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生殖生态与类型划分

作 者: 郭有燕
导 师: 张文辉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森林培育
关键词: 文冠果 种群 繁殖方式 类型划分 优树选择 种子大小
分类号: S56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和控制试验,对文冠果种群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方式、繁殖特征、繁殖对策、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文冠果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能力及适应策略;对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天然类型进行了划分,初选了速生、高产的优良单株;分析了种子大小与耐旱性的关系;为文冠果天然林保护和资源培育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境文冠果种群有性生殖生态研究表明:不同坡向文冠果天然种群均具有有性生殖能力,阳坡生境的文冠果单株开花量、结实量相对半阳坡和半阴坡生境均较大;文冠果结实主要集中在树冠的上部和中部,下部较少;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3种生境文冠果种子形成1年生幼苗的概率低,文冠果实生幼苗数量较少,随着幼苗年龄的增加,数量进一步减少,依靠实生苗不足以实现文冠果种群更新;阳坡生境有利于实生苗定居发育,幼苗高度、基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均优于半阳坡和半阴坡;环境因素对文冠果有性生殖有影响,光照与单株产种量、幼苗生物量积累呈正相关,而土壤水分与实生苗数量呈负相关。(2)文冠果种群无性繁殖研究表明: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根基萌苗、根系萌苗和伐桩萌苗,其中根基萌苗对文冠果种群更新贡献较大。文冠果3种无性幼苗的生长均表现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并且3个生境,文冠果无性幼苗生长均表现为伐桩萌苗>根基萌苗>根系萌苗;半阳坡生境文冠果种群无性繁殖能力最大,而半阴坡生境最小;随着伐桩高度的增加,萌苗数量增加,萌苗生长旺盛,当伐桩高度达到10.1-15cm时,萌苗数量达到最大值;伐桩直径与萌苗数量、萌苗生长量呈正相关;断根直径越大,萌苗数量越多,并且基径、冠幅与断根直径呈显著的正相关;萌苗高度则随着断根直径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每桩或每断根根系上萌苗数量过多时不利于萌苗的生长。(3)文冠果种群在各坡向均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种群在各坡向存在两种繁殖方式的权衡。在阳坡、半阴坡生境,文冠果实生幼苗数量与无性幼苗数量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主要以有性生殖为主。在半阳坡生境,实生幼苗数量与无性幼苗数量的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两种繁殖的瓶颈期在实生苗的种子-幼苗阶段和无性苗的幼树-成株阶段;在相同生境条件下,文冠果幼苗生长状况均表现为无性苗>实生苗,在3个生境生长表现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在新生境定居下来的过程中,首先以实生苗入侵;当水分、光照、养分较好时,文冠果又以无性繁殖方式迅速占领空间,繁衍后代。(4)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表明: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年龄结构呈进展型,幼龄个体数多,中老龄个体数少;文冠果种群在Ⅱ龄级死亡率较高,随着龄级的增加,死亡率降低,种群在Ⅴ龄级、Ⅵ龄级再次出现了死亡高峰;该地区文冠果种群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种群在空间分布格局上总体呈聚集分布,半阳坡生境文冠果种群聚集强度较大,随着龄级的增加,聚集强度逐渐降低,逐渐趋于随机分布。(5)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天然类型划分和优良单株选择,依据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将文冠果天然类型划分为4类:低产乔木型、低产灌木型、高产乔木型和高产灌木型,其中,低产乔木型和低产灌木型在该区域文冠果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根据选优的标准,通过因子分析法,在该区域共选出30株速生高产的优良单株,其中,任家台9株,交道坡7株,仁台村6株,公路山8株。(6)种子大小和文冠果耐旱性关系的研究表明:随着水势的降低,发芽率逐渐降低。-0.6Mpa处理下种子发芽率与-0.2Mpa处理下的发芽率相比显著降低;在各处理中,大种子发芽比例最高,且最早开始发芽;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加,MDA、Pro、SOD、POD、CAT含量均增加,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通过发芽率、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表明,大种子表现出更大的耐旱性。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5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5-28
