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多学科视域的案件事实认定逻辑结构模型研究

作 者: 刘方荣
导 师: 何向东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逻辑学
关键词: 法律逻辑 非形式逻辑 实践哲学 事实认定 逻辑结构模型
分类号: D90-05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0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事实是什么”乃哲学千古之迷,司法中的“事实真相”则是司法理论和实践最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在社会认识论建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和实践哲学整体论等哲学理论指导下,试图从哲学认知理论方面探讨事实认定的逻辑结构模型,以法律逻辑为主线,并从逻辑学、修辞学、叙事学、商谈对话理论及科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建构一个综合性事实认定逻辑结构模型。案件事实认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经验推论过程,包括逻辑推理、解释、修辞叙事和对话论辩等。案件事实认定的逻辑推理过程,包含着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合情推理等多种推理形式的运用。目前法律逻辑的主要发展趋向是非形式逻辑,这是由法律推理的本质决定的。面对司法实践中的案件事实认定过程,必须采用非形式逻辑方法并综合多学科视角,将影响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的各种因素都考虑进来,以充分展示案件实事认定的推理过程的非形式方面,以期充分揭示司法事实认定过程的多学科认知过程,为司法实践尽可能提供一种切合实际需要的案件事实认定模型。本文基于上述思路,首先论述了事实认定模型、事实、证据及其关系等基础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哲学观;接着论述了各种事实认定模型下描述的事实建构过程,即证据资料→证据性事实→推断性事实→要件事实→案件事实,分析了证据资料形成为证据性事实进而建构案件事实的过程。然后,运用这些模型分析了邓玉娇案,并指出各种理论模型的局限。其中,以建构事实认定的一般逻辑结构模型为目标,讨论了事实构建过程涵摄的演绎推理、归类归纳推理和合情推理的逻辑类型,分析了其逻辑推理结构的模型图;以建构事实认定的解释学模型为目标,讨论了解释学相关理论,分析了事实建构中的解释视域融合过程和解释学循环等方法;以建构事实认定的最佳解释推理模型为目标,重点讨论了科学哲学中的最佳解释推理理论(IBE),以及该理论在司法领域的运用,尝试将逻辑推理结构的模型和事实认定的解释学模型与科学哲学中的最佳解释推理理论(IBE)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事实认定IBE模型结构;以建构事实认定的修辞叙事模型,论述了修辞学的“目的论型”思维、“叙事”作为理解生活的重要模型,以及案件事实构建的故事模型;以建构研究事实认定的对话论辩模型为目标,讨论了法律商谈和对话理论,及在案件事实认定中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规则。基于对上述事实认定模型的分别建构,本文试图构建一种事实认定的综合逻辑结构模型。该模型将案件事实的认定分为两个逻辑结构阶段:第一阶段,由双方当事人根据证据建构自己讲述的故事,并攻击对方的故事及其建构过程中使用的证据等问题;第二阶段,则由法庭事实认定者对当事人提出的对抗性故事进行选择,选择其最能接受的故事,或自行重建新的故事。该模型的逻辑构造及逻辑证明活动,从而保证了案件事实认定的准确性或似真性。按照这种事实认定综合模型,诉讼双方以讲故事的形式建构案件事实,事实认定者则通过经验推论重建案件事实,其实质是语言修辞和解释:语言的解释和叙事机制使法庭成为人间戏剧的演出场所,案件的历史事实在“演出”中演化成了多个不同的“剧本”,各色人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事实重建似乎是一场灵活多变的证据“拼图游戏”。在各方当事人的对话论辩中,各方当事人将“前见”生活经验、常识等隐性知识与证据资料进行“视域融合”,并进行经验推论,共同建构出生动形象的案情。在整个法庭场景(scenarios)中,论辩程序为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认定、彰显司法的神圣、公正、民主和权威等提供了保证。在建构新的事实认定模型之际,本文还将探讨对话论辩规则、解释方法、情节化叙事方法及检验标准等问题。文章最后,对当今中国司法改革如何借鉴西方两大法系的作法做出反思,并将本文提出的事实认定模型与协同型事实认定模型和系统模型等最新事实认定模型作了比较,对丰富事实认定的综合模型的进一步工作作出展望。本文研究突破了过去对案件事实认定研究的单一学科视角,将案件事实认定的逻辑推理过程看作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从多学科视角来研究它,建立真正能够解释司法实践中案件实事认定过程的模型。这样的理论模型,能够为现实的诉讼中事实认定提供支持或批判的理论依据,为中国司法制度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因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第1章 引言  12-22
  1.1 研究内容及目的和意义  12-14
  1.2 研究现状  14-18
    1.2.1 英美法系对事实认定模型的研究  14-16
    1.2.2 大陆法系对事实认定模型的研究  16
    1.2.3 我国对事实认定模型的研究  16-18
  1.3 研究方法  18
  1.4 本文的创新  18-19
  1.5 本文内容结构  19-22
第2章 事实认定模型的基础理论  22-50
  2.1 案件事实形成理论  22-24
    2.1.1 案件事实发生学过程  22-23
    2.1.2 案件事实研究的学科领域  23
    2.1.3 案件事实建构结构  23-24
  2.2 事实与案件事实  24-33
    2.2.1 事实  24-26
    2.2.2 事实的特征  26-27
    2.2.3 事实与命题  27-29
    2.2.4 事实与事件(物)  29
    2.2.5 事实与价值  29
    2.2.6 事实的分类  29-31
    2.2.7 案件事实  31-33
  2.3 证据  33-39
    2.3.1 证据定义  33-35
    2.3.2 证据的形成  35-36
    2.3.3 证据属性  36-38
    2.3.4 证据分类  38-39
