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复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作 者: 王建卫
导 师: 余学祥
学 校: 安徽理工大学
专 业: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关键词: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概率积分法 重复采动 厚松散层
分类号: TD3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由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是矿山开采沉陷的一个核心内容,对受开采影响的岩层和地表在时间和空间上移动规律的研究也尤为重要,这对于“三下”即: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的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根据重复采动的进展情况和煤矿生产的要求,重复采动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论文主要根据初采面和复采面的实测数据,并结合相关程序,根据每期数据绘制各种移动变形曲线图,以及初采面与复采面对应曲线图,单点移动变形曲线图和总的动态变形曲线图等,使数据的分析更加直观、准确,并对地表移动与变形的相关重要参数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在该地质采矿条件下重复采动地表移动的一些规律。本论文针对淮南地区松散层较厚的特点,将松散层和岩层分离开来,建立模型,分析巨厚松散层下,松散层、岩层与下沉值之间的关系。概率积分法在我国开采沉陷预计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用概率积分法进行相关参数的预计,并用模矢法进行求参。在参数的预计和用模矢法进行求参时,都通过实例对预计与求参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分析比较。以面向对象语言VB6.0为编程工具,结合AutoCAD2004编写相关的程序,力求使分析更加简单、直观和自动化。本论文的初步研究成果将对相似条件的煤矿生产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和一定的借鉴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3
1 绪论  13-18
  1.1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与依据  13-14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16
    1.2.1 国内重复开采的研究  14-16
    1.2.2 国外重复开采的研究  16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6-17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18
2 重复采动的基本特征和观测站概况  18-36
  2.1 重复采动的分类和地表移动与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18-21
    2.1.1 重复采动的分类  18
    2.1.2 影响地表移动与变形的主要因素  18-21
  2.2 观测站概况  21-23
  2.3 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简介  23-28
    2.3.1 松散层概况  23-25
    2.3.2 工作面基岩概况  25-28
  2.4 基岩、松散层与下沉值之间的关系  28-35
  2.5 本章小结  35-36
3、顾桥煤矿重复开采地表岩移规律研究  36-64
  3.1 地表移动稳定后主断面内由实测资料所得基本参数  36-43
    3.1.1 下沉系数  36-37
    3.1.2 水平移动系数  37-38
    3.1.3 起动距  38
    3.1.4 拐点偏移距  38
    3.1.5 超前影响角和超前影响距  38-40
    3.1.6 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和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  40-41
    3.1.7 主要影响半径  41
    3.1.8 主要影响角正切  41-42
    3.1.9 边界角  42
    3.1.10 移动角  42-43
    3.1.11 各主要参数的汇总  43
  3.2 采动过程中地表动态移动变形初步规律  43-63
    3.2.1 初采面与复采面走向方向地表下沉动态变化规律  44-47
    3.2.2 初采面与复采面走向方向水平移动动态变化规律  47-50
    3.2.3 初采面与复采面走向方向倾斜动态变化规律  50-53
    3.2.4 初采面与复采面走向方向水平变形动态变化规律  53-55
    3.2.5 初采面与复采面北倾向方向地表下沉与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  55-59
    3.2.6 地表移动盆地内任意点的移动变形和持续时间  59-63
  3.3 本章总结  63-64
4、开采沉陷数据处理系统  64-82
  4.1 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  64-69
    4.1.1 水平煤层半无限开采时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值的计算  64-65
    4.1.2 有限开采时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移动与变形值的预计  65-69
  4.2 MISPAS的特点及各模块的功能  69-72
    4.2.1 MISPAS的特点  69
    4.2.2 各模块的功能  69-72
  4.3 移动变形求参模块  72-82
    4.3.1 模矢法的基本原理  72
    4.3.2 模矢法求参模型  72-75
    4.3.3 模矢法求开采沉陷参数的计算步骤  75-81
    4.3.4 用模矢求参时存在的问题  81-82
5 结论  82-84
  5.1 主要结论  82-83
  5.2 不足之处  83-84
参考文献  84-87
致谢  87-88
作者简介  88

相似论文

  1. 建筑物下安全开采深度研究,TD325
  2. 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地表下沉规律研究,TD823.6
  3. 基于GIS的矿山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TD325
  4. 薄煤层近距离重复开采动下覆岩移动规律及留巷围岩控制研究,TD325
  5. 厚松散层矿区综放开采地面沉陷三维可视化,TP399-C3
  6.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采动损害规律研究,TD325
  7. 中厚松散层下防砂(塌)煤柱合理留设研究,TD822.3
  8. 急倾斜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研究,TD325
  9. 建筑群下特厚松散覆层煤层条带式开采方法的研究与应用,TD823.83
  10. 特厚煤层高效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TD325.4
  11. 薄基岩采动破断及其诱发水砂混合流运移特性研究,TD741
  12. 煤矿塌陷水域水质影响因素及其污染综合评价方法研究,X824
  13. 厚松散层下深部开采覆岩破坏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TD325
  14. 薄基岩突水威胁煤层围岩破坏机理及应用研究,TD325
  15. 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工程效应研究,P642.22
  16. 地下采动影响下水工建筑物的危害预测分析,TV871
  17. 锡铁山矿山地面塌陷控制因素及其地表稳定性分析,TD327
  18. 基于GIS的开采沉陷计算与数据可视化,TD327
  19. 基于抗差自适应拟合推估动态开采沉陷预计方法研究,P207
  20. 油页岩老采空区地基变形及稳定性评价,TD32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矿业工程 > 矿山压力与支护 > 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 > 岩层移动 > 地表移动理论及计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