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重新定位以及震源机制的研究

作 者: 黄晓萍
导 师: 朱介寿; 程先琼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固体地球物理
关键词: Hypo2000 速度模型 深度剖面 震源机制
分类号: P3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使用Hypo2000定位方法对汶川大地震震前(1999年1月—2008年4月)震后(2008年5月—2011年4月)龙门山地区大于2.0级、震相资料完整准确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研究的区域为29o~34oN,102o~106oE,震前9年和震后3年的地震观测报告进行整理和筛选,此次定位考虑到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的速度差异,采用朱介寿提供的非均匀速度模型,获得了震前7454个、震后26278个地震;使用P波初动对汶川大地震震前震后龙门山地区大于3.5级、波形图好的地震计算其震源机制解,获得了震前30个、震后114个。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进行研究分析。从震前地震活动性分布图、M-T图和三段深度剖面图来看: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地震活动性较强,中北段活动性较弱,尤其在龙门山断裂带北端很少有地震在此发生;从震后地震活动性分布图、频度图和三段深度剖面图来看:余震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延伸,呈南北分段分布。在主震发生附近有一条北西向的余震带,在青川附近(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成为余震密集地区,这与历史上此地很少有地震发生不吻合。震源机制震前主要以逆冲为主,兼走滑和少量的正断层出现;余震带南段应力方向主要是NE方向,在映秀-理县北西向余震带的应力方向主要是NE和NW。余震前期以走滑和逆冲为主,兼有正断层出现。而到余震后期,走滑的比例上升,逆冲相对下降;余震带中段主压应力方向在NE上。余震前期和后期的机制类型随时间变化不大;余震带北段应力方向主要在NE方向上。余震前期和后期的逆冲比例上升。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1章 引言  8-11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8
  1.2 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的研究方法  8-9
  1.3 龙门山地区的研究现状  9
  1.4 研究内容  9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9-10
    1.5.1 定位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9-10
    1.5.2 求震源机制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0
  1.6 主要成果  10-11
第2章 重新定位流程  11-24
  2.1 HYPO2000 地震定位法  11
  2.2 地震资料和定位台站分布  11-15
    2.2.1 地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1
    2.2.2 定位的台站分布  11-15
  2.3 非均匀速度模型  15-18
  2.4 使用 HYPO2000 定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8-22
    2.4.1 观测报告的整理  19-21
    2.4.2 台站文件的准备  21-22
    2.4.3 速度模型  22
  2.5 HYPO2000 程序进行定位的操作流程  22-24
第3章 重新定位结果分析  24-42
  3.1 震前地震活动情况  25-29
    3.1.1 震前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  25-26
    3.1.2 震前 M-T 图  26-29
  3.2 震后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  29-38
    3.2.1 余震整体、分时间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频度图  29-37
    3.2.2 余震分段讨论  37-38
  3.3 震前震后深度剖面分析  38-40
  3.4 结果与讨论  40-42
第4章 做震源机制解的流程  42-48
  4.1 数据收集与整理  42-48
    4.1.1 列出做震源机制的地震目录  42
    4.1.2 P 波初动的提取  42-45
    4.1.3 计算震源机制解  45-48
第5章 震前震后震源机制分析  48-53
  5.1 震源机制解的统计  48-49
  5.2 震源机制解的分析  49-52
  5.3 存在问题  52-53
结论  53-54
致谢  54-55
参考文献  55-57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7

相似论文

  1. 高速公路隧道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U491
  2. 牛居北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P631.443
  3. 静态库仑应力触发计算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研究,P315
  4.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P315.33
  5. 异型接头管道焊接机器人系统的研究,TP242
  6. 双车道公路交通安全改善对策研究,U491
  7. 速度—深度模型建立方法及其在叠前深度偏移中应用研究,P631.4
  8. 初至波层析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P631.4
  9. 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在首都圈地震震源反演中的初步应用研究,P315.33
  10. 判别小震群序列类型的新方法研究,P315
  11. 中小地震的多联合研究,P315.3
  12. 特大复杂采空区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TD326
  13. 驾驶员对道路线形的认知与预测研究,U412.3
  14. 通风空调管道内气溶胶颗粒物的沉降及风管清洗周期的研究,TU834.2
  15. 基于FCD技术的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交通动态诱导系统,TP319
  16. 近场地震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分析,TU311.3
  17. 观测序列谱与震源参数的应用研究,P315.3
  18. 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分析,P315.2
  19. 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和机理研究,P315
  20. 用宏观地震资料反演历史地震震源特征,P315.33
  21.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P315.5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