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研究

作 者: 王娜娜
导 师: 刘力坚
学 校: 浙江师范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语法化 语素 实词 虚词 “将”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代是汉语发展的特殊时期,有很多语言现象在近代出现或消失。近代汉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现代汉语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将”的发展变化印证了这一现象。古代汉语中的“将”用法十分活跃,既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助词、连词等,又可以作为构词语素组成名词、动词、副词。近代汉语的“将”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来看,“将”的用法从上古到近代由简发展到繁,而从近代到现代又由繁发展到简。清代作为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过渡阶段,此时“将”的用法正处于由繁变简的过渡阶段。《儒林外史》作为清代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清代的语言面貌。《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是“将”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时性缩影。本文从共时角度入手,穷尽性地考察了《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并结合历时语料,对“将”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条件和诱因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儒林外史》中,“将”可以作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助词以及构词语素,没有连词、形容词用法。本文根据“将”在句中能否单用以及其句法功能的不同,分别从三个大的方面对“将”进行了描写,然后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将”的语法化进程。本文不包括绪论与结语,共有四章。首先为绪论,概述本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对象以及选题意义,介绍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章,“将”作语素。“将”作语素时,可以为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副词性语素。这一章分别描写“将”作语素时,所组成的复音词,以及这些复音词的历时变化。第二章,“将”作实词。这一章又从两个方面对“将”进行了描写,“将”作名词与“将”作动词,“将”作名词时所受的句法限制以及“将”作动词时所使用的句法环境。第三章,“将”作虚词。本章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将”作副词、“将”作介词、“将”作助词。本文在对“将”的不同词性进行描写的时候,又根据“将”表达的不同语法意义,对“将”分小类进行讨论。第四章,《儒林外史》中“将”的语法化程度。在本章中,首先介绍前人对“将”语法化的研究成果,然后根据“将”的使用情况分析“将”在《儒林外史》中的语法化程度,并分析诱发“将”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最后通过“将”的语法化验证语法化的原则。结语部分对本研究加以总体概括。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10
绪论  10-18
  (一)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10-12
    1. 选题缘由  10-11
    2. 选题意义  11-12
  (二) 研究概况  12-14
    1. 对介词"将"的研究  12-13
    2. 对助词"将"的研究  13
    3. 对连词"将"的研究  13
    4. 对副词"将"的研究  13-14
    5. 对形容词"将"的研究  14
    6. 对名词"将"的研究  14
    7. 对《儒林外史》中"将"的研究  14
  (三) 研究方法  14-15
  (四) 理论背景  15-16
    1. 语法化理论  15-16
    2. 认知语言学理论  16
  (五) 语料来源  16-17
    1. "将"、"把"的语料  16-17
    2. 其他语料  17
  (六) 主要解决的问题  17-18
一、"将"为语素  18-32
  (一) "将"为名词性语素  19-23
    1. 组成名词"将相"  19-20
    2. 组成名词"将官"  20
    3. 组成名词"将令"  20
    4. 组成名词"将军"  20
    5. 组成名词"参将"  20-21
    6. 组成名词"将士"  21
    7. 组成惯用语"虾兵蟹将"  21
    8. 组成名词"将帅"  21-22
    9. 组成名词"飞将"、"飞将军"  22
    10. 组成名词"名将"  22
    11. 组成名词"大将军"  22
    12. 组成名将"副将军"  22-23
  (二) "将"为副词性语素  23-28
    1. 组成"将近"  23-25
    2. 组成词语"将次"  25
    3. 组成词语"将来"  25-28
  (三) "将"作动词性语素  28-30
    1. 组成"将就"  28-30
    2. 组成"不将"  30
  (四) 小结  30-32
二、"将"作实词  32-39
  (一) "将"作名词  32-33
    1. 《儒林外史》之前的名词"将"  32-33
    2. 《儒林外史》中的名词"将"  33
  (二) "将"作动词  33-37
    1. 《儒林外史》之前的动词"将"  34-35
    2. 《儒林外史》中的动词"将"  35-37
  (三) 小结  37-39
三、"将"为虚词  39-64
  (一) "将"作副词  39-43
    1. "将要"义  40-41
    2. "差不多"义  41-42
    3. "打算"义  42-43
  (二) "将"作介词  43-57
    1. 引介行为动作进行的方位或处所  43-44
    2. 引介工具、材料、凭借  44-45
    3. 引进动作支配的对象  45-57
  (三) "将"作助词  57-62
    1. 表示动作完成或获得结果  59-60
    2. 表示动向  60-61
    3. 表示动态  61-62
  (四) 小结  62-64
四、《儒林外史》"将"的语法化程度  64-78
  (一) "将"的语法化历程  65-71
    1. 《儒林外史》之前"将"的语法化  65-71
  (二) 《儒林外史》中"将"的语法化地位  71-73
    1. 《儒林外史》中副词"将"的语法化地位  71-72
    2. 《儒林外史》中介词"将"的语法化地位  72-73
    3. 《儒林外史》中助词"将"的语法化地位  73
  (三) "将"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73-75
    1. 语义条件  73-74
    2. 句法环境  74
    3. 重新分析  74-75
    4. 隐喻  75
  (四) "将"语法化体现出的语法化原则  75-77
  (五) 小结  77-78
结语  78-80
参考文献  80-84
附录  84-11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12-113
致谢  113-115

相似论文

  1. 水墨语素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524
  2. 柳江壮语语法调查与研究,H218
  3. 语法化理论下英汉情态动词CAN和能的对比研究,H146
  4.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移植,I046
  5. 现代汉语高频副词“还”,H146
  6. 介连兼类虚词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研究,H146
  7. 表祈使义的“给我+VP”的句法、语义研究,H146
  8. 《伤寒论》虚词“而”与“颇”析义,H141
  9. 现代汉语插入语“就是说”研究,H146
  10. 《碧岩录》助词研究,H141
  11. 汉语的“那么”和日语的“それごば”的语法化对比研究,H36
  12. 中日汉语语基的对比研究,H36
  13. 汉语V+le结构与英语have+V-ed结构的语法化对比研究,H314
  14. 英汉左移位构式的认知研究,H04
  15. 山西大同方言的实词研究,H17
  16. 博爱方言的代词系统,H17
  17. 《搜神记》复音词研究,H131
  18. “却”的语法化,H146
  19. 基于语料库的藏语格助词与英语介词的功能比较研究,H314
  20. トコロヲ的语法化,H36
  21. 英汉类词缀探究,H31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