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及其表皮干细胞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 者: 陈季玲
导 师: 李利平
学 校: 南华大学
专 业: 烧伤整形外科
关键词: 辐射损伤 皮肤 表皮干细胞 β1整合素 p63
分类号: R8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研究SD大鼠皮肤急性β射线损伤后局部创面内不同时期表皮干细胞表面标记物β1整合素p63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愈合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正常2~3月龄SD大鼠102只,雌雄不限,体重(200±20)g,随机分为3组。照射组(实验组):n=48,以直线加速器产生6MeV高能电子束单次照射大鼠臀部裸露皮肤,照射直径为3cm,总吸收剂量35Gy,建立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烫伤组(阳性对照组):n=48,选用直径为2.5cm装满热水的试管置于温度设定为91℃的电热恒温水浴锅内,将大鼠裸露的臀部轻按在试管口并与水面紧密接触,致伤时间为8s,建立皮肤深Ⅱ度热力烫伤动物模型,作为普通烫伤对照;正常组(阴性对照组):n=6,正常大鼠。取正常大鼠臀部皮肤组织及不同时间点(建立模型后的第1、3、7、14、21、28、35天)创面皮肤组织,采用组织病理切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点表皮干细胞表面标记物β1整合素和p63的表达情况。结果:1、大体观察:照射组:大鼠于照射后3~5天臀部皮肤开始出现干性脱皮,受照局部出现充血性红斑;照射后7~14天,红斑颜色逐渐加深,形成与照射面积大小一致的皮肤坏死区,局部肿胀,大鼠易激惹;照射后14~21天,坏死的皮肤脱落后形成干燥创面,创缘红肿;照射后21~28天,创面周围渐有新生上皮长入,但生长缓慢;照射28~35天后,创面逐渐收缩,新生表皮区毛发生长缓慢。烫伤组:烫伤后即刻创面皮肤变白,光泽差,轻度肿胀,无水疱形成;烫伤3天后创面呈灰白色,边界清晰,无渗出;烫伤5~7天后创面干燥,开始结痂;烫伤9~14天后痂皮颜色加深,创面收缩,创缘无红肿及渗出;烫伤21天后痂皮脱落,创面微湿,逐渐缩小;烫伤后28天左右,创面基本愈合,有稀疏毛发生长。2、组织病理变化:照射组:照射后1~7天,表皮细胞及毛囊上皮肿胀,细胞数量减少,真皮及皮下组织出现充血性血管反应,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照射后14天表皮脱落消失,基底层破坏,真皮层受累,部分毛囊及皮脂腺破坏,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照射后21~28天坏死组织层下胶原纤维变性、溶解、断裂、排列紊乱,可见成纤维细胞松散聚集形成的细胞团块,有畸形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较少,炎症细胞数量不多,肉芽组织增生不良;照射后35天表皮未完全覆盖创面,可见少量新生血管,胶原排列紊乱。烫伤组:烫伤后1~3天,表皮及大部分真皮组织凝固性坏死,胶原纤维融合成片,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创面有炎性细胞浸润,大部分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被破坏,结构不清;烫伤后7天坏死组织与生活组织部分分离,散在肉芽组织形成;烫伤后14天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同时表皮细胞增殖移行;烫伤后21天坏死组织脱落,可见大量新生表皮组织;烫伤后28~35天创面完全由表皮覆盖,有毛囊和皮脂腺长出。3、免疫组化:显示β1整合素和p63阳性细胞的表达:同一组织标本连续切片中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的IOD均高于同时相点β1整合素阳性细胞的IOD,二者的变化规律一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和烫伤组大鼠从造模后第1天起β1整合素和p63阳性细胞IOD值开始升高。烫伤组在伤后1~21天β1整合素和p63阳性细胞IOD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14~21天阳性细胞IOD达高峰,之后随创面逐渐愈合而渐降低,烫伤后28~35天创面完全愈合后IOD值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组在照射后1~7天β1整合素和p63阳性细胞IOD增加不明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14~35天皮肤坏死区形成,创面出现后,阳性细胞表达增强,IOD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烫伤组相比,照射组β1整合素和p63阳性细胞持续低表达,IOD值增加缓慢,在造模后第1、3、7、14、21天5个时间点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以直线加速器产生6MeV高能电子束单次照射大鼠臀部皮肤,总吸收剂量35Gy,成功建立深Ⅱ度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2、局部皮肤受到一次大剂量β射线外照射后引起的急性损伤创面,与深Ⅱ度烫伤组大鼠相比,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延迟,不能形成明显高峰,可能是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迁延反复、经久不愈的原因之一。

全文目录


主要英文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4-5
中文摘要  5-8
Abstract  8-12
引言  12-14
材料和方法  14-19
  (1) 实验材料  14-15
  (2) 实验方法  15-19
实验结果  19-31
讨论  31-36
结论  36-37
应用前景  37-38
参考文献  38-42
综述  42-53
  参考文献  49-53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53-54
致谢  54

相似论文

  1. MCMV感染同种异型皮肤移植小鼠急性间质性肺炎模型的建立,R-332
  2. MMP-9及P63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739.8
  3. 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受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R392
  4. 人脸“吸引力”正名—皮肤、五官及其比例对人脸吸引力的影响,B842
  5.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搅拌培养和保存的初步研究,R329
  6. 大连地区变应性鼻炎变应原调查和78例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分析,R765.21
  7. 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的疗效观察,R758.2
  8. P63、CK14及CK8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R737.33
  9. RGD肽修饰的壳寡糖硬脂酸聚合物胶团的肿瘤靶向性研究,R943
  10. 整合素αvβ3和αvβ5在前列腺癌的表达与临床意义,R737.25
  11. c-Abl激酶对整合素αvβ3介导的肿瘤细胞迁移的作用研究,R730.2
  12. 补肾安胎方及其拆方对超排卵小鼠胚胎着床干预的比较,R285.5
  13. 尖锐湿疣组织中P16,P63,NF-kBp65及TRAIL-R2的表达,R752.53
  14. 共振瑞利散射技术测定多糖大分子的新方法,O657.3
  15. Importin13在角膜缘肿瘤中的差异性表达,R739.7
  16. 中国首例ADULT综合征家系的p63基因突变研究,R758.5
  17. 雌激素加速创面愈合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R64
  18. 腺病毒介导hPDGF-BB转染表皮干细胞对其体外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R329
  19. p16、p63和Rb蛋白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739.86
  20. FOXP3在玫瑰糠疹、扁平苔藓、大斑块型副银屑病及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意义,R758.63
  21. 毛发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R739.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特种医学 > 放射医学 > 放射病、放射损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