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

作 者: 杨少雄
导 师: 周登嵩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传统武术技击 模式 演进 要素 理论基础 动力机制 现代化发展 策略
分类号: G85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15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传统武术技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社会和个人需求为动力,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技击演练和实战为表现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搏击精华的浓厚积淀。传统武术技击在历史演变中对于人类生存、军事、文化生活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代,传统武术技击的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其中除了人类和平时期和体育多元化时期的社会因素外,也有其自身因素。本文以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构建为论证切入点,以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历史演进特点为线索,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与问卷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导向进行定位,并提出了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是以传统武术技击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揭示实战技术和演练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形式的集合。它是传统武术技击构成要素及其相关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图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武术技击理论知识结构、技术范式、功能体系以及社会环境。由核心功能、本体功能、衍生功能构成其功能体系。②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带有明显的时段性,分为雏形、形成与完善、定型、转型以及当代发展五个阶段。③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受多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和制约,排在前六位的是:技术轨道的推动、政治制度变迁的推动、社会与个人需求的拉动、家族式传承模式的内在要求、传统文化同化力的作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助推。界定了内在动力因素和外在动力因素。在时序上,各种动力会在其模式演进的不同时段上发挥不同作用,在某一时段上也存在几种动力同时发挥作用。在诸动力因素中“技术轨道的推进”是首位权重的。④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可借鉴柔道、跆拳道、泰拳现代发展经验:走教育化、大众化、竞技化发展道路,注重德艺双修,挖掘符合时代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宣传报道,促使其在当代发展的升华。⑤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它选择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传统武术技击竞技化、健身娱乐化、学校体育化多元并存发展模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部分技术动作及其模式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在传统武术技击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促使其模式竞赛内容特色化、竞赛类型多样化;以市场策略为导向,开拓和扩大传统武术技击市场,提升产业化竞争力;建立多层次立体推广模式,推进传统武术技击国际化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4
中文文摘  4-16
第1章 绪论  16-32
  1.1 选题背景  16-18
    1.1.1 传统武术技击在当代实践中的缺失  16-17
    1.1.2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面临着创新问题  17-18
    1.1.3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当代审视  18
  1.2 研究意义  18-19
  1.3 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  19-27
    1.3.1 传统武术的研究现状  19-21
    1.3.2 传统武术技击的研究现状  21-25
    1.3.3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研究现状  25-27
    1.3.4 传统武术现代化的研究现状  27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27-29
    1.4.1 研究方法  27-29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29
  1.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9-32
    1.5.1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9-30
    1.5.2 本研究不足之处  30-32
第2章 传统武术技击理论研究  32-62
  2.1 相关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32-41
    2.1.1 传统和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  32-35
    2.1.2 传统武术技击的认识过程与概念的提出  35-41
  2.2 传统武术技击理论探析  41-49
    2.2.1 传统武术技击理论基础分析  42-46
    2.2.2 传统武术技击专项理论知识结构  46-48
    2.2.3 传统武术技击传承发展的现代学科支持  48-49
  2.3 传统武术技击技术体系与功能体系  49-56
    2.3.1 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术体系  49-50
    2.3.2 传统武术技击的功能体系  50-56
  2.4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构建的理论假设与依据  56-62
    2.4.1 理论假设  56
    2.4.2 假设依据  56-58
    2.4.3 传统武术技击基本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图式  58-62
第3章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演进  62-104
  3.1 传统武术技击雏形模式  62-67
    3.1.1 自卫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  62-64
    3.1.2 远古时代人类出于自卫需要而产生的个人实用技击的萌芽  64-67
  3.2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形成与完善  67-83
    3.2.1 先秦时期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初步形成阶段  67-73
    3.2.2 秦汉至隋唐时期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初步完善阶段  73-81
    3.2.3 宋元时期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完善阶段  81-83
  3.3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定型  83-90
    3.3.1 各拳种大量涌现、门派林立  83-85
    3.3.2 手搏、摔角等技击模式的定型  85-86
    3.3.3 气功、导引、中医药理论与方法提升传统武术技击练功效果  86-87
    3.3.4 古典哲学对传统武术技击理论的影响  87-88
    3.3.5 传统武术技击理论的基本形成  88-90
  3.4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转型  90-97
    3.4.1 武术进入学校课堂  90-91
    3.4.2 西方文化的进入与《中华新武术》的形成  91
    3.4.3 国民政府时期对武术的改进  91-97
  3.5 传统武术技击的当代发展  97-104
    3.5.1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武术机构的建立  97-98
    3.5.2 社会武术的发展及竞技武术的形成  98-100
    3.5.3 当代武术的教学与科研  100-102
    3.5.4 武术的国际传播  102-104
第4章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动力学机制  104-138
  4.1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动力因素分析  104-109
    4.1.1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方法学依据  104-105
    4.1.2 对专家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05-109
  4.2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内在动因  109-121
    4.2.1 技术轨道对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推动  109-115
    4.2.2 社会与个人需求对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拉动  115-119
    4.2.3 家族式传承是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方式途径  119-121
