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基于制度变迁视角

作 者: 毛隽
导 师: 苏东水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制度变迁 农民工权益
分类号: F323.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4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业产业与现代非农产业之间的相对收入差异,诱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向城镇迁移定居。与此不同,我国劳动力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其一系列制度,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森严壁垒,改革与变迁相应的体制与制度,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自主转移。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制度变迁,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巨大成就:2009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1.45亿人,占城镇从业人数的46.7%,加上就地转移的0.85亿人,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已占我国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9.1%和全国工人总量的2/3以上,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应清楚看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重道远,面临复杂情况。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转移进入“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尚有近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另一方面,新制度供给不足,农民工应有权益得不到保障、待遇不公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入城定居阻力重重,已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顽症,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如何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有效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制度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面临的一个極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对此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从制度这个根本上切实保障农民工应有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转移,而且对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将不存在迁移的制度障碍的发达国家或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研究对象,因而,制度对劳动力转移影响问题没有进入他们的研究视野,成为该理论的“缺项”。本文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制度障碍这一国情出发,来研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的缺陷。而且,本文从动态的制度变迁视角,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补充了目前国内静态研究为主的不足。本文从制度变迁视角进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旨在探索“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应该进行怎样的制度变迁或制度安排”,围绕这一研究目的,首先,确定了将劳动力转移理论与新制度经济理论融合起来,形成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其次,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三十多年来我国政府主导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的历程、特征与不足;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变化与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制度原因;最后,依据目前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制度缺失,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制度安排构想。全文分三篇九章展开研究:第一章导言。主要论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论文的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对论文可能性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作了自我评估。第一篇,基础理论研究篇,分三章论述:一是劳动力转移理论。第二章在大量的文献检索、整理与评述的基础上,将已有的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本文研究可资借鉴的基础理论,与此同时,摸清该理论研究现状、前沿问题及薄弱环节,为本文研究从制度视角进入找到依据。二是制度变迁理论。第三章对旧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有关代表人物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分别作了概述与简评。三是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两个基本条件的理论。第四章主要论证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劳动力吸纳”,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制度直接制约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与能够怎样转移的程度,因而对阻滞转移旧制度进行改革与变迁,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充分条件。这两个基本条件理论,为以后各章尤其第九章的研究,从这两个基本条件入手展开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篇,作为实证分析篇,共分四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第五-六章,侧重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主要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轨迹、特征、路径依赖与利益博弈,以及制度变迁存在的缺陷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并阐述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流动政策的变通行为与执行偏差的原因。第七章,对当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变化和主要特征作实证分析。认为“新变化”集中体现在:我国劳动力转移进入了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现阶段农民工的主体,并归纳分析了总量、人口学、流向、流动“周期性”和流动“宿愿”等五个特征。第八章,主要从制度视角,对当前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制度缺失,作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认为当前农民工面临的困境的根源仍在于制度缺失:包括维护农民工权益仍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某些制度设计有缺陷,使其发挥不了应有作用;某些新制度安排事实上没很好实行,也是一种制度缺失;某些制度安排没有突破制度环境的制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制度安排,仍停留在政策、规定层次,尚缺乏法律、法规的完整有效保护。第三篇,对策探索篇,即第九章。从“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化,促进转移”,以及“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使非农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促进转移”这两个方面入手,对促进转移的制度安排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保障农民工权益,促进转移”的制度安排设计,主要针对目前农村劳动转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从六个方面切入:必须建立与完善农民工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这是当前维护农民工权益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安排;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工享有公平待遇的权利;建立和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服务制度,为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均等化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创造制度条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城镇落户定居问题;增强农民工维权的立法强度,提高执行力度,以确保新制度的落实到位;造就包容的城市人文环境,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制定促进非农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的产业政策应包括:支持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植中小企业的政策;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鼓励和扶植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等。

