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经济机制与公共政策

作 者: 陈琳
导 师: 袁志刚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西方经济学
关键词: 代际收入流动性 整体趋势 测量误差 内在机制 公共教育
分类号: F124.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代际收入流动性(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指子代在收入分布中所处地位相对于父代的变动情况。适度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具有公平和效率方面的双重意义。一方面,作为收入分配动态格局和机会均等程度的反映,代际收入流动性是社会正义与公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另一方面,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以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为核心的新增长方式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高将有望带来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高:较高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有利于减少家庭背景对贫困儿童实现其自身潜力的负面影响,并提高劳动力市场和教育资源的匹配效率,同时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和提高对自身及子代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效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急迫任务,收入差距扩大和随之而来的社会稳定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高不仅能通过高效的人力资本积累帮助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将通过改善收入分配的动态格局而缓解收入差距扩大所带来的社会压力。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子代的重视,以及“望子成龙”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前所未有的普及,更加强了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性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并不容乐观。“贫、富、官、垄”等各个方面的“二代”现象已是网络的热议话题,社会大众对收入代际传承的关注和不满随处可见。人民日报在2010年9月和2011年3月连续两次就中国的代际流动问题发表专门社评,分别以“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代际分化已成为转型期中国的突出问题”为题,直指中国的社会结构正趋于固化。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经济学探讨,以期通过对其整体趋势和内在机制的分析,提出改善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公共政策建议。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从测量、机制、影响和政策等方面全面梳理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经济学研究框架,并结合中国数据,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自Becker and Tomes(1979)起,经济学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研究历史已经超过了30年,在此期间,《劳动经济学手册》分别在1999和2011年专列章节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但是其中只涉及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量和机制分析,忽略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和政策分析,而本文则给出了相对更全面和细致的分析框架。其次,本文从工资性收入的视角,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整体趋势、群体差异和确切程度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测算。最近几年虽有这方面的类似研究,但是这些探讨还未取得一致结论,在数据处理的严谨性、收入定义的明确性等方面与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则选取了目前公开可得的中国微观数据中最为一致的工资性收入做统计口径,并从年龄、工作状况等多个方面对样本进行了细致筛选。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时间趋势和群体差异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详细证明导致代际收入弹性估计误差的原因和性质的基础上,对不同假设下的估计偏误进行了直接的模拟测算。分析结果显示,从1988到2005年,我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整体趋势,且前期流动性的改善主要来源于低收入者后代相对收入的大幅提高;同时,在纠正了采用单年收入所导致的测量误差后,我国的代际收入弹性达到了0.6以上,和OECD等发达国家、以及智利等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明显偏高。阻止代际收入流动状况的继续恶化已是当务之急。再次,本文采用中间变量法,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的角度探讨了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内在机制,并特别强调了引导人们对子代福利进行合理投资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测算我国的兄妹收入相关性和养父子收入相关性,对基因和收入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初步分析。针对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内在机制的分析还很少,而且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了人力资本和职业的作用,本文则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情况,证明在人力资本之外,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也是影响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中间变量,而这可能带来对子代福利的投资扭曲,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兄妹效应为0.87,结合同期代际收入弹性的估计值,可以得出兄妹收入的相似性中大约有80%可以由父代收入解释;而养父子收入的相关性(0.309)大概是生父子(0.570)的一半。这说明基因和收入的作用在中国都是比较重要的。虽然样本量限制使得对兄妹收入相关性和养父子收入相关性的测算只能是初步分析,但这些结果对于打开我国代际收入相关性的黑匣子也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效率影响和公平意义,及其与公共教育等政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梳理和统计计量检验。目前针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与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采用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但由于在前提假设、分析方法和侧重点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研究的思路和结论在目前都还较为零散。本文则对这些理论模型的内在线索和逻辑进行了梳理,同时运用国际截面数据和中国省级混合截面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较高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收入差距相伴,同时,发现不同阶段公共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表现。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针对婴幼儿、青少年和成年等各个不同阶段,建立更为完善的公共教育、卫生保健、就业扶持等基本公共品供给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婴幼儿成长环境;取消户籍等制度性歧视:打破行业垄断、职业隔离和体制内外差异等方面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并完善法制和减少权力寻租等。总之,本文不仅从测量、机制、影响和政策等方面全面梳理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经济学研究框架,更结合中国数据,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公共政策体系。然而,受数据限制,本文在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确切内在机制、最优程度与政策构建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而这些内容都将是未来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全文目录


