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 者: 马菲菲
导 师: 赵爱伦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现代化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分类号: K26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它涉及了人类生产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既是一场全球性的浪潮,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必须走上的发展过程。因此,实现现代化同样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肩负起的历史重任。本文以档案文献为基础,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及其在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了探讨。本文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从器物、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不同层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出路进行了探索,但是始终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地位,因此,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良性发展轨道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而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逐步走向了成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性的反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的国内外形势是相当复杂的,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存在着不同的力量和态度,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在一起,这就为在全国公开活动的中国共产党驾驭各种复杂矛盾,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大舞台。因此,抗战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关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独特理论即通过革命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前提,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经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并提出了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只有彻底地砸碎畸形的旧的社会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超经济奴役,破除传统社会的两极结构,建立起全新的人人平等的社会结构,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探讨关于中国的现代化的理论的同时,还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多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的现代化实践,使抗日根据地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代化因子迅速生长。民主政权建设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府与人民的对立、传统与现代断裂的状况,肯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方面通过减租减息来调整两大对立阶级的关系,将农民从封建依附制度和等级身份制度中解放出来;通过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对根据地人民的反封建民主教育,进一步破除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在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独具特点和意义。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革命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和注重人的现代化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近代中国走上现代化的良性发展轨道所具有的意义,回答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道路取向问题,“革命救国”是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前提,标志着中国找到了走向自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有助于现代化发展的全新社会架构的建立,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总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形成的重要阶段,从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上讲,为中国最终完成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22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13
    1.1.1 课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0-11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9
    1.2.1 国内学界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6
    1.2.2 国外学界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6-19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9-22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9-20
    1.3.2 主要研究方法  20-22
第2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背景  22-32
  2.1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艰辛探索  22-28
    2.1.1 地主阶级洋务派从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追求  22-23
    2.1.2 民族资产阶级从政治制度层面对现代化的求索  23-25
    2.1.3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从思想文化层面对现代化的探究  25-26
    2.1.4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党治国”独裁型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  26-28
  2.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28-29
  2.3 20 世纪30 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29-30
  2.4 抗日战争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现实土壤  30-31
  2.5 本章小结  31-32
第3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理论的内容  32-38
  3.1 揭示了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32-33
  3.2 阐明了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33-34
  3.3 提出了引领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纲领  34-37
    3.3.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4-35
    3.3.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35-36
    3.3.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36-37
  3.4 本章小结  37-38
第4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实践  38-52
  4.1 政治现代化建设实践  38-40
    4.1.1 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以推进政治权威的理性化  38-39
    4.1.2 确立民主选举制度以促进民选体制的形成  39
    4.1.3 开展法制建设以推动政治法制化  39-40
  4.2 经济现代化建设实践  40-46
    4.2.1 开始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41-42
    4.2.2 工业的初创以抚育工业现代性  42-43
    4.2.3 开展商贸以培育商业现代性  43-44
    4.2.4 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以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  44-46
  4.3 文化现代化建设实践  46-49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建立  46-47
    4.3.2 文化统一战线的形成  47-49
  4.4 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  49-51
    4.4.1 推进教育制度现代化  49-51
    4.4.2 促进教育方法现代化  51
  4.5 本章小结  51-52
第5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评析  52-58
  5.1 历史特点  52-53
    5.1.1 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52
    5.1.2 注重现代化的主体人的自身现代化建设  52-53
    5.1.3 兼顾革命与建设的内在统一  53
  5.2 意义  53-56
    5.2.1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3-54
    5.2.2 以“革命救国”为前提走上现代化之路  54-55
    5.2.3 标志中国找到了走上自主现代化之路  55
    5.2.4 有助于现代化发展的全新社会架构的建立  55-56
    5.2.5 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  56
  5.3 本章小结  56-58
结论  58-60
参考文献  60-66
致谢  66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3.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4.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5.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贡献,A841
  6.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7.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8.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9.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0. 江苏食盐物流现代化方案的研究,F259.2
  11. 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F320.1
  12.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A841
  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农业思想研究,F091.93
  14. 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军关系的早期探索,D231
  15.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16.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17.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25
  18. 胡锦涛党建思想研究,D26
  19. 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统的延续和村庄的和谐,C95
  20.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和实践,D261
  21. 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F426.7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