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蓝藻分解所释放营养盐在沉水植被区的归趋

作 者: 李柯
导 师: 刘正文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渔业资源
关键词: 蓝藻水华 营养盐释放 沉水植物 氮同位素
分类号: X5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湖泊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日趋明显,其中,富营养化及其所引发的蓝藻水华成为最为普遍、危害最大的湖泊环境问题。在富营养湖泊中,一旦水文条件适合,蓝藻会大规模暴发,并且会在风及湖流的推动下,向下风处的沿岸带堆积;堆积的蓝藻水华很快开始死亡,形成大量有机碎屑,同时腐烂分解,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可溶性营养成分,包括氮、磷和有机碳等,这些物质将显著改变水体中的营养盐形态及其含量。湖泊沿岸带是典型的水陆交互作用地带,是水生植物生存的主要环境,一方面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的存在,可以缓解蓝藻碎屑分解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蓝藻碎屑分解所释放的营养物质也将作为内源营养盐为水生植物生长所利用。本研究首先模拟太湖梅梁湾水华重度堆积时(叶绿素浓度1600μ·L-1),蓝藻死亡所形成碎屑在水中的分解速率及其营养盐释放情况;其次,研究蓝藻释放的不同形态氮磷在有沉水植物(苦草、伊乐藻)水体中的含量变化,从而阐明沉水植被在降低营养盐快速大量增加时的功能和效率;最后,将15N标记后的蓝藻碎屑均匀撒入有沉水植物的模拟水生态系统中,分析植物不同部位15N的增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从而研究沉水植物对蓝藻释放的营养盐的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蓝藻碎屑在水体中有较高的分解速率,2天内即分解掉41.9%的生物量;蓝藻碎屑磷释放速率要高于氮,但其导致的水体中溶解性总氮(TDN)浓度的升高则较溶解性总磷(TDP)持续时间更长;实验前4天,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有机氮(DON)浓度均有升高,之后DIN趋于稳定,而DON则持续升高;DIN中主要以铵态氮(NH4+-N)为主,硝态氮(N03--N)、亚硝态氮(NO2--N)含量较低;DON中尿素氮(Urea-N)比例仅为3%,说明其不是蓝藻分解释放的主要有机氮形式;溶解性无机磷(DIP)、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在前4天均有升高,之后DOP逐渐转化为DIP并趋于稳定。(2)沉水植物通过降低水体中的NH4+-N的浓度,从而有效降低蓝藻分解营养盐释放导致的水体氮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蓝藻分解释放至水中的DIP无论是在有沉水植物的组别中还是对照组中,其浓度均很快降低,而沉水植物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PP的浓度。加入蓝藻碎屑后19天后,有沉水植物的组别特别是种植有伊乐藻的组别,TN水平恢复至初始值,而对照组则显著高于初始值,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在19天后磷营养盐浓度均恢复至初始水平,其中有沉水植物的组别磷营养盐在结束时甚至低于初始值。说明,沉水植物的存在既可以有效降低蓝藻碎屑分解释放的高营养盐浓度,同时也可以缩短蓝藻碎屑分解释放所造成的水体高营养盐浓度状态持续时间。(3)来自太湖的两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根、茎叶等部位的δ15N随时间变化迅速增加,显示这两种植物均能快速地吸收利用蓝藻碎屑分解所释放的氮营养盐,其中对蓝藻碎屑分解释放氮营养盐的吸收能力,伊乐藻茎叶>苦草叶>伊乐藻根>苦草根;沉水植物对蓝藻释放营养盐的快速吸收利用,是蓝藻释放营养盐在沉水植被区迅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蓝藻死亡分解将释放大量营养,而在沉水植物区,沉水植物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降低这一部分营养盐存在的时间和强度,其中部分营养盐被沉水植物吸收及利用是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2
缩略表  12-13
第一章 绪论  13-26
  1.1 湖泊富营养化  13-15
    1.1.1 富营养化概述  13-14
    1.1.2 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14
    1.1.3 水华的发生  14-15
  1.2 蓝藻水华在营养盐循环中的作用  15-17
    1.2.1 蓝藻水华对湖泊营养盐循环的影响  15-16
    1.2.2 蓝藻碎屑分解及其生态效应  16-17
  1.3 沉水植物及其生态作用  17-21
    1.3.1 沉水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7-19
    1.3.2 水体富营养化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19
    1.3.3 藻类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19-20
    1.3.4 蓝藻水华分解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20-21
  1.4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指示营养盐流动中的作用  21-24
    1.4.1 稳定同位素简介  21-22
    1.4.2 稳定同位素结果的表达方式  22-23
    1.4.3 稳定同位素样品处理及分析  23
    1.4.4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23-24
  1.5 研究内容  24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4-25
  1.7 本研究创新点  25-26
第二章 蓝藻碎屑分解速率及氮磷释放形态  26-38
  2.1 引言  26
  2.2 材料与方法  26-29
    2.2.1 实验材料  26-27
    2.2.2 水体叶绿素浓度与蓝藻碎屑添加量关系  27
    2.2.3 实验设计  27-28
    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8
    2.2.5 分解速率计算方法  28-29
    2.2.6 数据处理  29
  2.3 结果  29-34
    2.3.1 蓝藻碎屑分解速率  29-30
    2.3.2 蓝藻碎屑分解过程中氮、磷释放速率  30
    2.3.3 蓝藻碎屑分解过程中水体TDN和TDP浓度的变化  30-32
    2.3.4 蓝藻碎屑分解过程中水体DIN和DON含量的变化  32-33
    2.3.5 蓝藻碎屑分解过程中水体DIP和DOP含量的变化  33-34
  2.4 讨论  34-36
    2.4.1 蓝藻碎屑分解速率  34-35
    2.4.2 蓝藻碎屑分解过程中的营养盐释放  35-36
    2.4.3 蓝藻营养盐释放可能导致的生态后果  36
  2.5 结语  36-38
第三章 沉水植物在蓝藻分解过程中的生态功能  38-54
  3.1 引言  38
  3.2 材料与方法  38-40
    3.2.1 实验材料  38-39
    3.2.2 实验设计  39
    3.2.3 采样方法及测定指标  39
    3.2.4 测定方法  39-40
    3.2.5 数据处理  40
  3.3 结果  40-52
    3.3.1 实验前水化指标  40-41
    3.3.2 不同处理间水柱营养盐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41-47
    3.3.3 沉水植物在蓝藻碎屑分解对水体营养浓度的影响中的生态作用  47-52
  3.4 讨论  52-53
  3.5 结语  53-54
第四章 水生植物对蓝藻分解营养盐的吸收  54-62
  4.1 引言  54
  4.2 材料与方法  54-56
    4.2.1 实验材料  54-55
    4.2.2 蓝藻标记  55
    4.2.3 实验设计  55
    4.2.4 采样方法  55
    4.2.5 指标计算方法  55-56
    4.2.6 数据处理  56
  4.3 结果  56-59
    4.3.1 两种植物的δ~(15)N值比较  56-58
    4.3.2 两种植物不同组织的过量~(15)N比较  58-59
    4.3.3 两种植物的所滞留的~(15)N  59
  4.4 讨论  59-61
  4.5 结语  61-62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62-64
  5.1 结论  62
  5.2 不足与展望  62-64
参考文献  64-73
致谢  73-74
附录:论文发表情况  74

