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台湾组党运动研究

作 者: 李科英
导 师: 李松林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 台湾 戒严 党禁 民主化 组党运动 政党政治
分类号: D67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台湾问题研究中,台湾“组党运动”研究是个薄弱环节。由于国民党兵败退台后实施军事“戒严”导致其基本权利被剥夺以来,台湾民众进行了一系列反对独裁专制的民主化运动,而“组党运动”则是台湾民主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台湾民主进步党的成立,一方面在客观上推进了台湾民主政治,另一方面又为民进党借民主招牌搞“台独”准备了条件。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台湾民众对于重回祖国的期盼被国民党独裁专制所抹杀,1949年5月20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台湾“戒严”,借以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直到1987年7月15日,时任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宣布台湾正式解除“戒严”,台湾才得以迈向自由民主之路。台湾的民主运动耗时长达38年之久。本文希冀通过梳理与评述国民党从“戒严”到“解严”时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来透视台湾“组党运动”的缘由和意义。在充分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对“组党运动”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组党运动”的影响均进行了梳理与较为全面与客观的分析。“组党运动”是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结束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而且实现了政党政治,使台湾社会向政治民主化道路迈进,对当今台湾政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刻分析“组党运动”,对研究台湾本土化政策的走向,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认同感”,以及“台独”活动的现状与前景,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4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10-11
  (二) 文献综述  11-12
  (三) 本文研究思路和理论方法  12
    1. 研究思路  12
    2. 研究方法  12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  12-14
    1. 重点难点  12-13
    2. 创新点  13-14
一、戒严体制与早期组党  14-18
  (一) “二·二八”事件与第一次“戒严令”的颁布  14-15
    1.19 47年“二·二八”事件  14-15
    2.19 47年第一次“戒严令”的颁布与解除  15
  (二) 国民党退台与戒严体制的确立  15-16
    1. 陈诚主政台湾与戒严体制的确立  15-16
    2. 《台湾省戒严令》的颁布  16
  (三) 台湾本土力量的成长  16-17
    1. 国民党局部开放地方政权,举行地方公职选举  16-17
    2. 竞选和议会活动促使台湾本土政治力量的形成  17
  (四) 《自由中国》筹组反对党的理论准备  17-18
    1. 胡适标榜自由与反共成为《自由中国》的宗旨  17-18
    2.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自由民主者呼吁放弃反攻大陆  18
二、早期“组党运动”从理论到实践  18-25
  (一) 《自由中国》早期的“友党”主张  18-20
    1. “中国自由党”受到国民党支持  18-19
    2. 《自由中国》宣扬政党政治,鼓吹民主,反对专制  19
    3. 雷震发表《反对党之自由及如何确保》  19-20
  (二) 反对党主张的初步形成  20-21
    1. 雷震联系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筹组反对党  20
    2. 挑战蒋经国“救国团”  20-21
    3. “祝寿专号”特刊彻底惹怒蒋介石  21
  (三) “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的酝酿与筹组  21-23
    1. 雷震与台湾本土力量形成共同政治诉求  21-22
    2. 从“坐而言”到“起而行”  22
    3. 《自由中国》为“组党运动”提供理论支持  22-23
  (四) 雷震事件与组党失败  23-25
    1. “中国民主党”反对蒋介石连任“总统”并发动民主运动  23
    2. 雷震被捕,《公论报》被迫休刊,国民党政府加强政治控制  23-24
    3. 《自由中国》事件后的舆论导向及美国反应  24-25
    4. 雷震对台湾民主运动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25
三、党外势力的崛起与“美丽岛事件”  25-33
  (一) 蒋经国主政与党外势力的崛起  25-28
    1. 台湾当局遭遇“反攻”失败、联合国席位撤销与钓鱼岛事件冲击  26-27
    2. 蒋经国1972年出掌“行政院”,实施政治改革  27
    3. 台湾中产阶级的兴起激发了民间政治改革诉求  27
    4. “吹台青”政策和“革新保台”政策加速党外势力的崛起  27-28
  (二) 党外势力与党外杂志  28-29
    1. 《大学》杂志针对“革新保台”观点反对国民党独裁  28-29
    2. 《台湾政论》主张台湾本土力量通过选举与国民党抗衡  29
  (三) 党外势力与选举  29-30
    1. 首次推出增额“中央民意代表”选举  29-30
    2. “台湾党外人士助选团”,提出“共同政见”  30
  (四) “中坜事件”与“美丽岛事件”  30-33
    1. “美台断交”进一步激化台湾社会内部矛盾  31
    2. “中坜事件”使党外激进运动者公开从事政治反对运动  31-32
    3. “美丽岛事件”标志着国民党权威体制的转型  32-33
四、民主进步党成立与抗争  33-39
  (一) 民主进步党成立的社会背景  33-35
    1. “党外推荐团”推动台湾民主活动  33-34
    2. “党外中央后援会”、“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确立“自决”原则  34
    3. “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整合党外分裂与争斗  34-35
  (二) 党外“组党运动”的推动  35-37
    1. “林宅血案”后公开“美丽岛事件”国民党遭受舆论压力  35
    2. 1980年的增额“中央民意代表”选举,受难者家属当选  35-36
    3. 国民党拒绝党外人士解除“戒严”的政治主张  36
    4. 海外“组党运动”的推动  36-37
  (三) 民主进步党成立  37-39
    1. “公政会”台北分会成立标志“组党”阶段的成熟  37-38
    2. 国民党常会通过《解除戒严令》和《开放党禁》两项议题  38
    3. 民主进步党召开首届党员代表大会,标志“组党运动”获得成功  38-39
五、解除戒严与开放党禁  39-47
  (一) 台湾政治改革的实施  39-41
    1. 《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的制定  39-40
    2. 重新界定军事及海岸管制区  40-41
    3. 废止戒严相关的法规命令  41
  (二) 国民党“解严”的考量以及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41-44
    1. 寻求台湾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安定发展  41-43
    2. 台湾社会舆论支持政治改革、解除“戒严”  43
    3. 台湾民众支持政党政治、民主自由  43-44
  (三) 开放“党禁”与台湾政党政治  44-46
    1. 开放“党禁”使台湾迅速走向政治民主化  44-45
    2. 开放“党禁”使台湾结束了党权世袭并推动台湾政党政治化进程  45-46
  (四) 组党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46-47
    1. 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对后来的党外运动的影响  46
    2. 台湾政治民主运动的价值和对“台独”思想的影响  46-47
结语  47-48
参考文献  48-51
致谢  51

相似论文

  1.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2. 民主化视阈下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D422.6
  3.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819
  4. 台湾地区大学系所评鉴制度研究,G647
  5. 对台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G222
  6.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7. 从一个村庄的变迁看村民自治的民主化进程,D422.6
  8. 台湾海峡夏季走航ADCP资料的滤潮处理,P717
  9. 台湾文学的文化形象与身份认同,I206.7
  10. 台湾政党政治的演变特征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研究,D675.8
  11. 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花卉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F326.13
  12. 台湾海峡两岸物流合作发展研究,F259.2
  13. 中美建交以来台湾在美游说活动研究,K712
  14. 一脉传承同根“笙”—三十七簧笙与三十六簧键笙,J632.12
  15. 泰国民主化进程研究,D733.6
  16.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下的泰国民主化研究,D733.6
  17. 清代台湾的儒学教育(1683-1895),K249
  18. 论台湾“宪政改革”及其影响,D927
  19. 中国国民党自身变革及其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影响,D675.8
  20. 我国行政决策监督机制的缺陷及对策分析,D922.1
  21. 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1979-2009),I206.7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地方政治 > 台湾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