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路径

作 者: 李雪霞
导 师: 马长英
学 校: 北京化工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主体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 D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几年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自2008年以来,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初见成效,不仅论文的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大幅提高.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研究是思想政教育前沿课题之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何挑战?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基本模式、特点、历史功绩以及局限性等。本文还分析了世界工业化进步、时代变迁等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给人类带来新课题,主体性哲学解决这些课题时显示出种种矛盾,明确指出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更多的篇幅论述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而确立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实践观、人学理论等分析、论证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现。马克思的主体间性思想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提供了哲学基础。就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来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导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功能、发展人的内在价值,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功能、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其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向知识型灌输转向自我参与式教育、从主客体式关系到平等的交往式互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还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状态和本来面目,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中西方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因此,将主体间性思想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是对传统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有利于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合理之处做出解构,对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建设性的建构,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寻找新的哲学依据,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辟新思路。同时,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目录  9-13
第一章 主体性哲学思想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13-19
  1.1 主体性哲学思想  13-14
    1.1.1 主体性哲学思想的内涵  13
    1.1.2 主体性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及演变  13-14
  1.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14-19
    1.2.1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4-15
    1.2.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功绩  15-16
    1.2.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16-17
    1.2.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历史原因  17-19
第二章 时代的进步对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  19-26
  2.1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的必然性  19-20
    2.1.1 世界的工业化进步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新问题  19
    2.1.2 主体性哲学自身内在的逻辑矛盾  19-20
  2.2 主体间性哲学的主要思想  20-22
  2.3 中国社会的转型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22-24
    2.3.1 中国社会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22-23
    2.3.2 中国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23
    2.3.3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23-24
  2.4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24-26
第三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  26-29
  3.1 马克思的主体间性思想:从单一主体到主体间性  26-27
  3.2.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从对象实践观到交往实践观  27-28
  3.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本质:从工具论到价值论  28-29
第四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29-35
  4.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特征  29-30
  4.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  30-31
  4.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31-35
    4.3.1 从单向知识型灌输转向参与式的自我教育  31-32
    4.3.2 从主客体式关系到平等的交往式互动  32-33
    4.3.3 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33-35
结语  35-36
参考文献  36-38
致谢  38-39
作者简介  39-40
附录  40-41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3.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4. 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人的主体性,B038
  5. 学校规训话语的批判人种志研究,G521
  6.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G633.3
  7.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B83
  8. 杨宪益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315.9
  9. 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建立及其实施策略研究,G641
  10. 后殖民译论视角下英译《水浒传》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315.9
  11. 从文化角度解读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I046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背景下医患关系研究,R197.1
  13. 南阳汉画像石“符号化”图像艺术的主体性研究及人本设计理念启示,K879.4
  1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现研究,D64
  15. 汉英二语教材文化主体性比较研究,H319
  16. 顺应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059
  17.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I046
  18.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状况及其实现途径研究,G641
  19. 从目的论视角看辜鸿铭《论语》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H315.9
  20. 论伽达默尔主体间性语言观,H0-05
  21. 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中主体间性研究,I04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