相似论文

  1. 水绵和刚毛藻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干扰作用对四种沉水植物的影响,X524
  2. 东太湖常见沉水植物作为中华绒螯蟹饲料源的可行性研究,S966.16
  3. 沉水植物逆境生理及其净化作用研究,X173
  4. 铜锈环棱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生态效应,X524
  5. 樟树叶片氮同位素指示城市大气氮沉降,X831
  6. 慈溪城河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研究,X522
  7. 滆湖沉水植物群落重建及水质净化效果研究,X173
  8. 湖泊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与有机氮特征研究,X524
  9. 苔藓组织氮含量和氮同位素探讨江西省大气氮沉降规律及大气氮源,X831
  10. 沉水植被恢复对贡湖水源保护区河流污染削减技术研究,X524
  11. 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X524
  12. 双壳贝类滤食对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S917.4
  13. 微嗜酸寡养单胞菌培养条件、解毒效能、与藤黄微球菌互作关系的研究,Q93
  14. 沉水植物对水体磷、铁营养盐的吸收及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控制效应,X173
  15. 内源性营养盐对藻类生长机制的影响与调控研究,X524
  16. 铜绿微囊藻与马来眼子菜、金鱼藻间的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Q948.8
  17. 湛江港近江牡蛎中碳氮同位素时空分布及其对无机氮响应的初步研究,S917.4
  18. 大王滩水库集水区沉水植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研究,Q948.8
  19. 复合微生物絮凝剂的条件优化、成分分析及其对蓝藻水华的研究,X524
  20. 沉水植物对白洋淀湿地环境净化效果的研究,X17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 湖泊、水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