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区域差异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研究

作 者: 左晓利
导 师: 李慧明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环境管理与经济
关键词: 产业生态化 区域差异 生态隐喻 路径选择
分类号: X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源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代谢(Metabolism)"理论的启示,以产业系统的生态隐喻(ecological metaphor)为基础,产业生态学逐步形成了“产业代谢(industrial metabolism)"、“产业生态系统(eco-industrial system)"等重要理论,并出现了以生态工业园为主要载体的实践方式。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以生态隐喻为基础的产业生态理论提出质疑,在实践中,产业生态也陷入理论与现实难以有机融合的种种困境。本文认为,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点:首先,对产业生态内涵的认识存在误区,即基于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产业模仿生态所建构的产业生态系统,其稳定性、经济可行性及资源环境问题控制效果等均有待深入考察,同时孤立的共生系统研究对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大系统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缺乏深刻认识;其次,产业生态从理论走向实践,热衷于搭建产业生态链条,对区域差异性的忽视往往导致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与区域资源环境发生错位。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在如下四方面进行了创新拓展:第一,从“模仿”到“互动”的产业生态化内涵新解,建构二维分析框架生态的本意是生物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产业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环境——经济大系统。对产业生态化内涵的理解应为“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互动协调”。以资源环境与经济复合的生态效率为基础,本文建构包括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二维分析框架。新意具体体现在:(1)从“模仿”到“互动”,基于大系统观,深刻认识产业生态化内涵的本质,突破“模仿”内涵偏重自然科学的局限性;(2)以复合生态效率为基础的二维分析框架,将物质流与价值流结合起来,突破了目前产业生态化研究与实践较为偏重单一技术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为解决规模限制难题提供了现实着力点。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区域差异性为切入点,为产业生态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提供有益思路从区域差异性视角出发,区域包括我国省级区域层面和国家区域层面,差异性包括区域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合二为一——基于区域差异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这一视角选择的重要意义体现在:破解从生态学角度的生态隐喻困境,打破经济学角度的“无维度仙境”。将区域差异性作为联系生态学与经济学研究的纽带,基于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在不同区域层面上考察其耦合性及相互影响,弥补当前产业生态化在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薄弱的不足。第三,分析路径的创新——从二维互动分析到区域产业生态差异化路径选择的演绎依据“不同地区→不同的资源环境基础→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结构及微观产业选择→不同的资源环境需求与资源环境问题”这一主线,解析典型区域资源环境维度与产业发展维度的差异,识别不同区域发展产业生态化的目标因素与控制指标,进而向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选择模式演绎的分析路径。其新意表现为三点:(1)为产业生态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思路,也为产业生态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提出了一条可行的途径。(2)运用路径分析回归统计方法检验各个典型区域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克服以往相关研究单一性的缺点,可望丰富产业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与方法。(3)不仅为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数据资料支撑,也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地区发展产业生态化的差异性基础。第四,提出基于区域差异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模式本文从目标导向、重点领域等方面提出甘肃与贵州两省的“资源环境促经济”模式、江苏与广东两省的“经济促环境”模式及辽宁与山西两省的“资源与经济互促”模式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的差异性战略。在既依靠产业“重型化”发展实现经济迅速腾飞,又依靠产业“生态化”发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国情背景下,提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我国产业生态化实践模式,使产业生态化理论实现“本土化”,更好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实践。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4
第一章 引言  14-35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背景  14-15
    1.1.1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生态化转型成为必然  14
    1.1.2 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4-15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19
    1.2.1 产业的内涵  15
    1.2.2 经济与自然的联系纽带——产业  15-16
    1.2.3 产业发展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迁  16-17
    1.2.4 对产业发展的反思——产业生态化  17-19
  第三节 前期相关研究与实践述评  19-31
    1.3.1 前期研究与实践综述  19-24
    1.3.2 前期研究与实践对于解决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问题的积极作用  24
    1.3.3 前期研究与实践存在的争议问题  24-28
    1.3.4 小结与思考:前期研究与实践尚未解决的问题  28-31
  第四节 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31-35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建构  31-33
    1.4.2 研究方法  33-35
第二章 产业生态化内涵解析  35-47
  第一节 出发点转变:从孤立系统到环境——经济大系统  35-38
    2.1.1 孤立封闭的经济循环系统  35-36
    2.1.2 经济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子系统  36-37
    2.1.3 环境——经济大系统  37-38
  第二节 内涵解析:从产业模仿生态到产业与生态互动  38-40
    2.2.1 "生态"本意探究  38-39
    2.2.2 产业生态内涵  39-40
  第三节 理论基础拓展:从生态学到综合理论体系  40-45
    2.3.1 环境经济——解决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问题  40-41
    2.3.2 生态经济——规模限制与生态经济评价  41-42
    2.3.3 循环经济——源于循环,高于循环  42-44
    2.3.4 产业生态对环境经济、生态经济及循环经济的继承与发展  44-4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45-47
第三章 产业生态化二维构建  47-74
  第一节 规模限制——自然资本的稀缺  47-48
  第二节 规模限制难题——实践着力点何在  48-52
    3.2.1 划定经济"装载线",控制经济通量  48-50
    3.2.2 控制资源开采速率与污染排放量,维持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均衡  50-51
    3.2.3 规模限制目标应用的局限性  51-52
  第三节 难题破解——经济与资源环境复合的生态效率  52-54
    3.3.1 规模限制转化——产业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  52
    3.3.2 经济与资源环境复合的生态效率目标  52-54
  第四节 二维分析框架构建  54-73
    3.4.1 资源环境维度分析  55-62
    3.4.2 产业发展维度分析  62-73
  第五节 本章小结  73-74
第四章 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的区域差异性评价  74-96
  第一节 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指标选取  74-79
    4.1.1 经济与产业发展总体水平  75
    4.1.2 产业结构与资源型产业  75-77
    4.1.3 自然资源  77-78
