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及冷、乙醇刺激人体食道对气道功能的影响

作 者: 杨业
导 师: 赖克方
学 校: 广州医学院
专 业: 呼吸内科学
关键词: 慢性咳嗽 胃食管反流 治疗 发病机制 咳嗽敏感性 气道阻力
分类号: R57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相对于其他慢性咳嗽常见病因,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容易被误诊和漏诊,抗反流治疗是GER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效果不满意。国内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探讨对GERC有诊断价值及对抗反流治疗反应有预测价值的指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在观点认为反流物(胃酸等)刺激食道下段伤害感受器,局部的伤害刺激信号经食管-支气管神经反射刺激气道神经递质释放,产生神经源性炎症是GERC的主要发病机制,我们推测除了胃酸,其它理化因素刺激食道下段伤害感受器也可能通过食管-支气管神经反射引起气道神经源性炎症,诱发或加重咳嗽。临床上确实可见部分患者的咳嗽与不当饮食有关。我们前期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冷、热、乙醇刺激食道可以诱导气道血浆渗出和P物质(SP)释放,但有关理化因素刺激人体食道对气道作用的研究在国内外还是空白。研究目的通过分析GER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h食道pH值监测参数,探索对GERC诊断和对抗反流治疗反应有预测价值的指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正常人和慢性咳嗽病人冷、乙醇刺激食道前后咳嗽敏感性气道阻力及相关炎症介质的变化来探讨饮食因素与咳嗽的关系。第一部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反应预测指征目的:通过分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h食道pH值监测参数,以寻找对GERC诊断和治疗反应预测有价值的指征。方法:收集我所2002年6月-2011年3月确诊GERC的患者资料,根据病史、食管24h pH值监测结果,结合抗反流治疗有效确诊。分析GERC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咳嗽的病程、性质、时相、诱因和伴随症状等,与同期就诊的非GERC患者进行比较,计算临床特征对GERC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计值和阴性预计值。比较GERC患者食道24h pH值监测上、下电极的Demeester积分、反流与咳嗽的症状相关概率(SAP)等指标。分析经抗反流治疗后咳嗽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GER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食道24h pH监测参数,与食道监测有反流但抗反流治疗咳嗽无缓解的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在GERC患者(71例)中,白天为主咳嗽(71.8%,χ2=4.49,P<0.05)、进食相关性咳嗽(49.3%,χ2=14.54,P<0.01)、伴反流相关症状(62.4%,χ2=17.37,P<0.01)和胃病史(42.3%,χ2=5.015,P<0.05)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GERC患者(73例)。2、进食相关性咳嗽诊断GERC的特异度最高80.8%,约登指数以咳嗽伴反流相关症状和进食相关性咳嗽较好,分别为0.34和0.30。3、GERC患者下电极Demeester积分及其6项组成参数均显著高于上电极(P<0.01),但上下电极的SAP无统计学差异(P>0.05)。4、完全缓解者的夜间咳嗽积分(1.26±1.34)显著低于无缓解者(2.15±1.54,P<0.01),完全缓解者的VAS自我评分(5.48±1.81)显著低于部分缓解者(7.50±1.90)和无缓解者(7.44±1.59,P<0.01)。5、SAP≥95%的患者在完全缓解者中所占比例(61.5%)显著高于部分缓解者(27.6%,P<0.01);伴反流相关症状,Demeester积分≥12.7,酸反流时间(AET)≥4%的患者在完全缓解(65.7%,76.9%,42.3%)和部分缓解者(61.1%,78.6%,51.7%)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缓解者(P<0.01)。6、反流相关症状和Demeester积分与抗反流治疗效果显著相关(P<0.05)。结论:白天为主咳嗽、进食相关性咳嗽、伴反流相关症状及胃病史对诊断GERC有一定参考价值。反流相关症状和Demeester积分可以预测抗反流治疗的效果。第二部分冷、乙醇刺激人体食道对气道功能和咳嗽敏感性的影响目的:通过比较正常人和慢性咳嗽病人冷、乙醇刺激食道前后咳嗽敏感性、气道阻力及相关炎症介质的变化来探讨饮食因素与咳嗽的关系。方法:36例慢性咳嗽病人按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进行病因诊断,分为GERC组和非GERC组,17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干预因素的不同分为6个亚组:GERC冷刺激组;非GERC冷刺激组;正常人冷刺激组;GERC乙醇刺激组;非GERC乙醇刺激组;正常人乙醇刺激组。试验前所有受试者做诱导痰,检测肺通气功能、气道阻力和辣椒素咳嗽敏感性,间隔24小时后,受试者取坐位,休息10min并记录10min内的咳嗽次数,冷刺激组经鼻饲管灌注0~4℃纯净水300ml,持续15min;乙醇刺激组经鼻饲管持续泵入42%的乙醇10ml,持续10min。记录刺激过程中和刺激结束后10min内的咳嗽次数。冷刺激组在刺激结束30min后,乙醇刺激组在刺激结束10min后重复诱导痰试验,检测肺通气功能、气道阻力、辣椒素咳嗽敏感性。观察刺激前后咳嗽次数、辣椒素咳嗽敏感性、肺通气功能和气道阻力的变化;比较刺激前后诱导痰上清中SP、IL-8的浓度,SP和IL-8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果:1、冷、乙醇刺激食道后慢性咳嗽患者的咳嗽次数较刺激前有增高趋势,以冷刺激作用的增高趋势明显(P=0.08),所有受试者冷、乙醇刺激前后的咳嗽敏感性无显著变化(P>0.05)。2、GERC冷刺激组的呼吸阻抗Zrs[3.94±1.04(cmH2O)·L-1·S-1]较刺激前显著增高[3.44±0.83(cmH2O)·L-1·S-1,P<0.05],乙醇刺激食道后该指标较刺激前无显著变化。3、所有受试者在接受冷、乙醇刺激食道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共振频率(Fres)、总气道阻力(R5)、中央气道阻力(R20)、外周气道阻力(R5-R20)均较刺激前无显著变化(P>0.05)。4、GERC患者[772.51(343.731037.02)pg/ml]和非GERC患者痰上清的SP浓度[895.04(205.311768.39) pg/ml]显著高于正常人[421.15(28.02911.67)pg/ml,P<0.05],但三组受试者的IL-8水平没有显著差别。5、受试者(包括正常人和慢性咳嗽患者)接受乙醇刺激后痰上清的IL-8浓度[291.26(61.021052.34)pg/ml]较刺激前显著降低[649.41(9.862082.02)pg/ml, P<0.05].,但冷刺激前后IL-8浓度没有显著变化。6、受试者(包括正常人和慢性咳嗽患者)接受冷或乙醇刺激后,痰上清的SP浓度较刺激前无显著变化。结论:冷、乙醇刺激食道有增加慢性咳嗽病人咳嗽次数的趋势,冷刺激食道可以增高GERC患者的气道阻力。

