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分析-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例

作 者: 王珊珊
导 师: 佘光辉
学 校: 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森林经理学
关键词: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分析
分类号: F3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1992TM,2002ETM+,2006TM,2010年ALOS卫星四期遥感影像,通过最大似然分类方法,得出四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图。然后运用景观指标计算软件FRAGSTATS3.3(?)对各类型的景观指数进行了计算,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为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论文采取最大似然法对影像进行分类,成功地区分开了研究区内的几种土地利用类型,总体精度分别达到了95%、90%、92.5%、92.5%,Kappa系数分别为0.8540、0.8519、0.8964、0.8101。2、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水域、建设用地、耕地、潮间湿地、高滩地和林地。通过对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1992年到2002年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的是高滩地以及潮间湿地,而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变化不大。主要表现在潮间湿地面积减少了14%,高滩地面积增加了11%,耕地面积增加了5%。这就反映了在1992~2002年段,大部分潮间湿地被转化成农业用地和高滩地,可以推断,潮间湿地的转化主要是人工开发所致。②2006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2002年的基础上变化不大,耕地占有率增加了1%,林地面积增加了4%,林地面积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盐城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了盐城沿海地区的气候及其居住环境。高滩地面积减少了13%,水域面积增加了7%,潮间湿地面积变化不大,仅仅增加了1%,高滩地面积大量转换为水域和潮间湿地。在此期间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人类经济活动加剧,使保护区的滩涂分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③2006年到2010年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不大,除了潮间湿地减少了14%,高滩地增加了3%,建设用地增加了10%,其他的变化不大。潮间湿地大量转换为高滩地和建设用地。在此期间保护区内大丰港、射阳港以及风力发电厂等建设设施的完工及开放,对保护区影响很大。3、1992~2010年间,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基本上还保持以水域和潮间湿地为基质的景观特征,18年来景观斑块总数目增加,但各类景观斑块数目、面积和比例发生不同的变化。从四个时期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来看,单个斑块面积增加,斑块的复杂性增加,整个景观2010年的斑块类型比1992年分散,四个时期保护区斑块密度略有增加表明保护区18年来景观破碎度仍在继续。保护区近20年来研究区斑块数目增加很多,说明研究区整个景观类型的异质性在增强。斑块密度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受人类干扰明显,在人类的影响下,景观类型趋于简单规则化,之后又变得复杂,景观结构变化波动较大。

全文目录


致谢  3-4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3
  1.1 选题背景  9
  1.2 国内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9-11
  1.3 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11-13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13-23
  2.1 研究区概况  13-15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6
    2.2.1 研究内容  15
    2.2.2 技术路线  15-16
  2.3 数据源说明  16-23
    2.3.1 LANDSAT数据  17-20
    2.3.2 日本的对地观测卫星ALOS  20-21
    2.3.3 辅助数据  21-23
第三章 遥感图像预处理  23-26
  3.1 遥感影像镶嵌与裁剪  23-24
  3.2 几何精校正  24-25
  3.3 波段组合  25-26
第四章 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26-39
  4.1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  26
  4.2 遥感解译标志  26-27
  4.3 遥感影像分类  27-30
    4.3.1 分类步骤  28-29
    4.3.2 分类精度评定  29-30
  4.4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30-39
    4.4.1 1992年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  30-32
    4.4.2 2002年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  32-34
    4.4.3 2006年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  34-35
    4.4.4 2010年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  35-36
    4.4.5 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36-39
第五章 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  39-52
  5.1 景观指数选取  39-43
  5.2 景观格局结构的分析  43-52
    5.2.1 1992年保护区景观格局结构的分析  44
    5.2.2 2002年保护区景观格局结构的分析  44-45
    5.2.3 2006年保护区景观格局结构的分析  45
    5.2.4 2010年保护区景观格局结构的分析  45-46
    5.2.5 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6-52
第六章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及资源利用对策  52-56
  6.1 保护区生态保护  52
    6.1.1 建立保护区的意义  52
  6.2 保护区主要问题和对策  52-56
    6.2.1 面临的主要问题  52-54
    6.2.2 对策  54-56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56-58
  7.1 研究论点  56-57
  7.2 展望  57-58
参考文献  58-61
详细摘要  61-63
Abstract  63-64

相似论文

  1. 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廊道建设与社区发展关系研究,S863
  2.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不同类型小流域氮流失规律分析,X52
  3. 昆明市区周边近三十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F301
  4.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动态监测,P237
  5. 基于3S技术的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研究,F326.2
  6. 基于3S技术的红河州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X820
  7. 洞庭湖单退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F301
  8. 基于GIS的大兴安岭呼中森林景观评价及规划研究,S718.5
  9. 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F301
  10. 基于GIS的渭北旱塬LUCC分析及其驱动力研究,F301.24
  11.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耦合分析,F301
  12. 基于NDVI和LUCC的盐池县荒漠化动态研究,X171
  13. 基于RS/GIS技术榆林—靖边高速公路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U412.14
  14. 青县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F592.7
  15. 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P208;P237
  16. 基于GIS北碚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影响分析,F301
  17. 基于RS与GIS的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绿洲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P208
  18. 阜康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F301
  19.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评价,F327
  20. 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机制研究(1990-2005),F301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理论 > 土地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