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番茄废水污泥培养的优化研究

作 者: 许述
导 师: 李春
学 校: 石河子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工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菌株配伍 污泥生成 出水有机物
分类号: X7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针对新疆番茄酱加工废水季节性强、排放量大、处理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基于生物强化的概念,设计出微生物配伍的方案,获得了快速生成,处理能力强的高性能活性污泥,并做了中试稳定性的考察,为改善现有的番茄废水处理的困境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另外,对番茄废水出水成分以及其演化过程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主要的结果如下:(1)24小时处理番茄酱加工废水能力的三个批次的考察,按菌种质量比例分布的九种比例中,TOC去除率均在87%以上,效果好于未加控制时的85.29%,其中4:1,2:1和1:1的比例平均TOC去除能力分别达到了91.44%,91.09%和90.88%,为九组中去除率最高的三组,可进一步被用作污泥初始化生成的研究。(2)将4:1、2:1和1:1三种TOC处理能力强菌种配伍比例投入到批式反应其中做为期8天的连续批式污泥生成实验,三种比例的污泥在去除效果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在絮凝能力和最终污泥的生成量上出现了不同,4:1和2:1分别由于生成的多糖类物质较多和有大量丝状菌生成絮状体在密实性和沉降性上都比1:1差,在污泥的生成量上1:1的1650mg·L-1明显优于4:1和2:1的1145mg·L-1和1035mg·L-1。(3)四种营养梯度污泥快速生成实验中,4d后各组的污泥生成量均在5000mg·L-1之上,2/3组污泥生成量和出水OD600分别为6402mg·L-1和0.15,优于其它三组;粒径分布也更为集中均匀。(4)142L中型反应器的番茄酱加工废水处理,进水的COD控制在680-1100mg·L-1之间,出水COD维持在120mg·L-1以下,平均处理效率为89.32%,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波动。污泥的浓度在1.4833.12g·L-1之间,。SVI值有较大的波动,最大值超过280,但及时补充营养,消除了絮体中丝状菌的比例,使SVI值最终回落到正常值150,补加氮磷是该系统泥水分离表现良好正常处理的保证。(5)A1系统的降解周期较B系统短,处理番茄中可溶性有机质不够彻底,在最初的产生胞外酶的5天时间内两个系统的残余TOC较为一致,但第5天过后18天的时间内,B的降解有机质的能力要明显强于A1。在第24天时,两个系统的处理能力相近,均在30mg·L-1左右,推测同类有机质的积累导致了相应降解酶的表达,A1蛋白质的含量也相应大量增加。(6)轻的作用。对未沉淀可溶性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中,了解到大量积累的有机物为类聚羧酸酯腐殖酸,且有少量的的芳香类腐殖酸生成。(7)GPC谱图显示,随着时间的增长,糖类物质被降解成分子量较小的物质,同时累积的蛋白和类蛋白类物质增加较为明显,且被转换成了分子量更大的该类物质。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3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2
  1.2 微生物强化废水处理技术  12-18
    1.2.1 投加特效降解微生物  13
    1.2.2 引入生物强化制剂  13
    1.2.3 固定化生物强化技术  13
    1.2.4 国内外污水处理生物强化工艺的应用  13-17
    1.2.5 生物强化技术实施的前提  17-18
    1.2.6 生物强化存在的问题  18
  1.3 活性污泥法处理出水中的有机成分  18-19
  1.4 出水中有机物的特点  19-20
  1.5 出水有机质分析方法  20-21
  1.6 出水有机质研究现状  21-22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22-23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3-31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3-24
    2.1.1 实验药品  23
    2.1.2 实验仪器  23-24
    2.1.3 实验材料  24
  2.2 实验方法  24-27
    2.2.1 番茄酱加工废水处理污泥培养的人工干预  24-25
    2.2.2 中型反应器污泥活力和稳定性的验证  25
    2.2.3 活性污泥处理排出水的有机成分分析  25-27
  2.3 实验装置  27-28
  2.4 分析方法  28-31
    2.4.1 基本参数测定  28-29
    2.4.2 TOC 测定方法  29
    2.4.3 EEM 分析方法  29-30
    2.4.4 GPC 分析方法  30-31
第三章 番茄酱加工废水处理污泥培养的人工干预  31-39
  3.1 结果与分析  31-37
    3.1.1 初始菌种配比的选择  31-33
    3.1.2 不同菌株配比对污水处理与污泥生成的影响  33-35
    3.1.3 污泥生成实验中的问题  35
    3.1.4 优选配比下营养优化时的污泥快速增殖  35-37
  3.2 本章小结  37-39
第四章 连续中试实验  39-43
  4.1 结果与分析  39-42
    4.1.1 COD 去除率  39-40
    4.1.2 中型处理的 MLSS 变化  40
    4.1.3 中型处理的 SVI 的变化  40-41
    4.1.4 实验中温度和 pH 控制  41-42
  4.2 本章小结  42-43
第五章 出水有机成分变化分析  43-50
  5.1 结果与分析  43-49
    5.1.1 累积有机质的变化  43-44
    5.1.2 累积蛋白质的变化  44-45
    5.1.3 有机出水放置后的沉淀率  45-46
    5.1.4 共沉淀后可溶性有机质的 EEM 光谱分析  46-48
    5.1.5 共沉淀后有机质的分子量 GPC 分布  48-49
  5.2 本章小结  49-50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50-52
  6.1 结论  50-51
  6.2 展望  51-52
参考文献  52-59
致谢  59-60
作者简介  60-61
导师评阅表  61

相似论文

  1. 云南省玉溪污水厂A~2/O工艺脱氮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X703
  2. 提高污水处理厂除磷效果的研究,X703
  3. 染料等精细化学品生产综合废水处理工艺研究,X703
  4. 基于BSM1的污水生物脱氮系统的控制策略的研究,X703
  5. 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活性艳红废水过程的研究,X703
  6. 冷轧乳化液废水深度处理的中试研究,X757
  7. 处理DMF废水的活性污泥系统中污泥有机毒性分布规律的研究,X703
  8. 剩余污泥高温强化生物水解酸化研究,X703
  9.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及微生物特征研究,X703.1
  10. 污水处理过程中短程硝化的微生物生态调控技术研究,X703
  11. 利用淀粉发酵产酸合成PHA的研究,X703
  12. A_1菌特性及其强化处理污水研究,X703
  13. 活性污泥中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X703
  14. 纳米银对硝化细菌以及SBR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的抑制作用的研究,X703.1
  15. 济宁市污水厂强化氮磷脱除升级改造技术优化研究,X703.1
  16. 群力污水厂CASS工艺生产性试验研究,X703
  17. 基于强化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的数值模拟,X703
  18. 吸附法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X703
  19. 低温条件下奥贝尔氧化沟污水厂调试运行,X703
  20. SBR处理污水库综合化工废水,X703
  21. 活性污泥系统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与迁移转化研究,X70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一般性问题 >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