全文目录


摘要  8-11
Abstract  11-15
第一章 导言  15-35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5-20
    1.1.1 选题背景  15-17
    1.1.2 研究意义  17-20
  1.2 研究线路与方法  20-24
    1.2.1 研究线路  20-23
    1.2.2 研究方法  23-24
  1.3 基本概念界定  24-33
    1.3.1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相关概念  24-28
    1.3.2 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相关概念  28-33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33-35
    1.4.1 本文可能性的主要创新点  33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33-35
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35-56
  2.1 国外研究现状  35-45
    2.1.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  35-36
    2.1.2、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36-38
    2.1.3、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  38-39
    2.1.4、托达罗模型  39-41
    2.1.5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  41-43
    2.1.6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43
    2.1.7 斯塔克(Stark)的新迁移理论  43-44
    2.1.8 国外研究评述  44-45
  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45-56
    2.2.1 国内研究进展的特征  45-46
    2.2.2 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类  46-54
    2.2.3 对国内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54-56
第三章 制度变迁理论概述与简评  56-68
  3.1 旧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56-58
    3.1.1 凡勃伦的制度变迁理论  56-57
    3.1.2 康芒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57-58
    3.1.3 简要评述  58
  3.2 新制度学派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58-63
    3.2.1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与基本内容  58-62
    3.2.2 简要评述  62-63
  3.3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哈耶克的制度变迁理论  63-65
    3.3.1 哈耶克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观点  63-65
    3.3.2 简要评述  65
  3.4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  65-67
    3.4.1 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体系是个完整的制度分析框架  65
    3.4.2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  65-67
  3.5 制度变迁理论对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启示  67-68
第四章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本质与基本条件  68-84
  4.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68-72
    4.1.1 从供给角度看,人口众多农业大国的高出生率,是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膨胀的直接原因  69-70
    4.1.2 从需求视角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降低了对劳动力需求,是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重要原因  70-71
    4.1.3 从体制因素看,城乡分割的二元化体制阻隔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沉积的体制原因  71
    4.1.4 从就业政策看,逆向调节的就业政策,加剧了农业劳动力过剩  71-72
    4.1.5 从转移能力看,农村教育落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转移困难  72
  4.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本质: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  72-77
    4.2.1 农业劳动力转移规律  72-75
    4.2.2 农业劳动力转移动因  75-77
  4.3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约束条件  77-84
    4.3.1 基本约束条件之一: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化状况决定着非农产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77-80
    4.3.2 基本约束条件之二:制度制约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够转移程度  80-84
第五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的制度变迁分析(上)  84-104
  5.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轨迹  84-96
    5.1.1, 1979-1983年:"控制流动"政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起始阶段  84-85
    5.1.2, 1984-1988年:"允许流动"政策下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阶段  85-86
    5.1.3, 1989-1991年:"控制盲目流动"政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整阶段  86-88
    5.1.4, 1992-2000年:"规范流动"政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阶段  88-91
    5.1.5, 2000年以后:"公平流动"政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稳步加快阶段  91-96
  5.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特征  96-104
    5.2.1 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性  96-97
    5.2.2 制度变迁的诱致性  97-98
    5.2.3 制度变迁的政府主导性  98-100
    5.2.4 制度变迁的效果由"帕累托改进"走向"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100-104
第六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的制度变迁分析(下)  104-121
  6.1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变迁的利益博弈  104-108
    6.1.1 地方政府:维护本地利益的博弈主体与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偏好  104-106
    6.1.2 地方政府流动政策的变通与执行偏差原因  106-107
    6.1.3 农民工:利益博弈的弱势群体  107-108
  6.2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108-113
    6.2.1 路径依赖的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109-110
    6.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110-113
  6.3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存在问题  113-121
    6.3.1 制度供给相对不足  113-114
    6.3.2 制度变迁缓慢  114-115
    6.3.3 执行力不强,抓落实缺乏力度  115-116
    6.3.4 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滞  116-118
    6.3.5 制度变迁战略构想尚欠缺  118-121
第七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变化与主要特征  121-140
  7.1 从劳动力供给状况看,我国已进入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  121-124
