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群众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意义

作 者: 李琦
导 师: 杨子萍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关键词: 马克思 群众观 发展历程 当代意义
分类号: A8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是一个最基础的内容,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权力观、价值观、地位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群众观是马克思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的集中体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群众观的确立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唯物史观的最终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系统研究马克思群众观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和阐释马克思的群众观内容,揭示它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了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渊源。任何科学思想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前人思想的扬弃过程中产生的。本章节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代表鲍威尔以及费尔巴哈思想的研究,来厘清马克思群众观产生的理论渊源。第二章阐述了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过程。通过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轨迹的论述来分析马克思群众观形成、成熟及发展的必然性。第三章,论述了马克思群众观的主要内容。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以及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最终的成果享有者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群众观的主要内容。第四章,探讨了研究马克思群众观的当代意义。在理论发展上,研究马克思群众观有助于深化对唯物史观的创新,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现实实践中,研究马克思群众观有助于密切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助于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7
目录  7-9
前言  9-15
  一、 选题缘由  9-10
  二、 研究现状  10-12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3
    (一) 研究目标  12
    (二) 研究内容  12-13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4
  五、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4-15
第一章 前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历史考察  15-26
  一、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17-19
    (一) “绝对观念”是世界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原因  17
    (二) 人民群众不能进行独立的历史创造  17-18
    (三) “贱民”的行动是无理性的  18-19
  二、 布鲁诺·鲍威尔及其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思想  19-22
    (一) 青年黑格尔派  19-20
    (二) 自我意识是决定一切的基础和原则  20-21
    (三) 群众是无所作为的“物质”、进步和“精神的仇敌”  21-22
  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  22-26
    (一) 爱是宗教的本质  22-23
    (二) 宗教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3-26
第二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过程  26-38
  一、 中学毕业论文和《莱茵报》时期  26-29
    (一) 转向黑格尔哲学时期  27-28
    (二) 接触费尔巴哈思想  28-29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9-34
    (一) 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  29-30
    (二) 实现思想上的转变,阐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30-32
    (三) 消除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者的解放  32-34
  三、 《神圣家族》到《共产党宣言》时期  34-38
    (一)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34-36
    (二) 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是无产阶级  36-38
第三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38-48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生活的创造者  38-42
    (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8-40
    (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0-42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42-45
    (一)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  42-43
    (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45
  三、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最终成果的享有者  45-48
第四章 研究马克思群众观的当代意义  48-58
  一、 研究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意义  48-51
    (一) 研究马克思群众观有助于深化对唯物史观的创新  48-50
    (二) 马克思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50-51
  二、 继承发展马克思群众观的实践意义  51-58
    (一) 有助于加强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51-53
    (二) 有助于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  53-55
    (三) 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55-58
参考文献  58-61
致谢  61

相似论文

  1. 盐城蚕桑业发展研究,F326.3
  2.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3.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4.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5. 论列宁公仆思想及当代意义,D262.6
  6. 继承、发展、创新,J616
  7. 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观的当代意义,G122
  8. 人的需要的生存论解读,B038
  9. 论人的本质的实现,B038
  10.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B038
  11.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比较及意义,B515
  12. 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研究,F091.91
  13. 青海省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G843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F091.91
  15. 论马克思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A811.1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与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X2
  17. 从劳动价值到剩余价值,F014.2
  18.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研究,B515
  19.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D61
  20.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历史观分析,A811
  21. 周恩来群众观研究,A8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