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2007~2010年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作 者: 房金妍
导 师: 孙平辉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公共卫生
关键词: 围产儿 出生缺陷 监测
分类号: R17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人类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出生缺陷是导致围产儿和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发生可导致缺陷儿长期患病,甚至终身残疾,严重影响了出生人口素质。因此,胎婴质量是人口素质的基础。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类型与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寻求降低该地区出生缺陷水平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根据从2006年10月1日到2010年9月30日长春市53家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上报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和《围产儿季报表》中的信息进行描述性研究。研究对象为住院分娩的所有妊娠满28周至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资料进行多次逻辑检查后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出生缺陷类型与分布特征的比率和构成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2007~2010年长春市共有围产儿219192名,发生出生缺陷2042例,其中单一缺陷1860例,占91.09%,多发缺陷182例,占8.91%。四年间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32‰。这四年,长春市几大高发出生缺陷类型为: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唇裂合并腭裂、脊柱裂、先天性脑积水和唇裂。男性围产儿114979名,缺陷儿1130名,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83‰;女性围产儿104186名,缺陷儿888名,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52‰。城镇围产儿111180名,缺陷儿1358名,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2.21‰;乡村围产儿108012名,缺陷儿684名,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33‰。在2042例出生缺陷中,出生缺陷诊断以产后七天内诊断为主,占69.83%,诊断依据主要是临床诊断,占69.64%。缺陷儿存活状况主要是活产,占67.63%。产妇年龄<20岁,围产儿4750名,缺陷儿35名,出生缺陷发生率为7.37‰;产妇年龄在20~25岁之间,围产儿72978名,缺陷儿583名,出生缺陷发生率为7.99‰。这两个年龄组的产妇生育缺陷儿的几率要低一些,而产妇年龄≥35岁,围产儿23830名,缺陷儿253名,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62‰,此年龄组的产妇生育缺陷儿的几率要高一些。在2042例出生缺陷中,产妇的各怀孕月份出生缺陷发生例数差别不大,产妇在第一次怀孕,第二次生产时发生出生缺陷例数最多,产妇的文化程度是初中的生育缺陷儿例数最多,占41.67%。2042名出生缺陷儿大多数是足月儿、正常体重。随着围产儿胎数的增加,出生缺陷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结论:2007~2010年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全国水平。四年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四年长春市几大出生缺陷高发类型分别为: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唇裂合并腭裂、脊柱裂、先天性脑积水和唇裂。出生缺陷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城镇高于农村。产妇年龄大于等于35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而产妇年龄小于25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较低。随着围产儿胎数的增加,出生缺陷发生率也随之升高。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前言  10-20
  1.1 出生缺陷的定义  10-11
  1.2 出生缺陷的分类  11-12
  1.3 出生缺陷的原因  12-17
    1.3.1 遗传因素  12-13
    1.3.2 环境因素  13-17
    1.3.3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  17
  1.4 出生缺陷监测  17-18
  1.5 出生缺陷干预  18-20
    1.5.1 一级干预  19
    1.5.2 二级干预  19
    1.5.3 三级干预  19-20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0-21
  2.1 研究对象  20
  2.2 资料来源  20
  2.3 统计方法  20
  2.4 质量控制  20-21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21-32
  3.1 出生缺陷基本情况分析  21-25
  3.2 产妇情况分析  25-29
  3.3 出生缺陷儿情况分析  29-32
第4章 讨论  32-39
第5章 结论  39-40
参考文献  40-45
致谢  45

相似论文

  1. 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软件设计,TP3
  2. 传感器网络中渐变事件监测研究,TP212.9
  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可穿戴计算机上的应用,TP202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544.1
  5. 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机理,S435.32
  6. 基于ArcGIS Server的农区水质遥感反演信息系统构建研究,S127
  7. 红火蚁(膜翅目:蚁科)监测盒研制及其在集装箱检疫中的应用,S41-30
  8. 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水稻的光谱特征,S435.112
  9.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及BtGluClα1基因组结构的分析,S433
  10.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氮素营养与生长监测研究,S513
  11. 双季稻群体生长与氮吸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及其NDVI诊断,S511
  12.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动态及调控措施研究,S571.1
  13. 基于HJ卫星混合像元分解的水稻生长监测技术研究,S511
  14. 中国的教育公平监测: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G521
  15. 基于遥感信息与模型耦合的小麦生长监测预测技术研究,S512.1
  16. 江苏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S854
  17. 基于共振峰的OSAHS筛查,R766
  18.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瓦斯监测系统的研究,TN929.5
  19. 矿井水文监测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研究及应用,TD742.1
  20. 受小窑区威胁综采面安全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TD752.2
  21. 食品生产过程的统计过程控制应用研究,C8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妇幼卫生 > 婴幼儿保健与卫生 > 初生儿保健与卫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