名制与网络言论自由权  37-38
  第四节 网络实名制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冲突  38-41
    一、法律意义上网络实名制的价值  38-39
    二、网络实名制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  39-41
    三、网络实名制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冲突  41
  第五节 网络主体的思维观念冲击着网络实名制的实行  41-46
    一、我国传统的司法哲学观对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影响  42-43
    二、我国网络用户的生活习惯影响着网络实名制的实行  43-44
    三、网络运营服务提供者的消极意识影响着网络实名制的实行  44-46
第三章 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出路  46-62
  第一节 网络实名制法律制度的构想  46-52
    一、网络实名制与网络匿名制相结合  46-48
    二、网络直接实名制与网络间接实名制相结合  48-51
    三、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  51-52
  第二节 网络实名制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52-55
    一、居民身份证和电子身份证的对接  52-53
    二、建立完善的电子身份证制度  53-55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法的法律框架  55-59
    一、网络实名制的宪法法律依据  55-57
    二、网络实名制法的立法位阶  57
    三、网络实名制法的法律框架  57-59
  第四节 网络实名制相关的配套制度  59-60
    一、网络软件产品的技术保障制度  59
    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59
    三、与相关部门的接口机制  59-60
  第五节 促进社会网络诚信体系的建设  60-62
    一、网民自我约束  60
    二、网络行业自律  60-61
    三、网络责任意识  61-62
结论  62-64
  一 、 小结  62
  二 、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62-63
  三 、 建议  63-64
参考文献  64-69
后记  69-7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0

相似论文

  1. 理工科大学美育现状与对策研究,G641
  2. 媒介融合中电视媒体的困境与出路,G206
  3. Web2.0下的网络隐私权与个人数据保护研究,G350
  4. 马克思的现代性诊断对人的发展的启示,A811
  5. 托尼·莫里森关于美国黑人生存出路的追寻,I712.074
  6. 社会期望下法院角色转变的困境与出路,D926.2
  7. 论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及法律保护,D923
  8.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效用研究,F224
  9. 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保护,D913
  10. 应用型教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出路,G40
  11. 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922.5
  12. 美国20世纪末以来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E712
  13. 困境与出路,I561.074
  14. 海南证券业区域发展问题研究,F832.51
  15.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考察及其现实启示,K27
  16. 走出白人文化霸权,I712.074
  17.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女性主义解读,I561.074
  18. 论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G206
  19. “被低碳”解析与低碳对社会生活的重塑,C911
  20. 关于基层检察机关贿赂犯罪侦查现状的调查,D917
  21. 商业广告中的言论自由权探究,D921

中图分类: > 经济 >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