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面向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

作 者: 郑作龙
导 师: 朱凤青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行动的体现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共享 实现机制 主体间性
分类号: N0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隐性知识共享是创新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重要手段。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对于提升知识管理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隐性知识的争论问题入手,归纳总结了隐性知识的两种类型:尚未被形式化的知识与不能被形式化的知识,并指出其存在的原因:由于形式化手段未创新,现有技术手段无法将隐性知识形式化;隐性知识本质属性决定其不能被形式化。通过回溯波兰尼的隐性知识,引入“行动的体现”理论,提出“回到行动中理解隐性知识”的方式,认为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身心、特定情境下以具体行为体现,涉身性、情境化、实践过程性是其本质属性,隐性知识难以被编码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丰田汽车生产线上隐性知识共享的个案分析,探究了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机理,提出隐性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主体间性的行动过程,嵌入情境“人——人”面对面的互动方式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一般模式,并指出共享主体的能力、主体的共享意愿、知识互动方式和共享情境是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最后,构建了隐性知识共享的四个必备系统:能力系统是共享的根本动力;交流系统是共享中主体互动和知识流动的方式;激励系统为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外部动力;情境系统是基础平台,服务与支撑隐性知识共享。通过对各系统与隐性知识共享关系的评估,认为这四个系统间同时交互作用才能实现隐性知识共享。本文研究的一个倾向是:回到事物本身、回到隐性知识存在的特定情境把握隐性知识,是研究隐性知识共享的合理进路;隐性知识共享是主体间性的行动过程,不能“去情境化”。本文研究,期望对进一步理解与界定隐性知识提供思考和借鉴,为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一个研究进路;另一方面为隐性知识共享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9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10
  1.2 文献综述  10-16
    1.2.1 关于隐性知识内涵的研究  10-12
    1.2.2 关于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  12-14
    1.2.3 关于隐性知识共享途径的研究  14-15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16
  1.3 主要研究内容  16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19
第2章 行动视域下的隐性知识  19-29
  2.1 争论中的隐性知识  19-22
  2.2 回溯波兰尼的隐性知识  22-23
  2.3 回到行动中理解隐性知识  23-28
    2.3.1 “行动的体现”的含义  24-25
    2.3.2 行动中体现隐性知识  25-26
    2.3.3 隐性知识内涵及其属性  26-28
  2.4 本章小结  28-29
第3章 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机理  29-42
  3.1 从丰田汽车生产线上隐性知识共享谈起  29-33
    3.1.1 丰田汽车生产线上隐性知识流动与转移  29-30
    3.1.2 丰田汽车生产线上隐性知识共享与创造  30-31
    3.1.3 丰田隐性知识共享方式存在的历史境遇  31-33
  3.2 隐性知识共享的一般模式及作用  33-37
    3.2.1 隐性知识共享本质是主体间性的行动过程  33
    3.2.2 嵌入情境“人——人”面对面的互动方式  33-36
    3.2.3 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  36-37
  3.3 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  37-41
    3.3.1 隐性知识共享的主体能力  37-39
    3.3.2 隐性知识共享的主体意愿  39
    3.3.3 隐性知识共享的交流方式  39-40
    3.3.4 隐性知识共享的特定情境  40-41
  3.4 本章小结  41-42
第4章 隐性知识共享的系统结构及其运作机制  42-58
  4.1 隐性知识共享的系统结构  42-53
    4.1.1 能力系统  42-45
    4.1.2 交流系统  45-48
    4.1.3 激励系统  48-51
    4.1.4 情境系统  51-53
  4.2 各子系统间运行机制及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  53-57
    4.2.1 评估各系统与隐性知识共享的关系  53-55
    4.2.2 各系统同时交互作用实现隐性知识共享  55-57
  4.3 本章小结  57-58
结论  58-60
参考文献  60-6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66-68
致谢  68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研究型大学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G647
  3.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4. 从新知识类型视角反思默顿有组织怀疑主义规范,B089
  5. 网络学习中的隐性知识转移研究,G434
  6. 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建立及其实施策略研究,G641
  7.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F270;F832.33
  8. 论刑罚执行中的人道主义,D914
  9.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现研究,D64
  10.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G642.3
  11. 高新技术企业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隐性知识开发模式及应用研究,F276.44
  12.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B023
  13. 高职教育英语教学评价方法:主体间性视角,H319
  14. 新闻翻译中的主体间性,H059
  15. 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性别倾向,I207.42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研究,D61
  17.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G641
  18. 基于SNS开源框架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TP311.52
  19. 绿色金融支持两型社会问题研究,F205
  20. 饭店一线员工情感隐性知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F719
  21. 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F224

中图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 科学的哲学原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