    4.1.4 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排放  78-79
  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的区域差异性评价  79-90
    4.2.1 区域差异性划分原则  79-81
    4.2.2 经济与自然资源储量的耦合性区域分布  81-86
    4.2.3 经济与环境污染排放的耦合性区域分布  86-88
    4.2.4 经济与资源消耗的耦合性区域分布  88-90
  第三节 本章小结  90-96
    4.3.1 基本结论  90-91
    4.3.2 不同区域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模式的初步设定  91-93
    4.3.3 典型模式与典型地区选择  93-96
第五章 资源环境维度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96-113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96-98
    5.1.1 路径分析回归统计方法  96-97
    5.1.2 资源环境对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分析步骤  97-98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一元相关性  98-102
    5.2.1 甘肃省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一元相关性分析  98-100
    5.2.2 六省分析结果  100-102
  第三节 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路径  102-109
    5.3.1 甘肃省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分析  102-104
    5.3.2 六省分析结果  104-109
  第四节 小结: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影响作用的区域差异性  109-113
    5.4.1 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影响作用的区域差异性比较  109-111
    5.4.2 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比较  111
    5.4.3 从资源环境维度解析经济"赢"的目标因素与控制指标  111-113
第六章 产业发展维度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113-128
  第一节 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作用路径  113-120
    6.1.1 甘肃省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路径分析  113-115
    6.1.2 六省分析结果  115-120
  第二节 微观产业的资源环境影响  120-122
  第三节 小结: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作用的区域差异性  122-128
    6.3.1 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作用的区域差异性比较  122-124
    6.3.2 产业发展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比较  124
    6.3.3 微观产业选择与资源环境  124-126
    6.3.4 从产业发展维度解析环境"赢"的目标因素与控制指标  126-128
第七章 产业生态化的区域差异性路径选择  128-159
  第一节 不同地区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的目标因素与控制指标  128-130
  第二节 不同地区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的情景预测  130-144
    7.2.1 情景模拟目标的选择与设定  130-132
    7.2.2 甘肃与贵州:资源环境促经济的产业生态化情景预测  132-135
    7.2.3 江苏与广东:经济促环境的产业生态化情景预测  135-138
    7.2.4 辽宁与山西:资源与经济互促的产业生态化情景预测  138-144
  第三节 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的区域差异性战略  144-157
    7.3.1 甘肃与贵州:资源环境促经济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  144-148
    7.3.2 江苏与广东:经济促环境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  148-152
    7.3.3 辽宁与山西:资源与经济互促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  152-156
    7.3.4 三种区域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模式的比较  156-157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57-159
第八章 基于国际差异的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  159-171
  第一节 我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变迁  159-161
    8.1.1 (1949-1977)数量型经济增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资源环境问题局部凸显  159-160
    8.1.2 (1978-1991)经济增长兼顾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资源环境问题局部恶化  160
    8.1.3 (1992-)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环境问题整体恶化  160-161
  第二节 我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国际比较  161-166
    8.2.1 有限的资源环境禀赋难以支撑经济增长总量的迅速扩大  161-162
    8.2.2 产业工业化与重型化引导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空气污染形式严峻  162-164
    8.2.3 农业比重偏高、生产落后,水资源过度消耗以至短缺  164-165
    8.2.4 区域协调不够,资源环境恶性竞争较为激烈  165-166
  第三节 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166-170
    8.3.1 依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与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66-167
    8.3.2 着眼长远,以环境与经济双赢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  167-168
    8.3.3 立足区域差异化,统筹整体与局部协调  168-169
    8.3.4 发展生态农业,有力保障产业发展与生态化转型  169-170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70-171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171-180
  第一节 基本结论  171-176
  第二节 论文创新点  176-178
  第三节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78-180
参考文献  180-187
致谢  187-189
个人简历  189-191

相似论文

  1.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2. 社会学视角下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D267
  3. 基于程序切片的电子海图系统软件测试技术研究,TP311.53
  4. 我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G615
  5. 城市道路指路标志的微观仿真研究与实现,U491.52
  6.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发展研究,D632.8
  7. 我国假释制度司法实践研究,D926
  8. 基于水平集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研究,TP391.41
  9. 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F127
  10. 浙江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F273.1
  11. 产业生态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F224
  12. 重构和谐的生态整体观,I712
  13. 基于政府绩效评估的行政问责制的初探,D630
  14.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研究,F127
  15. 科技创新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地位作用探析,D820
  16. 交通网络中路径及近邻选择问题的研究,U116.2
  17.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定位分析及路径选择,G641
  18. 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X24
  19. 基于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区域差异内容教学研究,G633.55
  20. 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差异研究,F224
  21. 不同产业间税收征管效率的区域差异,F812.4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