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反事实条件句和大卫·刘易斯的逻辑哲学

作 者: 张文琴
导 师: 冯棉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大卫·刘易斯 反事实条件句 反事实谬误 对应体 可能世界 模态实在论 因果性 小说中的真
分类号: B8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卫·刘易斯(David Kellogg Lewis,1941-2001)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最为重要的分析哲学家之一,他论域极广,在逻辑学、形而上学、认识论、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心智哲学、数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引起了大量的讨论。他最为人熟悉、最富有争议的学说是其“极端的”模态实在论的观点,目前国内对大卫·刘易斯思想的介绍多集中在这一点,但并不深入,对其哲学思想也缺少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刘易斯在逻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反事实条件句的系统的逻辑分析,条件句逻辑是重要的哲学逻辑分支,目前国外研究十分兴盛,刘易斯给出的形式语义因技术上的优越性为研究者们广为采纳。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系统介绍大卫·刘易斯哲学思想面貌的基础上,将其整个哲学思想理解为系统哲学和休谟式的随附主义,以其在逻辑哲学领域的工作为研究的重心,以反事实条件句理论和模态实在论的研究为主线,从技术上和哲学理念上清晰刻画其反事实条件句理论,阐述其模态实在论的学说,对其模态实在论持有保留的同情的立场,表明了反事实条件句理论在技术上的优越性以及模态实在论对于其系统哲学的基础作用。最后的结论是,虽然模态实在论和对应体理论有不符合直观的地方,受到多方指责,但是通过对刘易斯文本的细致解读,我们发现有些指责是对刘易斯的误读,模态实在论在其系统哲学的建构中确实具有统摄作用,这是刘易斯常诉诸的回应理由,也是我们评价刘易斯理论时考虑的重要参考指标。论文包括五个部分:导言部分给出了刘易斯系统哲学的图景,概要地介绍大卫·刘易斯哲学思想,包括他在逻辑学、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形而上学及认识论等方面的主要贡献。由于他的各种哲学思想之间能形成统一的意见,相互支持,因此我们用“系统哲学”来称呼其整个哲学思想,并从“休谟式的随附论”角度进一步表明了这些思想的统一性。第一章系统刻画了刘易斯的反事实条件句逻辑。首先分析了刘易斯使用的反事实条件句这一概念,给出了他对于反事实句的形式刻画。刘易斯比较了反事实句和直陈条件句的不同,将反事实句理解为可变的严格条件句,基于世界之间的可通达关系和相似性关系给出了反事实句真值条件在可能世界框架下的四种形式语义。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刘易斯的形式语义和斯托内克理论的不同在于是否接受唯一性假设,并通过和共生理论的对比表明了刘易斯理论在技术上的优越性。通过细致分析所谓反事实句谬误,表明了刘易斯的反事实句处理方案在语境上是敏感的,其真值是不确定的。最后澄清了刘易斯反事实句理论诉诸的世界之间的全面的可比较的相似性概念的涵义。刘易斯所理解的反事实句是可变的严格条件句,这一可变性体现为每次选取的最近的前件为真的可能世界(集)的不同,这体现了语境敏感特征,有助于我们说明反事实句本身的含混性。其所使用的可能世界框架下的可比较的相似性语义和类选择函数语义十分简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条件句逻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至此,其条件句理论的成功也说明了其背后所使用的两个哲学概念—可能世界和相似性概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二章系统刻画和分析了其对应体理论。刘易斯将个体在时间中的持存理解为分存而非整存,将时间中持存的个体理解为相的聚合,而相就是个体在每个存在时刻的瞬时部分,这和他将个体理解为每个世界中的限界个体如出一辙。通过把背景置于刘易斯的整个系统哲学,将时态和模态进行类比,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对应体和可能世界的论证理路。本文分析了刘易斯的对应体概念和对应体关系的形式刻画,通过对应体关系对于量化模态逻辑进行了重构,基于此,刘易斯认为对应体理论较之初始模态词具优越性。接着,本文给出了刘易斯基于对应体理论反对跨界同一和个体交叠的理据,辨析了其中的关节之处。最后,对应体关系是一种相似性关系,相似性关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不是刘易斯理论的缺点,反而是刘易斯用来说明de re模态表达不一致和反事实句真值含混性的有力分析工具。第三章系统刻画了其可能世界复多性理论。首先考察了刘易斯可能世界复多性的议题,给出了刘易斯可能世界概念的定义和四个基本特征:孤立性、具体性、充裕性、现实性。接着阐述刘易斯可能世界概念在其他理论领域的运用都需要在本体论上承诺可能世界的实在。这些领域包括模态领域、反事实句领域、精神内容和语义内容、属性等。进而详尽分析了各种批评意见和刘易斯的回应,以刘易斯可能世界概念的四个基本特征作为批评的靶子,使得争点非常集中。通过澄清这些批评与回应,文章希望为刘易斯一辩,表明其模态实在论确实具有他自己声称的理论统一和经济的好处,这为我们理解和接受这一立场提供了理据。最后,比较了刘易斯理论和三种代用方案(语言的、图示的、魔法的),指出他们的不同在于对可能世界的基本理解上,代用方案确实具有符合直观的好处,这是刘易斯理论不容忽视的弱点。第四章给出了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理论在分析因果性和小说中的真等概念时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其系统哲学的解释力。刘易斯通过反事实条件句定义了命题序列之间的反事实条件依赖关系,进而定义了事件序列之间的反事实依赖关系,将这种依赖理解为因果依赖,并将因果关系理解为因果依赖的链条。对于小说中的真语句,刘易斯认为是省略了“在小说……中”这一内涵算子的省略语句,并将小说理解为建构了一些可能世界,在小说中为真,就是在小说建构的可能世界中的反事实语句为真。最后,他从语用的角度将小说理解为说故事的行为,每次说故事的行为都代表一次新的语境建构。