  1.1 研究背景  15-16
  1.2 种群生态学研究现状  16-21
    1.2.1 种群生殖生态  16-19
    1.2.2 种群年龄结构与动态  19-20
    1.2.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20-21
  1.3 天然类型划分优树选择研究现状  21-22
    1.3.1 天然类型划分  21
    1.3.2 优树选择  21-22
  1.4 种子大小与耐旱性研究现状  22-23
  1.5 文冠果研究现状  23-25
    1.5.1 繁育技术  23
    1.5.2 落花落果及雄性不育机理  23-24
    1.5.3 化学成分  24
    1.5.4 群落与种群研究  24
    1.5.5 天然类型划分与优树选择  24-25
  1.6 文冠果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5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5-28
    1.8.1 研究内容  25-26
    1.8.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6-28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8-32
  2.1 研究区概况  28-29
    2.1.1 区域选择  28
    2.1.2 区域概况  28-29
  2.2 基础数据获取方法  29-32
    2.2.1 群落选择  29
    2.2.2 样地设置  29
    2.2.3 样地调查  29-32
第三章 文冠果天然种群有性生殖研究  32-44
  3.1 天然种群有性生殖研究方法  32-33
    3.1.1 开花结实量  32
    3.1.2 果实空间分布格局  32-33
    3.1.3 种子产量  33
    3.1.4 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  33
    3.1.5 种子质量测定与划分  33
    3.1.6 1-5 年生实生幼苗调查  33
    3.1.7 1-5 年生实生幼苗生物量测定  33
    3.1.8 指标计算  33
    3.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3.2 结果与分析  33-42
    3.2.1 不同生境文冠果种群开花特性  33-34
    3.2.2 不同生境文冠果种群结实特性  34-35
    3.2.3 不同生境文冠果种群结实格局  35-36
    3.2.4 不同生境文冠果果实特征  36
    3.2.5 不同生境文冠果种子特征  36-38
    3.2.6 不同生境文冠果种子的萌发  38
    3.2.7 不同生境文冠果实生苗年龄结构  38-39
    3.2.8 不同生境文冠果实生苗生长特征  39-40
    3.2.9 不同生境文冠果实生苗干物质分配  40-41
    3.2.10 环境因素对有性生殖的影响  41-42
  3.3 讨论  42-44
第四章 文冠果天然种群无性繁殖研究  44-60
  4.1 无性繁殖研究方法  44-46
    4.1.1 无性繁殖特征调查  44-45
    4.1.2 无性繁殖苗重要值  45
    4.1.3 无性生殖潜力分析  45
    4.1.4 伐桩试验  45
    4.1.5 断根试验  45-46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6
  4.2 结果与分析  46-57
    4.2.1 无性繁殖方式  46-48
    4.2.2 无性繁殖方式在种群更新中的作用  48-49
    4.2.3 不同生境无性幼苗数量  49-50
    4.2.4 不同生境无性幼苗生长特征  50-51
    4.2.5 文冠果种群无性生殖潜力  51
    4.2.6 伐桩高度对萌苗生长的影响  51-52
    4.2.7 伐桩直径对萌苗生长的影响  52-53
    4.2.8 伐桩萌苗数量与萌苗生长的关系  53
    4.2.9 伐桩萌苗数量动态  53-54
    4.2.10 伐桩萌苗生长动态  54
    4.2.11 断根直径对萌苗生长的影响  54-55
    4.2.12 断根萌苗数量与萌苗生长的关系  55
    4.2.13 断根萌苗数量动态  55-56
    4.2.14 断根萌苗生长动态  56-57
  4.3 讨论  57-60
第五章 文冠果天然种群繁殖适合度研究  60-66
  5.1 繁殖适合度研究方法  60
    5.1.1 样地调查  60
    5.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60
  5.2 结果与分析  60-64
    5.2.1 不同生境不同起源冠果幼苗数量特征  60-61
    5.2.2 不同生境不同起源文冠果幼苗生长特征  61-62
    5.2.3 不同生境不同起源文冠果种群的龄级分布  62-63
    5.2.4 不同生境不同起源文冠果种群龄级的转化  63-64
  5.3 讨论  64-66
第六章 文冠果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66-74
