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四川县政人员训练所述论

作 者: 郑兆艳
导 师: 曹成建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四川县政人员训练所 刘湘 三十年代 军阀
分类号: K26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川政统一后,刘湘需要在全川消除原有割据势力对地方各级行政人员的影响力,减小并进而根除地方土劣以及哥老会势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举办县政人员训练所,对基层行政人员进行选拔、培养、笼络、扶植、任用、考核,使其死心塌地听命于刘湘政权,便是刘湘举办县训的考量之一。刘湘统一川政的过程及完成统一的初期,红四方面军一直在川陕地区进行民众动员工作。中共在基层的强大动员能力,极大地削弱了四川军阀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控制力,使刘湘等人认识到稳固基层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中共在基层成功的动员、组织成效及其经验,也给刘湘以相当的刺激,成为他举办基层行政人员培训,以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又一大动因。为了消除刘湘对四川的控制,蒋中央按照原来在江西的经验,在四川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着手县政改革,裁局设科,分区设署,并打算对县长、区长、保甲长等进行训练,使其归附中央,然后交由刘湘任命,充实基层政权,使刘湘失去对四川的支配。不仅如此,蒋中央还通过别动队组织开办壮丁干部训练班,剥夺刘湘对基层社会的治安控制权。蒋中央一系列争夺地方行政人员的行为,直接促使刘湘大力开办类似的培训组织,减少或消除蒋中央对其的干扰,将基层控制人员有效地纳入到刘湘的政权体系之中。四川县政人员训练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办起来的。四川省政府制定了详细的《县政人员训练所章程》,指导对县政人员的培训工作。县训学员年龄介于25至50岁之间,其中28至35岁的人数最多,可谓年富力强。县训学员普遍学历层次较高,并有一定的从政经验,而且出身于学界的受训人员远多于出身于军界者,这多少反映出,刘湘希望改变旧防区制时代军人把持一切的格局,使基层政治走上文官治理的正道上来。四川公务员资格甄查委员会按照章程的规定,并根据刘湘的用人标准来选拔县训学员,基本按照“登记从宽,考试从严”的原则招考学员。县训班开设的学科主要包括精神训练、技能训练和军事训练。县政训练的办法还包括召开小组讨论会,劳动服务以及参观学习等。县训班的课程设置,基本照搬了以前蒋介石在江西开办的类似培训班的内容,贯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则来训练县政人员。在训练方法中,特别强调进行精神、思想、纪律教育。各级教官中多有蒋中央派出的人员,他们承担了许多专业课程,他们利用任职的便利,挖空心思欲将县训人员纳入蒋中央的控制之下。而刘湘方面则要求蒋介石只能居于领导地位,一切实际工作则由刘湘负责主持。明确规定,县长、区长由省府委派,行营虽然可以管省府,但绝对不能委任县长、区长。刘将地方行政人员的任免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促使一般学员因利害关系,听命于省府方面。县训所总共办了三期,共训练县政人员1017人,县训学员大多得到了重用。刘湘利用县政人员训练所,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他在基层的统治地位。但总体而言,县训人员没有统一的信仰,在蒋和刘之间来回摆动,他们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功利主义的原则来进行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县训所不可能培养出以基层民众利益为依归的优秀学员的。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导论  8-10
第一章 四川县政人员训练所创办的背景  10-27
  第一节 四川军阀混战的历史现状  10-16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影响  16-20
    一、川陕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16-18
    二、川陕根据地的经济影响  18-20
  第三节 蒋介石图川  20-27
    一、参谋团入川  21-25
    二、别动队入川  25-27
第二章 县政人员训练所  27-55
  第一节 县训所学员入所受训的资格  27-32
    一、县训所学员的年龄资格  27-29
    二、县训所学员的学历能力资格  29-32
  第二节 县训所学员的甄審  32-36
    一、县训所学员得受甄審的资格  33
    二、甄審的程序  33-34
    三、甄審的经过  34-36
  第三节 县训所的组织情况  36-44
  第四节 县训学员的招收、训练情况  44-46
  第五节 县训所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46-51
    一、县训的内容  46-50
    二、县政训练的方法  50-51
  第六节 县训所学员的委任工作  51-55
第三章 县训所的评价  55-58
  第一节 刘湘利用县训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基层政权  55-56
  第二节 县训所的历史局限性  56-58
参考文献  58-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民国时期甘宁地区的鸦片问题研究,K258
  2. 民国初期美国对中国军阀的政策,K712.5
  3.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I206.6
  4. 四川军阀与国共两党关系探微,K263
  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与审美文化,K295.1
  6. 三十年代华北地区韩人走私问题研究,K264
  7. 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我国当下电影创作的启示研究,J905
  8. 《文学》月刊与三十年代文学,I206.7
  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研究,J909.2
  10. 沈鸿烈主政青岛时期的乡村建设(1932-1936),K263
  11. 《上海生活》与1930年代的都市向往,I207.42
  1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思潮对时装的影响,TS941.2
  13. 左翼电影歌曲的美学研究,J617.6
  14. 三十年代茅盾都市小说的汽车书写,I207.42
  15. 现代性蜃楼:文化怀旧氛围下的“三十年代上海”意象,I206.6
  16. 从《妇女生活》到《妇女专刊》,G239.29
  17. 论新感觉派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I207.42
  18. 三十年代南满地区农民家庭收支透析,K265.6
  19. 论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化,D912.29
  2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业,F329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