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比N还N”构式研究

作 者: 徐明星
导 师: 董晓敏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比N还N” 构式 非范畴化 构式义 生成机制 比较研究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传统语法角度来说,“比N还N”是一种“不合法”的超常组合。因其不可替代的使用功能,正在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和广泛使用。本文以构式语法、语言范畴化等理论为指导,将现代汉语中的“比N还N”组合界定为一种构式进行研究。全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比N还N”构式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分析“比N还N”构式的组成成分。重点讨论了构式中的名词N:(1)名词N在不同语境(“标题”语境和“对话”语境)中,呈现出显著度高低的差异。(2)构式中的N一般为光杆名词。其次,考察了“比N还N”构式中后项N的非范畴化表现。后项N的非范畴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丧失名词原有形态分布特征与指称意义;意义变得更加抽象与泛化;名词的主观性得到增强;名词的功能和范畴发生转移。接着,对“比N还N”构式进行了整体研究。本文认为,(1)“比N还N”构式的构式义是:(陈述主体)与构式中N的一种或多种属性极其相似。该构式义具有不可预测性,我们不能从其组成成分中进行推导。(2)“比N还N”构式表示比拟,它将陈述主体比拟为N,凸显陈述主体在N的一个或几个属性上酷似N,语用上该构式属于一种主观极性夸张表达,且偏于消极否定色彩。此外,“比N还N”构式的词义与构式义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构式与其词项N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再次,从多种层面对“比N还N”构式的生成和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其生成机制主要有:语言系统的动态性;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义组合的兼容性;后项N非范畴化的功能游移;以及无可替代的独特的使用效果和价值。最后,重点分析了“比N还N”与“比N还A”两种构式中“还”与“更”的替换问题。研究表明:“比N还A”构式中的“还”一般不能用“更”替换,替换后意义和功能会发生较大改变,而“比N还N”构式中的“还”则可以用“更”替换,替换后意义和功能没有明显变化,只是语感上略显别扭。从汉语学习者的习得角度来说,“比N还N”构式比“比N还A”构式在习得上存在更大难度,因此习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从构式角度对“比N还N”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这一研究有助于从新的视角认识“比N还N”组合的特点和功能,进而推进现代汉语框架结构的研究,为汉语语法本体和汉语应用研究作一些基础性工作。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0 引论  7-13
  0.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7-10
  0.2 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  10-11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  11-12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2-13
1 "比N还N"研究回顾及构式理论评介  13-21
  1.1 "比N还N"研究回顾  13-17
    1.1.1 "比N还N"结构特点和句法功能的研究  14-15
    1.1.2 "比N还N"的语义分析  15-16
    1.1.3 "比N还N"的语用分析  16-17
  1.2 构式理论评介  17-21
    1.2.1 构式语法理论简介  17-19
    1.2.2 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  19-21
2 "比N还N"构式组成成分分析  21-33
  2.1 常项"比"和"还"  21-26
    2.1.1 常项"比"  21-23
    2.1.2 常项"还"  23-26
  2.2 变项N的分析  26-33
    2.2.1 汉语名词的次类  26-27
    2.2.2 "比N还N"构式中的名词(N)  27-30
    2.2.3 关于N前较少出现修饰语的原因探究  30-33
3 后项N的识解及非范畴化分析  33-51
  3.1 后项N的语义特征  33-34
    3.1.1 后项N包含多项A的特征  33
    3.1.2 后项N包含单项A的特征  33-34
  3.2 语境对后项N语义解读的制约  34
  3.3 后项N对"比较点"的凸显提示  34-36
  3.4 后项N的非范畴化  36-51
    3.4.1 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理论  36-40
    3.4.2 "比N还N"构式中后项N的非范畴化分析  40-46
    3.4.3 "标题式"与"对话式"后项N的非范畴化程度差异  46-47
    3.4.4 "比N还N"构式中后项N发生非范畴化的原因探析  47-51
4 "比N还N"作为构式的整体研究  51-68
  4.1 "比N还N"构式的结构特点和句法功能  52-56
    4.1.1 结构特点  53-54
    4.1.2 句法功能  54-56
  4.2 "比N还N"构式的构式义  56-62
    4.2.1 标题式"比N还N"的构式义  56-60
    4.2.2 对话式"比N还N"的构式义  60-62
  4.3 "比N还N"构式与"N"的互动  62-65
    4.3.1 构式对"N"的压制  62-64
    4.3.2 "N"对构式的意义和构式功能产生的影响  64-65
  4.4 "比N还N"构式的主观性  65-67
  4.5 "比N还N"构式的能产性问题  67-68
5 "比N还N"构式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探讨  68-76
  5.1 语言系统的动态性  68-69
    5.1.1 "比N还N"构式的创新手段  68-69
    5.1.2 "N"包含范围的扩展  69
  5.2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69-71
  5.3 语义组合的兼容性  71-72
  5.4 后项N非范畴化的功能转移  72-73
  5.5 无可替代的使用效果  73-76
6 "比N还N"与"比N还A"的比较研究  76-84
  6.1 对N的选择限制差异  76-77
  6.2 "还"与"更"的用法问题  77-80
    6.2.1 "还"、"更"等副词能否省去  77
    6.2.2 "还"与"更"的替换问题  77-80
  6.3 "比N还N"与"比N还A"的习得识解问题探讨  80-84
    6.3.1 "比N还N"与"比N还A"的识解难易程度比较  80
    6.3.2 外国留学生习得两种构式时存在的差异  80-81
    6.3.3 "比N还N"构式的习得策略  81-84
结语  84-86
参考文献  86-90
后记  90

相似论文

  1. 具有变截面臂架的格构式起重机结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TH21
  2.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3.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4.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5.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6. 艺术体操教学中三种直观教学法的比较研究,G834
  7. 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农民分化比较研究,D663.2
  8. 人教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比较研究,G633.3
  9. 河南省新乡市中学学校美术教学和校外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G633.955
  10. 英国和美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研究,D756.1
  11. 在象征的废墟上,I207.25
  12. 高中生英语“给予”双及物动词使用的构式语法研究,G633.41
  13. “人教版”与“上科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本STS内容的比较研究,G633.7
  14. 改琦与罗塞蒂女性绘画形象比较研究,J20-03
  15. 中日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综合难度之比较研究,G633.6
  16. 中职物理(通用类)教材的比较研究,G633.7
  17. 中英两国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G633.51
  18. 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助学系统的比较研究,G633.3
  19. 异工同曲论“夕阳”,J624.1
  20. 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的比较研究,J632.32
  21.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演奏版本比较研究,J624.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