这是对于小说的语境主义的理解。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在细致刻画刘易斯反事实句理论四种形式语义的基础上,与斯托内克理论和共生理论进行了深入比较,表明了刘易斯理论在技术和直观上的优越性,并对反事实句推理中的谬误实例进行了细致分析,得出了刘易斯对于反事实句和其他条件句理解的关键不同之处。2)弄清其反事实条件句理论背后的哲学理念,解释这一理论和他的模态实在论、对应体理论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这三者都诉诸于可比较的全面的相似性概念,这个概念符合直观,可以很好地说明和解决反事实句和对应体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含混性,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理论关键。3)在与刘易斯时间观和个体观的比较中,得出其对应体理论和模态实在论的论证,加深了我们对于其论证思路的理解,也加深了我们对于其系统哲学中各观点相互支持的理解。4)对刘易斯模态实在论的批评意见归类的原则是其可能世界概念的四个特征。以此为切入点,更有利于澄清刘易斯的可能世界概念,也能更清晰地显示批评者和刘易斯的争点所在,便于我们了解这些批评是对于刘易斯的误读还是根本的分歧。5)给出了其反事实句理论在分析因果性、小说中的真等其他逻辑哲学概念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表明了其反事实句理论的技术优越性和强大解释力,也进一步显示了其系统哲学的解释力,表明了模态实在论具有“理论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好处”,为支持模态实在论提供了进一步的理由。文章总体来说对刘易斯采取有保留的同情地理解。首先,表明了刘易斯反事实句理论在技术上、直观理解上、应用上的优越性,并指出虽然他的系统哲学具有一贯性,其反事实句和对应体理论、可能世界理论可以勾连起来理解,但对于反事实句的技术处理并不依赖于刘易斯对于可能世界、对应体等概念的哲学理解,我们完全可以剥离其逻辑哲学思想运用其处理反事实句的技术手段,这其实是刘易斯反事实句理论的另一个好处。其次,我们对刘易斯思想的梳理建立在细致的文本解读基础上,避免对于刘易斯的理论作标签式的误读,尝试对其思想的澄清,表明了某些批评是对于刘易斯的误读,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地辩护,试图在其整个系统哲学的视野下为其模态实在论的解释力进行辩护,也为其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的广泛应用提供例示,这都是对于刘易斯的同情的理解。第三,通过对于刘易斯理论的细致解读,剖析了其理论与常识相违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其模态实在论不如温和实在论符合人们的直观;2)在处理模态时我们在技术上广泛地接受初始模态和可能世界形式语义,但不太能接受对应体理论和可能世界复多性议题。我们注意到来自常识和实际应用方面的质疑是刘易斯理论的缺陷,因此对刘易斯关于可能世界的哲学理解采取有“保留的”辩护态度。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10
Abstract  10-14
导言 刘易斯的生平、著述与学术思想概貌  14-25
第一章 反事实条件句  25-73
  第一节 刘易斯所理解和刻画的反事实条件句  25-36
  第二节 四种语义  36-48
  第三节 刘易斯理论和斯托内克理论的比较  48-54
  第四节 与共生理论的比较  54-60
  第五节 反事实谬误  60-69
  第六节 小结:进一步的澄清  69-73
第二章 对应体理论  73-115
  第一节 刘易斯的个体观和时间观  73-86
  第二节 对应体概念及其后续发展  86-99
  第三节 跨界同一问题分解  99-109
  第四节 对de re模态表达不一致性的消解  109-111
  第五节 小结  111-115
第三章 可能世界理论  115-171
  第一节 世界的复多性议题  115-127
  第二节 可能世界概念的应用  127-142
  第三节 批评与回应  142-162
  第四节 代用方案  162-169
  第五节 小结  169-171
第四章 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的应用  171-204
  第一节 论因果性  171-184
  第二节 小说中的真  184-201
  第三节 结束语  201-204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04-205
参考文献  205-220
后记  220

相似论文

  1. 论《螺丝在拧紧》中的视窗叙事,I561.074
  2. 论古德曼反事实条件句难题,B812.21
  3. 克里普克严格指示词理论探析,H042
  4. 论侦查假设中的逻辑可能,D918
  5. 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B812
  6. 可能世界理论中的跨界同一性和跨界识别问题,B03
  7. 埃德尔曼的神经元达尔文主义,B842
  8. 突现论及精神因果性,B089
  9. 论可能世界语义学中的个体跨界的同一性问题,B812
  10. 海量数据关键分类挖掘算法,TP311.13
  11. 概念合成理论对中国禅诗意义构建的认知阐释,I207.22
  12. 基于密度的不确定离群点检测研究,TP311.13
  13. 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的不确定性研究,TP311.13
  14. 笛卡尔心身因果性思想研究,B565.21
  15. 可能世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B812
  16. 基于复杂网络的脑功能研究与分析,R318.0
  17. 再论文本世界的基本问题,I0
  18. 康德的“第二类比问题”研究,B516.31
  19. 试析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B81-09
  20. 论康德的两种因果性概念,B516.31
  21. 大卫—刘易斯的反事实条件句理论,B812.2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逻辑学(论理学) > 形式逻辑(名学、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