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灾难·死亡·生命

作 者: 何林鲜
导 师: 董志强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美学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灾难美学 构成元素 审美形态 美学反思
分类号: B83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国人的身心受到了强烈的重创,历史也将永远铭记她的伤痛。这场大地震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反思角度和反思内容,但笔者认为,只有从美学的角度对汶川大地震所带来的伤害,以及人在灾难面前所展示出的人性的光辉进行美学反思,才能真正体味灾难、超越死亡,追问生命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活着”的关注,才能让我们真正的从灾难中站立起来、成长起来。本论文分三部分来论述这一问题:第一部分(绪论),概述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以及地震发生之后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第一、二章),从偶然与必然、死亡与生命、美与丑三个角度切入,分析灾难美学的构成元素,并从悲剧和崇高两个方面剖析灾难美学的审美形态。让人类意识到我们目前的生存危机,唤起人们最原始的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唤醒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强大动力和居安思危的生存意念,从而超越灾难和死亡,激活并寻找生命的意义;第三部分(第三章),着重进行灾难后的美学反思,研究灾难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包括灾难意识和生命意志。本论文虽然是从汶川大地震着手研究,但实际上却旨在超越这一次个体的灾难,反思“人”作为一个“类”的共同命运,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6
绪论  6-8
第一章 汶川大地震审美反思的构成元素  8-24
  第一节 偶然与必然  8-11
  第二节 死亡与生命  11-19
    (一) 什么是死亡  12-14
    (二) 叩问生命的意义  14-17
    (三) 汶川大地震中的“生与死”  17-19
  第三节 美与丑  19-24
第二章 汶川大地震的审美形态  24-32
  第一节 悲剧  24-27
    (一) 悲剧美阈下的地震灾难  24-25
    (二) 人类精神实现对悲剧的超越  25-26
    (三) 地震悲剧的现实意义  26-27
  第二节 崇高  27-32
    (一) 地震——崇高产生的客体  27-29
    (二) 人类实践——崇高的显现  29-32
第三章 汶川大地震的审美意义  32-38
  第一节 唤醒灾难意识  32-34
  第二节 弘扬生命意志  34-38
结语  38-39
参考文献  39-41
  著作类  39-40
  期刊类  40-41
致谢  41

相似论文

  1. 宜昌三峡夷陵地区民居审美形态研究,TU241.5
  2. 无色也精彩,J213
  3. 宜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研究,J527
  4. 天门鹤江木雕审美形态研究,J314.2
  5. 湖北汉川马口陶审美形态研究,J527
  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歌曲研究,J605
  7. 中国电视新闻直播发展现状探究,G222
  8. 媒介话语生产机制的突破与重建,G206
  9. 数控机床造型设计分析,TG659
  10. 湖北阳新龙港民居审美形态研究,TU241.5
  11. 湖北汉绣审美形态研究,J523.6
  12. 汶川大地震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D632.9
  13. 汶川大地震对紫坪铺工程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监测分析,TV221.2
  14. 论“神妙”及其在中国小说中的表现,I207.41
  15. 主体与审美形态的交互关系研究,I01
  16. 山西广灵剪纸构成元素初探,J528.1
  17. 多种风格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的影响与启示(1937-1949),J609.2
  18. 突发灾害事件的医疗救援问题研究,R197.1
  19. 真纯而自由的心灵歌唱,I207.65
  20. 消费文化背景下中国幽默审美形态研究,I0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 > 生活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