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洛川剖面典型古土壤生物标志物及植被环境

作 者: 杨明生
导 师: 张虎才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陕西洛川 黄土-古土壤 生物标志物 植被环境
分类号: Q9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物标志物是地质时期生物体的“遗迹”,其分布和地球化学组合特征可以反映当时的生物信息及沉积环境状况。生物残体经历漫长地质环境改造后,大部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但以分子级存在的生物标志物却保留了生物原有的基本碳网骨架。目前,生物标志化已在古植被和古气候环境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载体己涉及到气溶胶、海相沉积物、湖相和泥炭沉积物、洞穴石笋、黄土、古植被、雪冰和海相碳酸盐等,并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中国黄土分布广泛、沉积连续、携带的环境信息丰富,与深海沉积物、极地冰芯并称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国内外学者对中国黄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洛川剖面作为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剖面之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L1LL2)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生物标志物。W草/植=nC31/(nC27+nC29+nC31)、W木/植=(nC27+nC29)/(nC27+nC29+nC31)和W木/草=(nC27+nC29)/(nC31+nC33)记录反映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暖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响应较弱或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对洛川剖面S4古土壤及相邻的L5、L4部分黄土样品的生物标志物进行连续检测,获得包括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类异戊二烯等丰富的类脂物分子。比较样品正构烷烃与磁化率的相关性、原地源正构烷烃与磁化率的相关性,结合CPI指标并考虑黄土的风成因素,认为源自地层生物标志物真实地反映了地质时期的植被状况。正构烷烃平均碳链长度(ACL)与磁化率和粒度变化有很好的对比性,记录了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信息,环境由冷干向暖湿变化时同步性较好,由暖湿向冷干转变时ACL值记录滞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及比值参数揭示:由黄土沉积L5向古土壤S4过渡时以C29为主峰,显示以木本输入为优势;在古土壤S4发育时期,以C31为主峰,草本比例增大、木本比例减小,具明显的草本输入优势。正构烷烃C31/(C29+C31)比值可以作为植被类型指标,L5黄土层C31/(C29+C31)值小于0.5,为荒漠植被类型,S4古土壤层C31/(C29+C31)值大于0.5,为草本植被类型。对S5古土壤及相临部分黄土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从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看,高碳数具有显著的奇偶优势,所有样品均以C31为主峰,丰度分布为:C27<C29<C31,显示有机分子来源于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对比磁化率和粒度分析结果,发现磁化率、粒度和正构烷烃各参数随剖面地层序列均有显著变化,磁化率曲线显示了S5古土壤中三个亚层变化,作为反映植被变化的正构烷烃参数(Q本/草,Q草/植和Q木/植),可以显著地区分S5第一个古土壤亚层,第二、第三个亚层的区分不是很显著,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与“红三条”对应的植被波动。小狐山湖泊沉积(晚更新世中晚期湖相沉积)的生物标志物显示,正构烷烃以C29为主峰,洛川剖面在该地质时期(Sm)却以C31为主峰,表明洛川原地源的生物标志物虽然受源区影响,但并没有覆盖原地生物标志物的信号,洛川剖面的生物标志物揭示了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植被和古环境。磁化率和粒度与原地源正构烷烃参数具有相关性揭示了正构烷烃与环境变化的一致性,证明正构烷烃来自该地质环境条件下的植被,由此重建的古植被是可靠的,正构烷烃有机分子表明洛川黄土塬发育草原植被。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英文摘要  9-12
第一章 绪论  12-20
  1.1 生物标志化合物(生标)定义、特征  13-14
    1.1.1 生标定义  13-14
    1.1.2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  14
  1.2 生物标志化合物体系  14-17
    1.2.1 正构烷烃  15
    1.2.2 支链烷烃  15
    1.2.3 无环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15-16
    1.2.4 甾烷  16
    1.2.5 饱和萜类  16
    1.2.6 含氮化合物  16
    1.2.7 含氧化合物  16-17
  1.3 生物标志物研究领域  17-18
    1.3.1 分子古生物学研究  17-18
    1.3.2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18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18-20
第二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方法与研究载体  20-40
  2.1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20-29
    2.1.1 样品保存和化学前处理  20-25
    2.1.2 仪器分析  25-26
    2.1.3 谱图解析和检索  26-29
  2.2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载体  29-40
    2.2.1 湖相沉积物  29-32
    2.2.2 海相沉积  32-33
    2.2.3 现代土壤和红土  33-34
    2.2.4 沼泽、泥炭沉积物  34-35
    2.2.5 雪冰、气溶胶、洞穴堆积物  35-37
    2.2.6 黄土-古土壤  37-40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40-49
  3.1 黄土形成的地理环境及分布规律  40-44
    3.1.1 黄土形成的地理环境  40-41
    3.1.2 黄土的分布规律  41-44
  3.2 洛川剖面概况  44-47
  3.3 研究内容  47-49
    3.3.1 洛川剖面L_1SS_1、S_4、S_5分子化石的检测  48
    3.3.2 磁化率和粒度  48-49
第四章 洛川黄土-古土壤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及意义  49-92
  4.1 材料与实验方法  49-51
    4.1.1 样品采集  49-50
    4.1.2 样品分析  50-51
  4.2 洛川黄土剖面L_1SS_1及其相临黄土的分子化石特征及古植被环境意义  51-67
    4.2.1 L_1SS_1正构烷烃分子化石特征  51-58
    4.2.2 L_1SS_1正构烷烃分子化石组成  58-60
    4.2.3 L_1SS_1环境、植被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60-63
    4.2.4 古植被景观变化规律  63-66
    4.2.5 小结  66-67
  4.3 洛川黄土剖面S_4及其相临黄土的分子化石特征及古植被环境意义  67-82
    4.3.1 S_4分子化石特征  67-70
    4.3.2 S_4原地源分子化石的确定  70-72
    4.3.3 S_4分子化石相关性揭示的生物源及意义  72-74
    4.3.4 平均碳链长度与古环境  74-75
    4.3.5 古土壤S_4发育时期的古植被  75-81
    4.3.6 小结  81-82
  4.4 洛川黄土剖面S_5及与其相临黄土的分子化石特征及古植被环境意义  82-89
    4.4.1 S_5分子化石特征  82-83
    4.4.2 分子化石来源  83-85
    4.4.3 S_5古土壤正构烷烃的植被及环境意义  85-89
    4.4.4 小结  89
  4.5 正烷基-2-酮和酰胺的分布特征及意义  89-92
第五章 额济纳盆地小狐山湖相沉积与洛川L_1SS_1生物标志  92-103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  94-96
    5.1.1 地质概况与自然地理背景  94
    5.1.2 样品采集  94-96
    5.1.3 实验分析  96
  5.2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生物源与环境意义  96-98
    5.2.1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96-98
    5.2.2 正构烷烃的生物源  98
  5.3 小狐山与洛川剖面的生物标志物比较及环境意义  98-103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03-106
  6.1 结论  103-104
  6.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104-106
参考文献  106-116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16-117
致谢  117

