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作为侵权责任研究

作 者: 赵丽丽
导 师: 汪渊智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民商法学
关键词: 不作为侵权 作为义务 交往安全义务
分类号: D9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现行法律主要关注的是作为侵权责任,而对不作为侵权责任的关注甚少。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不断出现的新型的不作为侵权案件给理论界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使得对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研究具有了现实意义。大多数近现代国家都将侵权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我国也不例外,这种划分方式不仅表明应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不作为侵权责任,而且也表明区分作为侵权与不作为侵权是必要的。不作为之人在何种情况下对何种不作为应负侵权责任,是两大法系国家都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两大法系国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大陆法系国家以德国法为中心突破传统学说创设了交往安全义务,扩展了作为义务的范围,而英美国家则确立了过失侵权行为中的注意义务,考虑当事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事故发生地点等因素加以认定。虽然大陆法系的交往安全义务理论与英美法系的注意义务之间类似于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但二者都扩大了不作为侵权责任的范围,扩张了作为义务的来源。大陆法系国家的过失判断标准采用的是“善良家父”的标准,而英美法系国家的过失的判断标准采用的是合理人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合理人标准更加科学具体,更加注重考虑行为人的年龄、职业等具体情况,对我国作为义务标准的确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学者对“好撒马利亚人”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未有定论,但从其刑法和海商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一般性民事救助义务已被法律或多或少所确认,值得我国借鉴。任何一种法律制度的发展,不仅有现实需要的迫切性,而且也需要理论的支持,不作为侵权因其特殊性而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危险控制理论和合理信赖原则理论为不作为侵权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比较我国的不作为侵权责任制度和两大法系国家的不作为侵权责任制度和考察我国法上的不作为侵权责任类型,发现我国的不作为侵权责任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理论认为,作为义务仅来源于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和先行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国民法中没有对一般性民事救助义务作出规定,通说认为,当被救助人处于危险境地需要救助时,救助人如果见死不救,是不承担不作为侵权责任的。作为义务的标准单一,我国法律仅规定了一些对设施设备的安全标准和消防标准,却没有根据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职业或行业来确定不同的作为义务标准。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应结合我国的实际,通过借鉴两大法系国家先进的立法理念和法律制度来完善我国的不作为侵权责任制度。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引言  12-13
一、不作为侵权责任的概述  13-16
  (一) 不作为侵权责任的概念  13-14
  (二) 作为侵权与不作为侵权的区分标准  14-16
二、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立法体例比较  16-29
  (一) 大陆法系国家  16-20
    1. 德国的交往安全义务  16-17
    2. 若干国家对交往安全义务的类似规定  17-19
    3. 过失的判断标准  19-20
  (二) 英美法系国家  20-27
    1. 注意义务的提出和发展  21
    2. 过失的判断标准  21-23
    3. 过失认定的考虑因素  23-24
    4. 特别的注意义务——救助义务  24-27
  (三) 两大法系中不作为侵权责任的比较  27-29
三、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理论依据  29-34
  (一) 现有学说介绍及其评价  29-32
    1. 交往安全义务理论说  29-30
    2. 注意义务理论说  30
    3. 安全保障义务理论说  30
    4. 危险控制理论说  30-31
    5. 合理信赖原则理论说  31
    6. 好撒马利亚人理论说  31-32
  (二) 本文的观点  32-34
四、我国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立法现状与完善措施  34-48
  (一) 我国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立法现状  34-37
  (二) 我国不作为侵权责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7-41
    1. 作为义务的来源有限  37-38
    2. 一般性民事救助义务规定的缺失  38-39
    3. 不同作为义务标准的欠缺  39
    4. 安全保障义务的缺陷  39-41
  (三) 完善我国不作为侵权责任制度的建议  41-48
    1. 作为义务范围之扩大  41-45
    2. 不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之修正  45-46
    3. 不同作为义务标准之确立  46-48
结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1
研究成果  51-52
致谢  52-53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3-55

相似论文

  1. 不作为渎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393
  2. 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D923
  3. 不作为侵权中的先行行为与救助义务研究,D913
  4. 不作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914
  5. 见危不救行为定性的刑法学分析,D914
  6. 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914
  7. 不作为侵权责任研究,D923
  8. 论不作为侵权,D923
  9. 未成年受害人过失相抵制度的适用,D923
  10. 不作为犯罪中先行行为研究,D914
  11. 不纯正不作为犯当罚性研究,D924
  12. 不作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
  13. 高校的不作为侵权责任研究,D923
  14. 论交往安全义务,D913
  15. 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924.11
  16. 论不纯不作为犯,D924
  17. 论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特殊性,D923
  18. 关于“宋某杀妻案”的案例分析,D924.11
  19. 不作为侵权责任研究,D923
  20. 论作为义务来源之先行行为,D914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民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