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作 者: 丁丽娜
导 师: 徐梦洁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关键词: 苏锡常 梯度分析 圈层结构 空间采样 景观格局
分类号: P9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保障。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的加深,引起了土地覆被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问题。近年来将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景观格局结合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完善,利用景观格局分析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演变成为目前比较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选择了苏锡常三市的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指数与梯度分析以及空间内插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景观水平和景观类型水平分析苏锡常三市景观的梯度变化特征,旨在为苏锡常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提供参考。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的研究成果:1、本文将研究区域分为5种景观类型: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和建设用地来进行梯度分析。对于同物异谱的区域分别采样,可较好地解决分类中的同物异谱问题。三市研究区范围内均以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但苏州市林地、水域比重大,水域分布密集,常州市基本由建设用地和耕地组成。2、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总体特征和梯度特征的复杂程度保持一致,均为苏州>无锡>常州。苏锡常三市两条样带上,除PLAND外各指数所形成的曲线变化特征大体一致,均呈现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趋势。景观特征的剧烈变化主要出现在城市的边缘以及城乡结合区域,具体表现为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升高,斑块也愈加分散和不规则。景观指数曲线的异常波动多是由于林地和水域的分布造成,草地对景观格局影响不大。3、景观指数分布图能较好地表现城市的空间形态,苏锡常三市市区建设用地PLAND分布图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圈层特性,可很好的提炼出城市核心区、城乡过渡区域和农村地区组成的三元地域结构。城市用地趋向于沿主要交通线路和沿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发展。苏州和无锡由于地形和行政边界的多种限制,建设用地呈现扇形分布;常州市由于阻碍较少,建设用地则呈现略有变形的同心圆模式分布。同时三个城市均出现了多核发展的趋势。

全文目录


摘要  10-12
ABSTRACT  12-14
第1章 绪论  14-24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15
    1.1.1 研究背景  14-15
    1.1.2 研究意义  15
  1.2 城市景观研究概述  15-19
    1.2.1 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  16-17
    1.2.2 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17
    1.2.3 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调控  17-18
    1.2.4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18-19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9-20
    1.3.1 研究目标  19
    1.3.2 研究内容  19-20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0-21
    1.4.1 研究方法  20-21
    1.4.2 技术路线  21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1-24
    1.5.1 可能的创新  21
    1.5.2 不足之处  21-24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影像解译  24-36
  2.1 研究区概况  24-28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5-26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6-28
  2.2 影像解译  28-36
    2.2.1 遥感影像预处理  28-29
    2.2.2 景观分类方案  29-31
    2.2.3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31
    2.2.4 解译及景观信息的提取  31-36
第3章 苏锡常城市景观样带梯度分析  36-58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6-41
    3.1.1 网格的建立  37-38
    3.1.2 景观指数的选择与计算  38-41
  3.2 结果分析  41-56
    3.2.1 苏州  41-46
    3.2.2 无锡  46-51
    3.2.3 常州  51-56
  3.3 结果比较  56-58
    3.3.1 整体比较  56
    3.3.2 样带比较  56-58
第4章 苏锡常城市景观圈层分异  58-74
  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58-59
  4.2 结果分析  59-72
    4.2.1 苏州  59-63
    4.2.2 无锡  63-68
    4.2.3 常州  68-72
  4.3 结果比较  72-74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4-76
  5.1 主要结论  74-75
  5.2 不足与展望  75-76
参考文献  76-80
致谢  80

相似论文

  1. 图像分割中阴影去除算法的研究,TP391.41
  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X826
  3. 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X24
  4. 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X171
  5. 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度的定量估算与动态变化研究,TP79
  6. 基于RS的阜新地区自然生态修复监测研究,P237
  7.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近50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Q149
  8. 基于RS和GIS的鄱阳湖天然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研究,X37
  9. 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小龙潭煤矿生态恢复研究,X171.4
  10. 长沙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连通性研究,TU985
  11. 合肥城市化进程及城市森林格局动态研究,S731.2
  12. 广州城市景观评价及城市森林研究,S731.2
  13. 郴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研究,S731.2
  14. 长株潭核心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分析,S731.2
  15. 基于康体、休闲的城市森林景观研究,S731.2
  16. 长沙市天心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土壤质量评价,S731.2
  17. 东江源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时空特征分析,P208;F301
  18. 合肥市景观格局数量分析与生态安全评价,Q149
  19. 基于LUCC与RS/GIS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X171
  20. 长株潭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研究,S181
  21. 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及预测研究,X37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自然地理学 > 一般理论与方法 > 景观学、区域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