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协商民主的优势及限度

作 者: 邬宗明
导 师: 庞正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法学理论
关键词: 协商民主 代议制民主 公共领域 公民
分类号: D0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代议制民主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运行的典型方式,是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在现实政治中主要实现形式。自由而非平等构成了代议制民主的基本价值取向。代议制民主的自由至上观念会导致个人权利的冲突和权利保护的式微、公民德性和公共善的失却以及公共领域的衰落。选举、代表、投票也存在内在缺陷。代表机制中存在“三个不相符合”,导致民主“初次失控”。投票机制中遭遇多数决定原则的逻辑困境与偏好聚合难题。选举机制会诱发民主偏离及不利后果。今天,代议制民主遇到的一大挑战和冲击是现代行政国家的兴起,它造成了一种“叠加缺陷”,导致了代议制民主的“双重失控”。协商民主,是人们对寻找代议制民主困境出路的一种回应。它是一种既能包容冲突又能化解冲突的民主形式和治理机制。协商民主有助于提升公民美德、增进公共善。协商民主以其自身理论特色和制度设计促进着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的繁荣发展。协商民主一方面主张通过参与、讨论机制加强公民自治,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参与、讨论形成活跃、有力的社会弱公共领域实现对政治强公共领域的有效制约,进而实现人民主权。协商民主通过偏好转化超越了多数决原则的逻辑困境,使民主超越单纯“量”的形式,转向更多“质”的考量。协商民主补正了选举机制的缺陷。协商民主有助于形成一种新型公民-政府关系,主张通过非正式公共领域中的协商以制约行政权力。协商民主还具有限制有限理性、提高决策质量,增进决策合法性的优势。但协商民主也有其限度,表现为依赖于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兴起,要求践行它的公民具有公民意识和相对平等的公民能力;协商过程中存在诱发性偏好与虚假认同,政治性纳入式内在排斥的潜在隐患;协商结果也蕴含着协商无效的可能。如果说协商民主开放出了民主理论的理想之花,代议制民主则为它提供了民主实践的现实土壤。缺乏协商的民主是易变质和异化的民主;离开了代议制,民主也将显得空泛而不切实际。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是我们完善民主理论、发展民主实践的科学态度和可取路径。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引言  8-11
第一章 协商民主的兴起原由和理论概要  11-29
  一、代议制民主的实践困境  11-19
    (一) 自由至上理念的"后现代"尴尬  11-14
    (二) 代表、投票、选举机制与民主内涵的悖谬  14-18
    (三) 行政国家的兴起及代议制民主的"双重失控"  18-19
  二、协商民主的一般理论  19-29
    (一) 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  19-21
    (二) 协商民主的多种视角和基本含义  21-24
    (三) 协商民主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特征  24-29
第二章 协商民主的比较优势  29-47
  一、矫正自由至上理念的尴尬后果  29-34
    (一) 应对多元冲突,加强合作和权利保障  29-30
    (二) 提升公民德性,增强公共善  30-32
    (三) 活跃公共空间,复兴公共领域  32-34
  二、补救代议制民主的机制缺陷  34-40
    (一) 公民自治下人民主权的回归  34-36
    (二) 超越多数决原则的偏好转化  36-38
    (三) 补正选举机制的缺陷  38-40
  三、制约行政权膨胀,防止权力专断  40-42
  四、协商民主的其他优势  42-47
    (一) 限制有限理性,提高决策质量  42-44
    (二) 增进决策合法性  44-47
第三章 协商民主的限度  47-58
  一、社会条件的前提性依赖  47-50
    (一) 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  47-48
    (二) 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  48-50
  二、协商过程的潜在隐患  50-54
    (一) 诱发性偏好与虚假认同  50-52
    (二) 政治性纳入式内在排斥  52-54
  三、协商结果的无效可能  54-58
    (一) 协商性分歧和团体极化法则下的协商不一致  54-55
    (二) 协商与决策的非连续性  55-58
余论: 协商民主与代议制民主的结合与互补  58-60
参考文献  60-65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5-66
致谢  66

相似论文

  1.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2. 中学教师团队心理授权、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G443
  3. 服务型政府决策机制初探,D035
  4. 城市居民的公民参与;结构与测量,B849
  5. “中国NGO”的发展现状研究,D632.9
  6. 罗尔斯良序社会的伦理基础,B82-05
  7. 当代中国政治社团发展研究,D665
  8. 当代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状况及政策建议,D632.9
  9.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公民意识提升路径探析,C912.82
  10. 基于微博构建的公共领域研究,G206
  11. 推动我国阳光政府建设的路径探析,D630
  12. 公民社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研究,G645.5
  13. 略论罗马公民权问题,K126
  14.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刑法适用及完善,D924.3
  15. 论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D09
  16. 知识共享和著作权制度的未来模式,D923.41
  17. 基于“公民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D630
  18.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19.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F272;F224
  20. 美国公民宗教及其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研究,B92
  21. 论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的培养,D412.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其他政治理论问题 > 民主、人权、民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