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本源一心,所异者跡
作 者: 周开玮
导 师: 何锡蓉
学 校: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憨山 本源一心 所异者跡 佛儒融通 中庸直指
分类号: B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是对明末高僧憨山贯通儒释道思想的研究,以其所著《中庸直指》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其他著作。首先,从儒释道三方面阐述憨山所处时代的思想背景,概述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从内因外缘描述他与佛儒的交涉,和其出入世间的处事方法,凸显他对于佛法与世间法的认识,以及他如何将大乘菩萨道的经世精神运用到生活实处。其次论述憨山提倡的“本源一心,所异者跻”的三教同源思想,在此基础上揭示他注解经典佛儒相互阐发的事实:一方面运用格义的方法,通过儒家伦理阐发佛教基本教义;另一方面运用会义的方法,通过佛教见性之说解释儒家经典。文章的工作重点在于区别憨山、朱子、阳明对《中庸》文本的态度,再提取《中庸》文本中的主要观念,分析这些观念在憨山的《中庸直指》、朱熹的《中庸章句》以及王阳明对“中庸”理解的区别,借此衬托憨山阐发《中庸》的新颖之处,体现借儒说佛的阐发方法。最后,评价憨山对《中庸》的诠释,指出他能掌握《中庸》的宗旨、深切着明地勾勒《中庸》的新内涵,同时于鲜明的时代性中融入了人文关怀。憨山对《中庸》的创见性诠释,发经文所未发,有利于儒学义理的深化与开展。虽然他没有根据原典逐字逐句注解,但其诠释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这无疑能对现当代的经典解读提供许多启发。
|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2-3Abstract 3-5绪论 5-9 一、问题缘起 5 二、研究意义 5-6 三、研究现状 6-9第一章 憨山大师思想背景略述 9-15 第一节 儒学 9-10 第二节 道学 10-11 第三节 佛学 11-15第二章 憨山大师生平活动 15-23 第一节 佛儒因缘 15-18 一、内因 15-17 二、外缘 17-18 第二节 出入世间 18-21 第三节 菩萨济世 21-23第三章 三教融通思想 23-33 第一节 本源一心 23-26 第二节 所异者跻 26-30 一、宗趣 26-28 二、工夫 28-30 第三节 融通佛儒 30-33 一、格义 30-31 二、会义 31-33第四章 《中庸直指》与儒学的比较——以憨山、朱子、阳明为代表 33-51 第一节 文本解读 34-37 一、朱子解《中庸》 34-35 二、阳明释《中庸》 35-36 三、憨山直指《中庸》 36-37 第二节 视域的差异 37-49 一、中庸与中和 37-40 二、性与道与教 40-47 三、戒惧与慎独 47-49 小结 49-51余论 51-56 第一节 人文关怀 51-54 第二节 开放的文本 54-56参考文献 56-58后记 58-59
|
相似论文
- 蕅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B948
- 憨山大师禅修思想研究,B949.9
- 憨山大师与晚明社会,K248.3
- 憨墨厚彩写田园,J212
- 闽东地区“释教” 的形成与仪式形态之研究,B948
- “四预流支”之研究,B948
-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 罗教与禅宗的修行观比较,B948
- 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B948
- 论禅定与心理分析,B948
- 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艺术研究,B948
- 佛教语言功能研究,B948
- 吐蕃时期佛经目录研究,B948
- 北魏平城民间佛教信仰心态研究,B948
- 《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在特征,B948
- 《圆觉经》研究,B948
- 唐代南宗禅传播研究,B948
- 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B948
- 印度佛教大帅阿底峡生平及思想研究,B948
- 宋恕的佛学思想,B948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