  4.3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外在动因  121-131
    4.3.1 政治制度变迁是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外在动力源泉  121-125
    4.3.2 科学技术发展对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推动  125-129
    4.3.3 传统文化同化力的作用对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推动  129-131
  4.4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多元动力观点  131-134
    4.4.1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二元动力  131-133
    4.4.2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三元动力  133
    4.4.3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四元动力  133-134
  4.5 主导与多元相统一的动力机制: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134-138
    4.5.1 主导动力分析  134
    4.5.2 主导动力与多元动力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34-135
    4.5.3 多元动力作用的时序分析  135-138
第5章 柔道、跆拳道、泰拳的现代发展经验借鉴  138-152
  5.1 柔道的现代发展  138-141
    5.1.1 柔道"由术至道"的演进  138
    5.1.2 柔道现代发展特征  138-139
    5.1.3 柔道现代发展经验  139-141
  5.2 跆拳道的现代发展  141-145
    5.2.1 跆拳道的演进  141
    5.2.2 跆拳道现代发展的特征  141-143
    5.2.3 跆拳道现代发展的经验  143-145
  5.3 泰拳的现代发展  145-147
    5.3.1 泰拳的演进  145
    5.3.2 泰拳现代发展特征  145-146
    5.3.3 泰拳现代发展经验  146-147
  5.4 柔道、跆拳道、泰拳的现代发展对传统武术技击的启示  147-152
    5.4.1 倡导传统武术技击教育化、大众化、竞技化发展  147-148
    5.4.2 注重德艺双修  148
    5.4.3 在继承传统本质的基础上,挖掘其符合时代节拍的内容  148-149
    5.4.4 充分发挥传统武术技击礼仪性、娱乐性、表演性的特征  149
    5.4.5 加大传统武术技击后备人才的培养  149
    5.4.6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及途径,建立传统武术技击推广传播网络  149-152
第6章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考量  152-162
  6.1 现代化与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  152-154
    6.1.1 现代化内涵  152-153
    6.1.2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153-154
  6.2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的机遇  154-158
    6.2.1 国家政策法规利于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  154-155
    6.2.2 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激活了传统武术技击的现代化发展  155
    6.2.3 主体价值多向选择性拓展了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空间  155-156
    6.2.4 现代社会科学化发展促使和要求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  156-157
    6.2.5 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助推传统武术技击的现代化发展  157-158
  6.3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58-162
    6.3.1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主导地位的减落  158
    6.3.2 传统武术技击形式和内容的自身萎缩  158-159
    6.3.3 传统武术技击传承环境脆弱  159-162
第7章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与策略  162-182
  7.1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62-163
    7.1.1 合理定位是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62
    7.1.2 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武术技击发展提出的要求  162-163
    7.1.3 现代化进程方向的把握有利于解决传统武术技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矛盾  163
  7.2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  163-167
    7.2.1 适度开放与自身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164-165
    7.2.2 兼顾攻防技击与文化内涵的统一原则  165-166
    7.2.3 传统武术技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原则  166
    7.2.4 理论研究与实践挖掘同步发展的原则  166-167
  7.3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  167-171
    7.3.1 学校体育化模式是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168-169
    7.3.2 健身娱乐化模式是传统武术技击市场化的基础  169-171
    7.3.3 竞技化模式是传统武术技击走向国际竞技舞台的现代化形态  171
  7.4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策略  171-182
    7.4.1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市场策略  172-174
    7.4.2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开发策略  174-175
    7.4.3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竞赛策略  175-177
    7.4.4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推广策略  177-179
    7.4.5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创新策略  179-182
结论  182-184
参考文献  184-189
附录一  189-190
附录二  190-191
附录三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调查问卷  191-192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192-193
致谢  193-194
个人简历  194-195

相似论文

  1. 超高空观测平台姿态控制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V249.1
  2. 建筑遮阳方式研究,TU226
  3. 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开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4. 当代品牌展销店建筑设计研究,TU247
  5.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6.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7.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8.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TP242
  9. 法国迪卡侬公司新产品上市的策略研究,F274
  10. 《庄子》修辞策略探析,B223.5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策略研究,G222.3
  12. 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管理研究,G617
  13.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14. 番禺区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策略,G633.3
  15.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研究,G633.3
  16. 广州市中学普及开展第一套校园集体舞的策略研究,G633.96
  17.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18.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改善策略研究,G717
  19. 高中男、女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差异及对其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G633.41
  20.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策略探讨,G622.4
  21.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策略,G632.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 > 中国武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