全文目录


中、英文缩写对照  4-6
摘要  6-10
Abstract  10-15
前言  15-17
第一部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反应预测指征  17-28
  对象与方法  17-20
  统计学方法  20
  结果  20-25
  讨论  25-28
第二部分 冷、乙醇刺激人体食道对气道功能和咳嗽敏感性的影响  28-40
  对象与方法  28-33
  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36
  讨论  36-40
参考文献  40-43
附录  43-44
致谢  44-45

相似论文

  1. 狼疮解毒丸治疗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R259
  2. 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法与单纯中药湿热敷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R277.7
  3. 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R246.6
  4. 图像引导下的宫颈癌自适应调强放射治疗,R737.33
  5. SPECT肺灌注显像指导食管癌放疗计划对肺功能保护价值的研究,R735.1
  6. 锥形束CT联合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在肺癌放疗中的临床研究,R734.2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R542.22
  8. 王莒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五脏论治慢性咳嗽临床经验研究,R249.2
  9. 张淑文教授学术思想及59例中西医结合诊治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R249.2
  10. 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的配伍规律研究,R256.11
  11. 聚乙烯亚胺修饰糖脂共聚物介导基因治疗研究,R450
  12. 125I粒子植入对晚期肺癌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R734.2
  13. 胶片剂量仪在调强放射治疗剂量验证中的应用研究,R815
  14. 陈彤云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粉刺理法方药的研究,R249.2
  15.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16.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大肠癌术前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干预效果研究,R473.73
  17. 维生素A联合BCG早期干预对成年后SD哮喘大鼠肺部CD11C+和抗OVA-IgE的影响,R562.25
  18.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的临床研究,R654.3
  19. 乳腺癌保乳术后切线照射的相关研究,R737.9
  20. 高频电磁场治疗兔内置入物感染的实验研究,R687.3
  21.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剖析与游戏治疗策略设计,D669.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消化系及腹部疾病 > 食管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