  6.1 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  66-67
    6.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66
    6.1.2 种群年龄结构的绘制  66
    6.1.3 生命表的编制及存活曲线的绘制  66
    6.1.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确定  66-67
  6.2 结果与分析  67-72
    6.2.1 种群年龄结构与分析  67-68
    6.2.2 种群生命表与分析  68-69
    6.2.3 种群存活曲线与分析  69-71
    6.2.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分析  71-72
  6.3 讨论  72-74
第七章 文冠果天然类型划分与优树选择  74-88
  7.1 天然类型划分与优树选择研究方法  74-77
    7.1.1 天然类型划分  74-75
    7.1.2 优树选择  75-77
  7.2 结果与分析  77-87
    7.2.1 文冠果天然类型划分标准选择  77-78
    7.2.2 文冠果天然林类型划分  78-80
    7.2.3 不同天然类型特征  80
    7.2.4 文冠果各类型的分布  80-82
    7.2.5 初选候选树  82
    7.2.6 优树性状变异及相关分析  82-85
    7.2.7 因子分析及主要选择指标的确定  85-86
    7.2.8 综合评价  86-87
  7.3 讨论  87-88
第八章 文冠果种子大小与耐旱性研究  88-95
  8.1 种子大小与耐旱性研究材料与方法  89
    8.1.1 种子处理  89
    8.1.2 胁迫实验  89
    8.1.3 生理指标测定  89
    8.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89
  8.2 结果与分析  89-92
    8.2.1 发芽率  89-91
    8.2.2 MDA 含量  91
    8.2.3 游离脯氨酸含量  91-92
    8.2.4 保护酶  92
  8.3 讨论  92-95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文冠果资源培育对策  95-99
  9.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95-97
    9.1.1 主要结论  95-97
    9.1.2 主要创新点  97
  9.2 文冠果资源培育的对策  97-99
    9.2.1 文冠果人工林资源培育对策  97-98
    9.2.2 文冠果天然林资源保护策略  98-99
参考文献  99-110
附录 A  110-113
附录 B  113-114
致谢  114-115
作者介绍  115

相似论文

  1. 媒介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D422.7
  2.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3. 天龙山濒危植物丽豆的环境生态学研究,Q948
  4. 青海祁连山地区四川绢蝶的生物学特性及各因素对其活动影响的研究,Q968
  5.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柠条人工种群繁殖特征及天然化发育,S793.3
  6. 荆半夏不同繁殖方式的组织形态学研究,S567.239
  7.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习模式研究,F590-4
  8. 文冠果生物炼制工艺的过程集成研究,TQ914.1
  9. 新疆两种常见造林树种种子萌发耐性试验及营养钵苗培育技术研究,S723
  10. 温泉度假区景观设计研究,F592.7
  11. 单层柱面网壳结构抗风类型划分,TU399
  12. 双钩异翅长蠹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S763.3
  13. 白木香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与演化,S567.19
  14. 我国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社会型鉴定及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差异性分析,S433
  15.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探讨广义花臭蛙种群遗传结构,Q953
  16. 基于棉籽油和文冠果油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研究,TE667
  17. 文冠果壳苷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R737.9
  18. SSG中负载均衡策略的研究与设计,TP393.05
  19. 舟山眼镜蛇的系统地理和种群遗传结构,Q958
  20. 大小、形状及单宁含量对人工种子扩散和命运的影响,S718.5
  21. 华东地区虎纹蛙三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Q95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油料作物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