相似论文

  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尿液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分析,R692.3
  2. 低砷饮水暴露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膳食营养因素作用的研究,R151
  3. 甲醛暴露所致工人早期遗传损伤的研究,R131
  4.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重建冰期/间冰期日本海生态环境变化,X145
  5. 端粒缩短及DNA损伤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研究,R735.34
  6. Brp44l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研究,R737.9
  7. 国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R739.4
  8. 胃癌患者与正常人群胃液蛋白质组学特征的比较研究,R735.2
  9. 职业1,3-丁二烯作业工人DNA损伤与修复标志物研究,R131
  10. 四溴联苯醚(BDE-47)对菲律宾蛤仔解毒代谢酶基因表达与毒性效应的研究,X174
  11. 多环芳烃—蒽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pvincialis)生理生化效应的研究,X174
  12. 褐菖鲉鳃丝和肝EROD与胆汁FACs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X174
  1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血细胞miRNA表达谱的建立及其特征的研究,R734.2
  14. 多环芳烃暴露与血浆白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蛋白水平的关联,R730.2
  15. 复方丹参片血清药物化学及代谢组学研究,R285.5
  16. TEF-1δ表达改变作为新的镉暴露特异标志物的体内研究,R114
  17.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P736.21
  18. 黄海沉积物中Branched GDGTs的分布及陆源有机质BIT指标的比较研究,P736.21
  19. 海洋溢油化学指纹分析鉴定方法研究,X834
  20. 海水铜铅及环境因子对菲律宾蛤仔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研究,X174
  21. 生物标志物法研究石油胁迫对半滑舌鳎的毒性效应,S917.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古生物学 > 普通古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