    7.1.1 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划分之我见:对刘易斯拐点理论的修正  121-122
    7.1.2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已进入"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第二个小阶段的判断依据  122-124
  7.2 从劳动力"代际"构成看,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现阶段农民工的主体  124-128
    7.2.1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现阶段农民工的主体  124
    7.2.2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差异  124-127
    7.2.3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变化对转移政策和制度安排提出了新的挑战  127-128
  7.3 我国农劳动力转移呈现的新特征  128-140
    7.3.1 总量特征  128-130
    7.3.2 人口学特征  130-132
    7.3.3 流向特征  132-136
    7.3.4 流动"周期性"特征  136-138
    7.3.5 流动"宿愿"特征  138-140
第八章 现阶段我国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境  140-156
  8.1 当前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140-151
    8.1.1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  140-146
    8.1.2 农民工无法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146-148
    8.1.3 农民工参保比例低,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148-149
    8.1.4 户籍制度仍是农民工实现完整转移第二步跨跃的制度障碍  149-150
    8.1.5 农民工民主权利缺失  150
    8.1.6 家庭分离,情感生活孤独,农村"留守"问题突出  150-151
  8.2 当前农民工面临困境的根源仍在于制度缺失  151-156
    8.2.1 维护农民工权益仍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  151
    8.2.2 某些制度设计有缺陷,发挥不了"维权"的应有作用  151-152
    8.2.3 某些新制度安排没很好地实行,也是一种制度缺失  152
    8.2.4 某些制度安排没有突破制度环境的制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维权"问题  152-153
    8.2.5 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制度安排仍停留在政策和行政规定层次,尚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  153-156
第九章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制度安排的构想  156-178
  9.1 促进可持续转移的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与构想框架  156-160
    9.1.1 促进可持续转移的制度安排的基本要求  156
    9.1.2 促进可持续转移的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  156-158
    9.1.3 促进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制度安排的构思框架  158-160
  9.2 加快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  160-172
    9.2.1 建立与完善农民工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是当前维护农民工权益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安排  160-163
    9.2.2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工享有同等住房、社会保障和受教育的权利  163-165
    9.2.3 建立和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与服务制度,为农民工就业机会均等化和就业能力可持续提高创造制度条件  165-167
    9.2.4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问题  167-169
    9.2.5 增强农民工维权的立法强度,提高执行力度,健全"维权"机制,以确保新制度的实施落实到位  169-172
    9.2.6 造就包容的城市人文环境,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172
  9.3 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  172-178
    9.3.1 在产业类型上,要继续实施支持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发展的政策  173
    9.3.2 在企业规模上,要实施扶植中小企业的政策  173-175
    9.3.3 在区域分布上,要实施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  175-176
    9.3.4 在劳动力流向上,要制定鼓励和扶植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  176
    9.3.5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布局上,要实施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  176-178
第十章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后续研究打算  178-187
  10.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178-181
    10.1.1 关于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视角的结论  178-179
    10.1.2 关于制度视角下的当前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主要原因  179-180
    10.1.3 关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制度安排的构想  180-181
  10.2 本文研究中提出的较有独到见解的观点  181-185
  10.3 后续研究打算  185-187
参考文献  187-201
后记  201-202

相似论文

  1.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个案研究,G451.1
  2. 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与美日欧汽车召回制度的比较研究,F426.471
  3.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变迁的探析,D630.3
  4. 我国银行保险的制度变迁与市场效率研究,F832.2
  5. 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研究,F276.5
  6. 浙江乡镇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F276.3
  7.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F224
  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以潍坊为例,F323.6
  9.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G647.38
  10. 正式制度变迁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影响研究,F752
  1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研究,F842.6
  12. 失地农民幸福感的制度经济学研究,F323.89
  13. 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制度化与规范化初探,J832
  14. 沈阳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研究,D631.42
  15. 辽宁省行政监察制度变迁研究,D630
  16.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制度变迁研究,D630.3
  17.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F842.6
  18. 走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起点—银保合作研究,F832.2
  19. S镇乡村旅游管理制度变迁研究,F592.7
  20. 社会资本对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F323.6
  21. 建筑行业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412.6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