图表目录  7-11
摘要  11-14
ABSTRACT  14-16
第1章 导论  16-28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6-19
    1.1.1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效率、增长  16-17
    1.1.2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公平、正义  17-18
    1.1.3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中国经济转型  18-19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9-22
    1.2.1 核心概念  19-21
    1.2.2 研究思路  21
    1.2.3 研究内容  21-22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  22-24
    1.3.1 研究方法  22
    1.3.2 数据来源  22-24
  1.4 创新之处与贡献  24-25
  注释  25-28
第2章 相关文献述评  28-46
  2.1 代际流动性研究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28-32
    2.1.1 代际流动性研究的起源  28-30
    2.1.2 代际流动性研究的兴起  30-31
    2.1.3 代际流动性研究的繁荣  31-32
  2.2 代际流动性的测算与多学科研究  32-37
    2.2.1 代际流动性程度的测量方法  32-36
    2.2.2 代际流动性的多学科研究  36-37
  2.3 针对中国代际流动性的现有研究  37-41
    2.3.1 历史上的中国代际流动性  37-38
    2.3.2 社会学领域的现有相关研究  38-39
    2.3.3 经济学领域的现有相关研究  39-41
  2.4 本章小结  41-42
  注释  42-46
第3章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算(1988-2005)  46-82
  3.1 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基本经济学理论框架  46-47
  3.2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总体趋势  47-51
    3.2.1 方法与数据  47-48
    3.2.2 收入变量  48
    3.2.3 实证结果  48-51
  3.3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群体差异  51-57
    3.3.1 城乡差异  51
    3.3.2 性别差异  51-54
    3.3.3 部门差异  54-55
    3.3.4 地域差异  55
    3.3.5 分位回归  55-57
  3.4 本章小结  57-79
  注释  79-82
第4章 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量误差与国际比较  82-112
  4.1 代际收入流动性测量误差的来源和性质  82-85
    4.1.1 测量误差的理论性质  82-84
    4.1.2 现有的相关实证分析  84-85
  4.2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量误差与纠正  85-90
    4.2.1 模型与数据  85-86
    4.2.2 实证结果  86-90
  4.3 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国际比较  90-93
    4.3.1 各国代际收入弹性估值的比较  90
    4.3.2 各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差异原因  90-93
  4.4 本章小结  93-110
  注释  110-112
第5章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内在机制  112-142
  5.1 父代收入如何影响子代收入:内在机制的理论分析  112-113
  5.2 基因与收入谁更重要:内在机制的实证检验方法  113-117
    5.2.1 兄妹收入相关性与基因、环境之争  114-116
    5.2.2 外生冲击与收入本身的重要性  116-117
    5.2.3 中间变量法  117
  5.3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机制分解  117-128
    5.3.1 中间变量的选取  118-119
    5.3.2 模型与数据  119-121
    5.3.3 实证结果  121-124
    5.3.4 对财富资本的进一步讨论  124-128
  5.4 基因在中国的重要性:基于兄妹和养父子的分析  128-132
    5.4.1 估计兄妹与社区效应的一般方法  128-130
    5.4.2 兄妹和养父子收入相关性的初步估计  130-132
  5.5 本章小结  132-138
  注释  138-142
第6章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经济效率和收入公平  142-158
  6.1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经济效率  142-146
    6.1.1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经济效率:理论机制  142-145
    6.1.2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145-146
  6.2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  146-149
    6.2.1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理论机制  146-148
    6.2.2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实证检验  148-149
  6.3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机会均等  149-151
    6.3.1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机会均等:理论机制  149-150
    6.3.2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机会均等:实证检验  150-151
  6.4 本章小结  151-155
  注释  155-158
第7章 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公共政策分析  158-182
  7.1 公共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  158-166
    7.1.1 公共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理论机制  158-161
    7.1.2 公共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实证检验方法  161-162
    7.1.3 公共教育支出和代际收入弹性:微观证据  162-166
  7.2 中国公共教育改革和代际收入流动性变化  166-172
    7.2.1 中国公共教育改革的基本事件与影响  166-169
    7.2.2 公共教育制度的受益者与回报率简析  169-171
    7.2.3 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公共教育政策  171-172
  7.3 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公共政策体系  172-175
    7.3.1 完善婴幼儿教育和成长体系  174
    7.3.2 充分、均衡地提供基本公共品  174
    7.3.3 取消对不同群体的制度性歧视  174-175
    7.3.4 深化市场改革  175
    7.3.5 完善法制  175
  7.4 本章小结  175-180
  注释  180-182
第8章 结论与进一步的思考  182-186
  8.1 主要结论  182-183
  8.2 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183-186
参考文献  186-200
后记  200-20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04-205

相似论文

  1. 直齿锥齿轮测量及误差评定技术的研究,TG86
  2. 齿轮滚刀测量及误差评定技术的研究,TG721
  3. 论我国地方政府权力的内在制约机制,D630
  4. 公共管理视阈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内容体系的构建,G40-054
  5. 高师公共教育学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G652.4
  6. 数控机床精度快速评定装置的研制,TG659
  7. 贝叶斯网在机械故障检测问题中的相关研究,TP18
  8. 惯性导航系统姿态信息校正设计,TN966
  9. 激光陀螺测角仪误差理论与实验研究,V241.5
  10. 基于线结构光法的实验地貌观测技术研究,P217
  11. 深空探测器的距离和多普勒跟踪数据误差源分析与修正研究,P228.4
  12. 激光跟踪测量系统误差分析与补偿技术研究,V556.7
  1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议测量误差分析,TH744.1
  14. 江苏省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G527
  15. 数字化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应用研究,P228.4
  16. 0.5s级三相多功能电能表的原理、设计与实现,TM933.4
  17. 基于光频转换器的黑白密度计设计,TH715.2
  18. 湿蒸汽湿度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P274
  19. 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激光扫描仪检校研究与应用,TP334.22
  20. 轨道轮外形及不圆度检测研究,U213.2
  21. 教育券与我国公共教育支出效果研究,G521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经济建设和发展 > 国民收入、国民财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