  2.4 事实认定模型  39-42
    2.4.1 模型的涵义  39
    2.4.2 事实认定  39-40
    2.4.3 事实认定与证据  40
    2.4.4 事实认定模型  40
    2.4.5 历史上的事实认定制度模型  40-42
    2.4.6 综合的事实认定逻辑结构模型  42
  2.5 关于事实认定模型的哲学基础  42-50
    2.5.1 认知理论  42
    2.5.2 建构主义认识论和知识观  42-45
    2.5.3 结构主义方法论  45-46
    2.5.4 案件事实构建论及结构观  46-50
第3章 逻辑推理模型  50-62
  3.1 逻辑理论  50-53
    3.1.1 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  50-51
    3.1.2 法律逻辑  51
    3.1.3 事实推理  51-53
  3.2 案件事实认定逻辑结构模型  53-56
    3.2.1 经验推论模型  54
    3.2.2 威格莫尔逻辑结构图  54-55
    3.2.3 逻辑推理模型  55-56
  3.3 邓玉娇案的逻辑结构模型分析  56-59
  3.4 逻辑结构模型的意义及局限性  59-62
第4章 案件事实认定的解释模型  62-78
  4.1 解释学理论  62-65
  4.2 事实认定的解释学模型  65-74
    4.2.1 简要模型  66
    4.2.2 模型阐述  66-70
    4.2.3 解释模型的创造性特征  70-71
    4.2.4 解释模型的局限性  71-74
  4.3 邓玉娇案的解释学模型  74-78
    4.3.1 解释构建事实版本  74
    4.3.2 解释学分析  74-78
第5章 案件事实认定的IBE逻辑结构模型  78-104
  5.1 科学哲学IBE模型  78-85
  5.2 司法领域的IBE模型  85-86
  5.3 案件事实认定IBE模型  86-98
    5.3.1 案件事实认定IBE模型机制  91-92
    5.3.2 解释标准  92-94
    5.3.3 解释与语境  94-97
    5.3.4 关于司法IBE的批判及反思  97-98
  5.4 分析邓玉娇案  98-104
    5.4.1 案件事实的IBE过程  98-101
    5.4.2 邓玉娇案IBE解释推理机制分析  101-102
    5.4.3 存在问题分析  102-104
第6章 修辞叙事模型  104-126
  6.1 修辞学理论  104-105
    6.1.1 修辞学  104-105
    6.1.2 修辞学思维  105
  6.2 叙事学  105-107
  6.3 法律、叙事与修辞  107-110
  6.4 案件事实认定的修辞叙事模型  110-118
    6.4.1 修辞叙事模型的合法性  110-112
    6.4.2 案件事实叙事情节化及视角  112-113
    6.4.3 案件事实叙事要素  113-117
    6.4.4 案件事实修辞叙事模型局限性  117-118
  6.5 邓玉娇案事实修辞叙事模型分析  118-126
    6.5.1 叙事版本  119-122
    6.5.2 案件事实版本的构建  122-124
    6.5.3 修辞叙事问题  124-126
第7章 论辩对话模型  126-140
  7.1 论辩理论  126-130
    7.1.1 实践论辩理论  127-129
    7.1.2 对话理论  129-130
  7.2 案件事实论辩对话认定模型  130-135
    7.2.1 案件事实论辩对话模型  130-132
    7.2.2 论辩对话模型具体阐释  132-133
    7.2.3 案件事实论辩对话模型局限性  133-135
  7.3 邓玉娇案的论辩对话认定模型分析  135-140
    7.3.1 诉讼中各阶段的论辩对话  135-136
    7.3.2 存在的问题  136-140
第8章 综合的案件事实认定逻辑结构模型  140-162
  8.1 实践哲学整体论  140-142
  8.2 事实认定综合模型  142-153
    8.2.1 事实认定综合模型简述  142
    8.2.2 具体论述  142-151
    8.2.4 综合模型的实践哲学整体论  151
    8.2.5 批判及反思  151-153
  8.3 邓玉娇案分析  153-162
    8.3.1 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的综合模型描述  153-156
    8.3.2 邓玉娇案事实形成机制  156-158
    8.3.3 综合模型检验  158-162
第9章 回顾与展望  162-168
  9.1 工作回顾  162-164
  9.2 工作展望  164-168
参考文献  168-178
附录  178-196
致谢  196-198
在学期间研究情况  198

相似论文

  1. 地方性知识研究,N02
  2. 论刑事审判中的自由裁量权,D926.2
  3.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B089.1
  4.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意义,J60-4
  5. 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研究,D90-051
  6. 公证过程中的事实认定,D926.6
  7. 我国能动司法下的法官裁判行为研究,D926.2
  8. 论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D926
  9. 新论题学法学方法及其应用,D90
  10. 辩论的逻辑分析,B812
  11. 试论冲突法正义观之融合,D997
  12. 刑事案件裁判事实认定错误及其防范,D925.2
  13. 论法律事实的认定及完善,D926
  14. 技术顾问制度比较研究,D918.9
  15. 法律论辩术研究,D90-051
  16. 试论中国法律逻辑及其发展方向,D90-051
  17. 非形式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学说,B81-06
  18. 关于我国法律逻辑研究的新思考,D90-051
  19. 法律推理的逻辑分析与建构,D90-051
  20. 论经验法则及其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D926.2
  21. 司法事实认定中的科学证据研究,D915.1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的理论(法学) > 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法律逻辑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