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的族群认同与教育

作 者: 杨光莹
导 师: 冯建军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回族 青少年 族群认同 教育
分类号: G75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族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族群是一个群体,它以一种或几种较明显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群体,而族群的这种特征便表现为“族”;其次,族群是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较稳定的群体,但它的边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最后,族群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排斥来维持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标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分类概念。族群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族群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族群身份的承认。族群认同虽然研究的范围是族群,但它针对的还是个体,侧重个体在与族群内部和外部成员的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族群认同的研究也是在族群范围内对回族青少年个体的研究,探讨教育在回族青少年族群认同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作用以及回族青少年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族群认同的状态。回族青少年族群认同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的双重规训,不仅是客观认同的过程,更是主观选择的结果。首先,家庭教育对回族学生族群认同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从早期的族群烙印,到懂事后对族群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以及一些族群仪式的潜移默化作用,使青少年对族群的客观特征认识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族群行为,逐渐养成族群习惯,为以后族群认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不同回族家庭对青少年教育方式的不同,产生了青少年不同的认同方式,对他们族群认同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其次,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族群认同的发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就整体学校教育环境来讲,政府在政策上规定了少数族群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回族青少年在学校中接受着无差别的教育,但特定情境下,回族学生就被与汉族学生区分开来,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还会产生族群自我保护,从多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族群认同发展。最后,经堂教育作为回族教育的一个特色走进我们的视野,它对回族青少年的族群认同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教育,经堂教育使青少年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的族群,掌握更多的族群知识并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接受族群信仰的熏陶,在客观上促进了青少年的族群认同。但我们还看到,经堂教育作为一种并不完善的教育形式,还存在诸如教育内容枯燥陈旧、教育方式单调、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需要得到改善。在这三重教育的影响下,青少年在逐渐趋于成熟,族群认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结合各方面因素,自我选择着自己的族群认同,这些选择主要包括四种策略,即族群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族群认同策略、追求世俗成功的同化策略、学业失败后的隔离认同策略和消极逃避的边缘化认同策略。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9
绪论  9-17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9-10
    (一) 个人族群认同的困惑与思考  9-10
    (二) 族群认同与文化教育的现实与反思  10
    (三) 相关研究的匮乏  10
  二、已有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10-14
    (一) 族群认同理论  11-12
    (二) 族群认同过程  12
    (三) 族群身份认同与教育  12-13
    (四) 回族身份认同  13-14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的考量  14-17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14-15
    (二) 重点研究对象介绍  15
    (三) 研究方法的考量  15-17
第一章 回族的族群认同:概念梳理和理论基础  17-23
  一、几个相关概念  17-19
    (一) 民族、族群与回族  17-18
    (二) 认同与族群认同  18-19
  二、研究的理论视角  19-23
    (一) 族群认同发展模型  19-20
    (二) 文化适应理论  20-21
    (三) 分流历史观  21-23
第二章 家庭教育与族群认同  23-30
  一、回族的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  23-24
  二、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  24-26
    (一) 早期教育的族群烙印  24-25
    (二) 被引导的族群行为  25
    (三) 仪式的族群教育功能  25-26
  三、研究对象的地位与反应  26-28
  四、家庭纽带: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28-30
    (一) 外在环境作用下的客观认同  28-29
    (二) 长期熏陶促成的内化  29-30
第三章 学校教育与族群认同  30-37
  一、学校中的族群及其教育  30-33
    (一) 回族学生在学校中的处境  30-32
    (二) 学校教育与族群  32-33
  二、对学校教育的分析  33-35
    (一) 学校对少数族群的态度  33-34
    (二) 文化教育的利弊分析  34-35
  三、忽视与应试:族群认同发展的整合  35-37
    (一) 环境的变化:区分下的客观认同  35
    (二) 交流:碰撞与冲突下的主观认同矛盾  35-37
第四章 经堂教育与族群认同  37-42
  一、经堂教育的发展:两种不同走向  37-38
  二、经堂教育中的青少年  38-40
  三、宗教信仰:族群认同的纠偏  40-42
    (一) 客观认同特征的规训  40-41
    (二) 内心信仰接受的主观认同  41-42
第五章 青少年族群认同的比较和讨论  42-46
  一、族群认同实现融合的可能  42-43
  二、追求成功的同化策略  43-44
  三、学业失败后的隔离认同  44-45
  四、走在族群的边缘  45-46
参考文献  46-49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9-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3.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4.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5. 调整云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策略研究,G649.2
  6.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7.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8.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9. 尼日利亚女子基础教育问题研究,G543.7
  10. 巴西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研究,G577.7
  1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12.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G621
  13. 西安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G807.4
  14.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34
  15.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原因探究,G841
  16. 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34
  17.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18. 沈阳市初中地理生本课堂现状调查研究,G633.55
  19. 连山山区中学如何开展海洋教育的研究,G632.0
  20.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21.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少数民族教育 > 少数民族教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