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作 者: 江欣
导 师: 胡开进; 薛洋
学 校: 第四军医大学
专 业: 口腔医学
关键词: 翼外肌 矢状骨折 牵张成骨 Micro CT
分类号: R782.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是一种严重影响口腔颌面部功能的疾病,导致患者开口受限、咀嚼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TMJ强直的治疗非常困难,不仅费时费力,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且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术后复发率较高。临床上发现创伤是TMJ强直最常见的原因,由创伤引起的TMJ强直称为创伤性TMJ强直,其中以髁突骨折为主且骨折类型以髁突矢状骨折最常见。然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完全解释清楚创伤性TMJ强直发生的机理,也无令人信服的解释髁突矢状骨折易于发展成TMJ强直的原因。在总结前人并结合我们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翼外肌可能是导致髁突矢状骨折较其他类型骨折易于发展成TMJ强直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翼外肌的下头附着在下颌髁突翼肌窝,翼外肌收缩时髁突矢状骨折的骨折块被牵拉向前、下、内侧移位,可同时伴有TMJ关节盘的破损或移位。因此,我们认为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由于口腔的功能运动需要翼外肌反复收缩,引起髁突骨折块和髁突残端之间产生牵张成骨效应,导致骨折块和髁突残端之间新骨过分生长,髁突形态出现明显异常,畸形的髁突以及粗糙的骨折断面进一步损伤关节盘和关节软骨,使髁突头和关节窝直接接触并发生粘连,最终导致TMJ强直的发生,本实验共选取36只绵羊为实验动物,随机选取24只动物用于实验一,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余12只动物用于实验二(因实验一标本离体时间过长可能影响实验二的结果,因此,另选取实验动物),亦随机分为两组。实验一通过髁突大体形态观察及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 CT)方法观察髁突形态改变及骨折区骨结构参数变化;实验二通过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两组部分成骨相关因子表达改变,以探讨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中的作用。实验一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中的作用目的:观察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与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的关系。方法:以24只绵羊为实验动物,从1~24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所有实验动物左侧关节不做处理,右侧通过手术造成髁突矢状骨折伴关节盘内移位动物模型,对照组术中同时切断翼外肌,以阻断其功能;实验组保留翼外肌。术后4周、12周、24周每组分别处死4只动物,通过髁突大体形态观察及Micro CT方法观察髁突形态及骨小梁数量(trabecula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thickness,Tb.Th),骨小梁间隙(trabecula space,Tb.Sp)和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fraction,BV/TV)等骨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未发生TMJ强直。左侧未手术髁突形态无明显变化。手术侧髁突均有形态改变,同期相比,实验组髁突形态较对照组明显增大畸形。骨折区骨结构参数Tb.N、Tb.Th、BV/TV随时间成阶梯式增加(P<0.05),Tb.SP成阶梯式减小(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参数随时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外肌能够促进髁突矢状骨折后骨折区新骨形成,使髁突形态增大畸形。实验二翼外肌促进髁突矢状骨折后髁突形态及骨折区成骨改变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翼外肌对髁突矢状骨折后骨折区作用的机制并进一步探讨翼外肌在创伤性TMJ强直中的作用。方法:以12只绵羊为实验动物,从1~12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同实验一。术后2周、4周、12周每组分别处死2只动物,通过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骨相关因子I型胶原(collagen I,COL I)、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基因及蛋白水平变化。结果:通过RT-qPCR定量分析显示:同期相比,实验组COL I、TGF-β1及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变化,实验组COL I、TGF-β1及OCN mRNA表达基本成上升趋势(P<0.05),而对照组或先升高后降低,或是逐渐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同期相比,实验组骨折区成骨细胞COL I及TGF-β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变化,实验组骨折区成骨细胞COL I及TGF-β1的表达逐渐增高(P<0.05)或略有降低(P>0.05);相反,成软骨细胞COL I及TGF-β1的表达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P<0.05)。OCN结果:同期相比,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量高(P<0.05)。随时间变化,实验组逐渐增高,对照组则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翼外肌有促进创伤性YMJ强直发生的趋势,是创伤性TMJ强直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并且其作用的机制类似于牵张成骨机制。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不同固位型设计对单端粘接桥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R783
  2. 骨牵张型种植体的研制及其动物实验的初步研究,R782
  3. L-精氨酸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影响,R782.2
  4. 应用Micro-CT观察运动性骨量降低过程中骨小梁变化特点,R816.8
  5. 失交感神经支配对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影响的研究,R782.2
  6. 头颅外支架牵张矫治面中部后缩畸形,R782
  7. 牵张成骨后牵张新骨中牙移动的实验研究,R782.2
  8. 腭裂骨膜牵张成骨修复与机理的初步研究,R782
  9. 牵张成骨矫治猕猴腭部软硬组织缺损基因及细胞因子表达研究,R782
  10. 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及翼外肌MRI研究,R782
  11. 唇腭裂面中份发育不全的矫治手术方案的有限元研究,R782.2
  12. 功能矫形前伸生长期大鼠下颌后翼外肌胰岛素含量昼夜节律变化的研究,R783.5
  13. 周期性张应力对翼外肌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R78
  14. 非血管化转移盘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和变化的初步研究,R782
  15. 复位螺钉、侧向螺钉技术手术治疗下颌髁突矢状骨折的研究,R782.2
  16. 非血管化转移盘牵张成骨的超微结构研究,R78
  17. 牙周膜牵张成骨术快速移动尖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R783.5
  18. 放疗后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研究,R782
  19. 镫骨、耳蜗及其Corti器的建模与生物力学研究,R318.01
  20. OSX基因修饰的骨髓MSCs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R782
  21. 鲤鱼耳石Micro-CT特征与水域中重金属元素响应关系研究,P584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