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作 者: 宋志鹏
导 师: 张兆同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模式 动力机制 制约因素 三农问题
分类号: F32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和重新配置,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实践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问题。如何彻底解决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就盐城而言,盐城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总人口809万,位居全省第二;农业人口600万,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盐城市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扶农政策措施,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稳步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推动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速度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当前盐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探索适合盐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对创新盐城农村工作机制,消除妨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积极拓宽农民转移的地域和就业空间,加快盐城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步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简要概述了刘易斯等国外学者及刘伯文等国内学者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查阅相关资料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考察了盐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是立足盐城实际,总结了盐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分析了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在转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农业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能;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法律规章不完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等。二是借鉴推一拉模型分析了推动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包括农村地区的外推力,城镇的吸引力及政府的推动力;三是从外部经济环境、二元结构的体制及农民自身内部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和制约盐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求了促进盐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即实行“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的复合转移模式,主要是通过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增强农业自身吸纳力,通过农村城镇化搭建劳动力转移的平台和载体,开拓民营经济吸收劳动力的新渠道。依据该模式,针对盐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其转移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如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鼓励外出农民返乡创业、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营造转移就业的制度环境等。从而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成为现实,并且在促进转移的同时促进农村当地经济的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第一章 绪论  11-24
  1.1 问题的提出  11-13
  1.2 研究意义  13-14
    1.2.1 理论意义  13
    1.2.2 现实意义  13-14
  1.3 文献综述  14-19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4-17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7-19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9-21
    1.4.1 研究思路  19-20
    1.4.2 技术路线  20-21
  1.5 创新与不足  21
    1.5.1 本文可能取得的创新  21
    1.5.2 不足之处  21
  1.6 基本概念界定  21-24
    1.6.1 劳动力  21-22
    1.6.2 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22
    1.6.3 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22
    1.6.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22-24
第二章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问题分析  24-40
  2.1 研究区域概况  24-26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4
    2.1.2 经济发展概况  24-25
    2.1.3 城市化水平现状  25
    2.1.4 农业发展现状  25-26
  2.2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26-27
  2.3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测算  27-30
    2.3.1 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测算方法介绍  27-30
    2.3.2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测算  30
  2.4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30-31
  2.5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  31-36
    2.5.1 从地区分布来看,输出劳动力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31-32
    2.5.2 转移是以异地转移为主,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32-33
    2.5.3 从转移行业分布看,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33
    2.5.4 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33-34
    2.5.5 青壮年是转移的主体部分  34
    2.5.6 务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4-35
    2.5.7 转移劳动力外出从业时间不断增长,从业稳定性有所增强  35
    2.5.8 转移方式以自发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35-36
  2.6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36-40
    2.6.1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将越来越大  36
    2.6.2 农业剩余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严重束缚了自身转移就业  36-37
    2.6.3 转移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不高,转移吸引力不足  37
    2.6.4 转移不彻底,多数为“半工半农”式的兼业性转移  37-38
    2.6.5 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转移就业缺乏有序引导  38
    2.6.6 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健全,农民工的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38-40
第三章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  40-47
  3.1 农村地区的外推力  40-42
    3.1.1 农业人口增加,人地矛盾加剧  40
    3.1.2 农业投入增加,置换出更多的劳动力  40-41
    3.1.3 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农民负担过重  41-42
  3.2 城镇吸引力  42-44
    3.2.1 城镇高收入的吸引  42
    3.2.2 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42-43
    3.2.3 城镇的生活条件的吸引  43
    3.2.4 群体效应的驱使  43-44
  3.3 政府的推动力  44-47
    3.3.1 领导重视,政府的宣传发动形成的推力  44
    3.3.2 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44-45
    3.3.3 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  45
    3.3.4 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  45-46
    3.3.5 南北合作的不断加强  46-47
第四章 影响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47-57
  4.1 外部因素的制约  47-53
    4.1.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制约  47-48
    4.1.2 城市化水平特别是城镇化建设的制约  48-50
    4.1.3 城乡传统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诸多制度制约  50-53
  4.2 农民自身因素的制约  53-54
    4.2.1 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53
    4.2.2 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不高  53-54
    4.2.3 就业信息的利用能力弱  54
    4.2.4 环保和法律意识淡薄  54
  4.3 转移摩擦力的制约  54-57
    4.3.1 经济成本的制约  54-55
    4.3.2 心理成本的制约  55-57
第五章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目标模式探析  57-67
  5.1 现有模式存在的弊端  57-58
    5.1.1 大量的异地转移对流出地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57
    5.1.2 大量的异地转移给流入地带来巨大压力  57-58
    5.1.3 异地转移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不足  58
  5.2 新的形势和新的时代背景的要求  58-60
    5.2.1 新农村建设的呼唤  58
    5.2.2 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58-59
    5.2.3 惠农政策的出台  59
    5.2.4 “千鸟归林”工程的实施  59-60
  5.3 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模式构想  60-64
    5.3.1 就地转移的空间和优势  60-62
    5.3.2 就地转移的载体  62-63
    5.3.3 异地转移的配合  63-64
  5.4 盐都区发展例证  64-67
第六章 加快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67-79
  6.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内部的消化吸收  67-70
    6.1.1 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67-68
    6.1.2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68-70
  6.2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70-71
  6.3 加强扶持与引导,鼓励外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返乡创业  71-72
  6.4 积极发展小城镇,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72-73
  6.5 更新观念,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  73-75
    6.5.1 引导农民更新观念  74
    6.5.2 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74-75
    6.5.3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继续教育  75
  6.6 进行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  75-77
    6.6.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75-76
    6.6.2 加快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76
    6.6.3 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  76-77
  6.7 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  77-79
    6.7.1 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服务  77
    6.7.2 规范和扩大职业介绍机构  77-78
    6.7.3 加大劳动力的培训  78-79
参考文献  79-8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1-83
致谢  83

相似论文

  1. 中国政府惠农政策实证研究,D422.6
  2. 我国碳减排服务外包理论与对策探索,X321
  3. WEO:全球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研究,X321
  4. 信息空间视角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模式研究,G644
  5. 哈尔滨话合口呼零声母[v]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H172.1
  6. 建国初期的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年-1953年),F721.2
  7. 皖江城市带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F127
  8. 中俄劳务合作及其制约因素分析-以中国东三省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劳务输出为例,F752.68
  9.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R197.1
  10. 网络视角下的组织间知识转移动力机制研究,F270.7
  11. 随州市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制约因素及潜力研究,S216.4
  12. 关于我国情景喜剧传播问题及对策研究,J905
  13. 竞技健美操制胜规律研究,G831.3
  14. 中国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222
  15. 后危机阶段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研究,F224
  16. 安徽省铜陵市体育旅游开发研究,F592.7
  17. 青海藏民族居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G522.3
  18.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功能研究,G641
  19. 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F426.84
  20. 贵州省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F426.21
  21.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市场知识转移模式的实证研究,F276.7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