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人恕道的心理学研究

作 者: 蒋东平
导 师: 汪凤炎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基础心理学
关键词: 恕道 共情 宽恕 心理成分 中国文化
分类号: B8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恕道是儒家的“一贯之道”,孔子称其为“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以其推己及人和宽容的核心涵义对中国人的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恕道的心理成分、心理过程、恕道的功能以及恕道和共情宽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用问卷调查、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对恕道的心理成分及恕道与共情、宽恕的相关进行了实证研究。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文化中的恕道是中国人的一种人际认知方式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态度和行为规范,它包含推己及人和宽容两大因子,其中推己及人又包含仁爱、理解和尊重三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恕道心理成分的二阶四成分模型对数据的拟合良好。2、恕道与共情(Empathy)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恕道的践行需要有共情的参与,作为人际认知方式,恕道内含的换位思考原则(即理解原则)很大程度上就是共情。恕道与共情概念在目的、人性假设、心理机制、结果等方面存在共同点;而在道德意蕴、内涵大小、意志努力、认知目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恕道心理的四成分中,仁爱、理解、尊重三个因子与共情存在极显著相关,在自编恕道问卷和人际反应指针(IRI-C)问卷各因子之间,仁爱与共情关注(EC)之间、理解与观点采择(PT)之间的相关极为显著,且较其它因子间的相关显得特别突出。3、恕道与宽恕(Forgiveness)在含义上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中国人所说的宽恕包含在恕道之宽容的含义里面,在恕道文化中,中国人是在一种修身的背景下践行宽容的。本研究自编大学生恕道问卷与Hearland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因子具有极显著的相关,而与宽恕自己因子的相关虽也达到显著水平,但大低于前者。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1章 前言  8-15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8-9
    1.1.1 有助于厘清恕道共情宽恕的区别与联系  9
    1.1.2 有助于加深对恕道的正确认识,弘扬恕道  9
  1.2 文献述评  9-15
    1.2.1 恕道研究综述  9-12
    1.2.2 共情(Empathy)研究综述  12-13
    1.2.3 宽恕(Forgiveness)研究综述  13-15
第2章 理论研究  15-32
  2.1 恕道的心理成分  15-19
    2.1.1 推己及人  15-18
    2.1.2 宽容  18-19
  2.2 恕道的心理过程  19-23
  2.3 恕道的功能  23-25
    2.3.1 实践个人道德  23-24
    2.3.2 促进人际和谐  24-25
    2.3.3 促进心理和谐  25
  2.4 恕道与共情(EMPATHY)的联系与区别  25-31
    2.4.1 相同点  26-28
    2.4.2 不同点  28-31
  2.5 恕道与宽恕(FORGIVENESS)的联系与区别  31-32
    2.5.1 联系  31
    2.5.2 区别  31-32
第3章 实证研究  32-43
  3.1 研究设计  32-33
    3.1.1 研究目的  32
    3.1.2 研究假设  32
    3.1.3 研究思路  32-33
  3.2 开放式问卷调查  33-34
    3.2.1 目的  33
    3.2.2 被试  33
    3.2.3 调查结果的内容分析  33-34
  3.3 大学生恕道问卷编制与因索分析  34-43
    3.3.1 目的  34
    3.3.2 项目编写  34-35
    3.3.3 预测及探索性因素分析  35-37
    3.3.4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7-43
第4章 讨论  43-47
  4.1 恕道的心理成分  43
  4.2 恕道与共情(EMPA TTHY)的关系  43-44
  4.3 恕道与宽恕(FORGIVENESS)的关系  44-45
  4.4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45-47
    4.4.1 本研究的不足  45-46
    4.4.2 未来研究的方向  46-47
第5章 结论  47-48
参考文献  48-55
附录一:开放式调查问卷  55
附录二:大学生恕道预测问卷  55-56
附录三:正式调查问卷  56-61
致谢  61

相似论文

  1. 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关系研究,B844.2
  2. 关注幸福感与共情反应和助人行为的关系,B844
  3. 大学生自我宽恕倾向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B844.2
  4. 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人际宽恕的关系研究,B841
  5.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普世价值,G02
  6.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7. 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B26
  8. 徐复观消解形上学研究,B26
  9. 三步走,再造中国学派,J954
  10.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的研究,TU238.2
  11. 管窥先秦时期儒学思想在当代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J60-4
  12. 以《京华烟云》为例看中国英语的文化意义,H310.1
  13. 中国反垄断法宽恕政策研究,D922.294
  14. 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H319
  15. 《品梦茶馆》中希尔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与疏离,I561
  16. 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研究,D922.294
  17. 影响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探析,G206
  18. 自闭症共情—系统化理论研究,R749.94
  19. 大学生自我宽恕、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B844.2
  20. 论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渗透,G12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