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客机水上迫降强度数值分析

作 者: 朱晓艳
导 师: 刘立胜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固体力学
关键词: 水上迫降 强度分析 流固耦合 数值计算
分类号: V3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民航跨海飞行的增多,水上迫降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迫降中过程的飞机较大入水速度,强烈的冲击力,造成机身结构的严重变形和破坏,此过程中结构在水载荷下的冲击变形涉及到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关于水上迫降的研究,特别是机身底部的强度分析这方面,对于水上迫降后期漂浮时间的计算,机身结构设计以及整个民航的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流固耦合分析,用LS-DYNA有限元软件通过数值方法模拟了水上迫降过程中客机的破损部位及破损面积并对其进行了强度分析,并作出规律性的分析。具体工作如下:1)水上迫降的模型构建。在catia中按照跟真机1:1的比例建立了客机模型,在hypermesh中完成客机模型的几何清理以及网格划分工作,然后倒入ansys中,水域和空物质的网格在ANSYS中完成,接着施加相关的初始和边界条件,最终生成K文件用于LS-DYNA的显式动力学求解。2)水上迫降过程中客机底部压力的提取。这部分通过对刚体模型的数值计算来获得客机底部压力变化,并得到了相应的压力值及分布,并将之与用实验方法通过采用压力传感器获得的压力变化曲线对比分析,进行了水上迫降压力特征分析,并为后面强度模型的关联提供依据。3)水上迫降强度模型的数值计算的验证。这部分采用强度模型,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用LS-DYNA有限元软件,计算了不同质量,不同速度,不同姿态角多种工况,获取了每种工况下的底部破损情况,包括底部应力变化云图,底部破损部位,破损区域面积大小等。4)水上迫降强度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规律性分析。结果表明,机身底部的最大应力以及破损面积随入水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入水姿态角为100时,最大应力较小,破损较轻。通过选择一定的压力区间,将强度模型的底部破损特性跟刚体模型中底部的压力特性进行对比,发现4至7atm的压力区间是比较理想的,完成了刚体模型到强度模型的近似替换,得到了破损区间和破损面积。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5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9-10
  1.2 水上迫降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10-13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5
第2章 破损分析数值研究方法  15-27
  2.1 流体和结构的耦合实现  15-18
    2.1.1 流固耦合的分析方法  15-16
    2.1.2 罚函数及罚函数耦合求解  16-18
  2.2 破损分析数值方法中的ALE算法  18-23
    2.2.1 ALE算法的基本原理及方程  19-20
    2.2.2 非线性流固耦合问题中的ALE分步算法  20-23
  2.3 水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冲击变形  23-26
    2.3.1 水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冲击变形原理  23-24
    2.3.2 LS-DYNA数值计算中的实现  24-26
  2.4 本章小结  26-27
第3章 水上迫降强度分析有限元实施方案  27-34
  3.1 工况介绍  27-28
  3.2 水上迫降模型  28-33
    3.2.1 飞机的几何模型  28-29
    3.2.2 水域和空物质域的几何模型  29
    3.2.3 有限元模型  29-30
    3.2.4 材料属性  30-32
    3.2.5 转动惯量的调整  32-33
  3.3 本章小结  33-34
第4章 水上迫降底部压力载荷计算  34-43
  4.1 数值计算底部压力有效性验证  34-37
    4.1.1 Wagner理论简介  34-35
    4.1.2 ALE方法的验证模型  35-36
    4.1.3 1 ALE方法的结果验证  36-37
  4.2 水上迫降过程中飞机底部压力特征  37-42
  4.3 水上迫降过程过压力特征分析  42
  4.4 本章小结  42-43
第5章 水上迫降底部强度分析  43-53
  5.1 水上迫降过程中飞机底部的破损特性  43-48
  5.2 水上迫降过程中破损特性的规律性分析  48-50
    5.2.1 质量对破损特性的影响  48
    5.2.2 速度对破损特性的影响  48-49
    5.2.3 姿态角对破损特性的影响  49-50
  5.3 水上迫降中的破损特性与底部压力特性的关联  50-53
    5.2.1 45T, 10°姿态角水平速度68Jm/s强度模型与刚度模型对比  51
    5.2.2 45T,10°姿态角水平速度68.3m/s强度模型与刚度模型对比  51-52
    5.2.3 62T, 10°姿态角水平速度68.3m/s强度模型与刚度模型对比  52-53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53-54
  结论  53
  展望  53-54
参考文献  54-58
致谢  58

相似论文

  1. 电厂600MW锅炉SNCR过程的数值模拟,TK222
  2. 医用电磁导航实验系统的研究,TN966
  3. 蒸汽管路系统结构振动研究,TK284.1
  4. 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研究,P618.13
  5. 拖拉机驾驶室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S219.02
  6. 成人OSAHS手术前后鼻、咽腔及软腭的流固耦合数值分析,R766
  7. 薄基岩大断面巷道最小基岩安全厚度的UDEC模拟研究,TD353
  8. 末敏弹减速导旋过程动力学特性分析,TJ410
  9. SZL1000/300型液压支架寿命试验台的研制,TD355.4
  10. 轴流式通风机轴向间隙与转子内中空区域气体流动特性的研究,TH432.1
  11. 海底隧道合理顶板厚度的研究,U459.5
  12. 流固耦合下的土石坝稳定性分析研究,TV641
  13. 隧道式洗衣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及拓扑优化分析,TM925.33
  14. 采动裂隙场瓦斯流动模型及数值模拟,TD712
  15. 超大型浮式海上基地连接件特性研究,P75
  16. 考虑流固耦合渗流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TU43
  17. 深水施工平台动力特性研究,U445.551
  18. 汽车浮钳盘式制动器关键技术研究,U463.5
  19. 非饱和土渗透数值计算及模拟公式研究,TU43
  20. 潜艇附加质量计算及其水中振动特性研究,U674.76
  21. 海底隧道涌水量预测及注浆防水研究,U453.61

中图分类: > 航空、航天 > 航空 > 航空飞行术 > 飞行、驾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