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

作 者: 张永青
导 师: 雷鑫
学 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专 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关键词: 环境民事纠纷 非诉讼解决机制 调解 行政处理 仲裁
分类号: D9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民事纠纷也日渐增多,能否公正高效地解决环境民事纠纷,不仅关系到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平稳发展。为适应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需要,各国除了对诉讼制度进行改革外,还积极发展了各种非诉讼制度。我国在完善诉讼制度的同时,也注意到非诉讼方式在解决环境民事纠纷中的作用。但我国的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仍存在不足之处。鉴于此,本文对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从环境民事纠纷的性质和特征入手,根据非诉讼解决机制(ADR)的理论,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的环境ADR机制,对我国的环境ADR机制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的环境ADR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强调诉讼机制的同时,重视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构建;完善我国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建立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赋予和解、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最终形成有效的环境ADR机制,以有利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环境民事纠纷概述  9-13
  1.1 环境民事纠纷的概念与类型  9-10
    1.1.1 环境民事纠纷的概念  9
    1.1.2 环境民事纠纷的类型  9-10
  1.2 环境民事纠纷特点  10-13
    1.2.1 引发环境民事纠纷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10-11
    1.2.2 环境民事纠纷具有地域性  11
    1.2.3 环境民事纠纷当事人之间地位往往失衡  11
    1.2.4 环境民事纠纷处理的困难性  11-13
2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概述  13-23
  2.1 ADR的概念与特征  13-14
    2.1.1 ADR的概念  13
    2.1.2 ADR的特征  13-14
  2.2 ADR的沿革  14-16
    2.2.1 ADR产生的主要原因  14-15
    2.2.2 ADR的发展历程  15-16
  2.3 ADR的类型  16-20
    2.3.1 ADR的基本类型  16-19
    2.3.2 根据主持纠纷解决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司法性ADR,行政性ADR和民间性ADR  19-20
  2.4 ADR的基本原则  20-23
    2.4.1 自愿、公平、效益的原则  20
    2.4.2 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20-21
    2.4.3 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21
    2.4.4 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原则  21-23
3 非诉讼方式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必要性  23-29
  3.1 诉讼方式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不足  23-25
    3.1.1 诉讼方式解决生活型环境纠纷的不足  23-24
    3.1.2 诉讼方式解决产业型环境纠纷的不足  24-25
  3.2 非诉讼方式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优势  25-27
    3.2.1 协商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优势  25
    3.2.2 民间调解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优势  25-26
    3.2.3 行政处理方式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优势  26
    3.2.4 仲裁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优势  26-27
  3.3 非诉讼方式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意义  27-29
4 国外环境ADR模式  29-37
  4.1 美国的环境ADR  29-31
    4.1.1 协商  29
    4.1.2 民间调解  29-30
    4.1.3 仲裁  30-31
    4.1.4 中立专家的事实调查  31
  4.2 日本的环境ADR  31-33
    4.2.1 公害苦情相谈制度  31
    4.2.2 公害防止协定  31-32
    4.2.3 行政处理  32-33
  4.3 韩国的环境ADR  33-34
    4.3.1 前期调解  33-34
    4.3.2 调解  34
  4.4 各国环境ADR对我国的启示  34-37
5 我国环境ADR的现状  37-43
  5.1 协商  37-38
  5.2 人民调解  38
  5.3 环境信访  38-39
  5.4 行政处理  39-40
  5.5 仲裁  40-41
  5.6 我国环境ADR的局限性  41-43
6 我国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  43-51
  6.1 强调诉讼机制的同时,重视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建构  43
  6.2 完善我国的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制度  43-46
    6.2.1 制定《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法》  44
    6.2.2 建立专门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构  44
    6.2.3 建立环境行政裁决制度  44-46
  6.3 建立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  46-48
    6.3.1 环境民事纠纷的可仲裁性  46-47
    6.3.2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条款的设计  47
    6.3.3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机构的选择  47
    6.3.4 制定专门的环境民事纠纷仲裁规则  47-48
  6.4 赋予和解、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48-51
结束语  51-53
参考文献  53-58
附录  58-59
致谢  59

相似论文

  1. 劳动争议受案范围探析,D922.5
  2. 人事争议仲裁工作问题研究,D922.5
  3. 中国情感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探析,G222
  4.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研究,D925.2
  5. 我国现行民事调解制度之反思,D925.1
  6. 对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实证分析,D925.1
  7. 完善治安调解制度的思考,D926
  8. 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时效问题研究,D922.5
  9. 安徽省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D926
  10. 美国早期中立评估制度的探析与借鉴,DD915
  11. 苏州地区人民调解制度运作实证研究,D926
  12. 论我国法院诉前委托调解机制的构建,D925.1
  13. 德国著作权法修改及实施研究,DD913
  14. 刍议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架构,D922.5
  15. 论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的完善,D922.5
  16. 浅议中国民事诉讼中的司法能动性理念,D926.2
  17. 基于E1传输的多路网桥交换机的关键技术研究,TN915.05
  18. 社会保险争议民事解决途径探析,D925.1
  19. 国际投资仲裁中的“第三方参与”法律问题研究,D997.4
  20. 论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程序规则,D925.1
  21. 基于有蓝牙共存情况下的Wi-Fi射频模块设计,TN929.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司法制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