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教师教育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研究

作 者: 张宝歌
导 师: 袁桂林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转型期 师范性 地方高师院校 优势定位 弱势扶持
分类号: G65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20次
引 用: 1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社会的转型必将引发社会诸要素的变革,而教育的转型也同样会引发教育诸要素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开始转型,即由原来独立的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转变。近年,我国的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转型,如高师院校升格、合并和内部综合化,标志着我国高师院校正式进入转型期。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变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转型期引发的震动必将对其本身产生强烈的颠覆作用。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长期以来一直以培养教师为其唯一功能,加之其综合化基础弱,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低等客观因素,教师教育的转型必将会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功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师范性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标志,那么,教师教育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性会有哪些变化?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解决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成为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是我国教师培养的核心力量,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质量关系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败,而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则直接影响地方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质量,因此探讨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不仅是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更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为研究主题,通过对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存在问题的现状考察、成因分析和解决对策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以什么是师范性、为什么加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存在什么问题、产生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及如何解决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为研究线索,揭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对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育投入等方面产生影响的深层次原因,为探索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提供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师范性的内涵即“培养教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师范性是一切教师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关于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研究,就是关于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的研究。二是加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劳动特点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基本途径,是高等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我国教师发展的客观需求。三是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理论研究不足、办学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社会评价降低和培养教师质量下降等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教育大学化、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高师院校自身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教育质量不高等方面。四是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师范性是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社会使命和必然选择,师范性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有:“优势定位”构建以师范教育为优势的发展战略;“特色强化”构建以突出师范性为其特色的教育内容;“分类评价”确定以教师培养不同阶段为其类别的评价标准;“政策倾斜”建立以提高教师资格培养和认证要求的制度保障;“弱势扶持”建立有利于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教育补偿机制。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引言  12-32
  一、问题缘起  14-17
  二、研究意义  17-20
  三、文献综述  20-28
  四、研究方法  28-29
  五、研究框架  29-30
  六、概念界定  30-32
第一章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的理论界定  32-60
  一、师范性的历史考证  32-47
    (一) 师范性的历史变革  32-41
    (二) 师范性的教育体现  41-47
  二、师范性的内涵及特征  47-51
    (一) 师范性的内涵  47-49
    (二) 师范性的特征  49-51
  三、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的理论界定  51-53
    (一)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的内涵  51-52
    (二)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的特征  52-53
  四、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的理论基础  53-55
    (一) 结构功能理论:地方高师院校功能变化的理论基础  53-54
    (二) 社会冲突理论:地方高师院校社会变革的理论根源  54-55
    (三) 群体动力理论: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变迁的内在动力  55
  五、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认可标准  55-60
    (一) 美国的 NCATE 认可标准  56
    (二)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认可标准  56-57
    (三) 苏格兰ITE 认可标准  57
    (四) 我国的高师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57-58
    (五)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评价标准的构建  58-60
第二章 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师范性的必要性  60-86
  一、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师范性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60-70
    (一) 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师范性是教师职业地位的基本保证  61-68
    (二) 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师范性是教师职业角色的根本要求  68-70
  二、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师范性是教师劳动特点的必然要求  70-76
    (一) 教师的劳动对高师院校的师范性提出具体要求  70-72
    (二) 教师劳动形象促使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师范性  72-76
  三、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师范性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基本要求  76-81
    (一) 师范性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教育基础  77-80
    (二) 地方高师院校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保障  80-81
  四、地方高师加强师范性是高校多样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81-83
    (一) 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81
    (二) 高校功能和定位的要求  81-82
    (三) 高校办学趋同化的反思  82-83
  五、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师范性是教师发展的客观需求  83-86
    (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83-84
    (二) 当前我国高师院校教师培养能力分析  84-85
    (三) 未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需求情况分析  85-86
第三章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黑龙江省3 所高师院校为例  86-107
  一、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理论研究不足  86-87
    (一) 理论研究的数量减少  87
    (二) 理论研究的质量降低  87
    (三) 办学定位研究不足  87
  二、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功能弱化  87-94
    (一) “学术性”冲击“师范性”  88-91
    (二) “专业性”挤压“师范性”  91-92
    (三) “统一性”取代“单一性”  92-94
  三、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出现偏差  94-96
    (一) 复合型人才: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的类型定位偏差  94
    (二) 综合改革: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的形式定位偏差  94
    (三) 综合大学: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的目标定位偏差  94-96
  四、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比例偏低  96-101
    (一) 教师教育课程类型趋于综合化  96
    (二) 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比例降低  96-99
    (三)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不足  99-101
  五、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质量下降  101-107
    (一) 师范生质量下降  102-103
    (二) 培养教师质量降低  103-107
第四章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弱化的成因  107-134
  一、综合化:大学对教师教育的介入  107-113
    (一) 观念混变与教育失范  107-108
    (二) 办学理论缺乏研究  108-111
    (三) 综合性大学的崇拜  111-112
    (四) “综合化”准备不足  112-113
  二、大众化:市场对教师教育的导向  113-126
    (一) 从“市场为导向”到“市场为中心”:地方高师院校沦为市场的附庸  113-116
    (二) 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模糊  116-117
    (三) 转型期教师职业观念落后  117-122
    (四) 教师素质观存在误区  122-123
    (五) 从“学校认证”到“社会认证”: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功能被弱化  123-124
    (六) 从“独立评估”到“统一评估”:地方高师院校评价的边缘化  124-126
  三、产业化:政府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影响  126-130
    (一) 从“政府办教育”到“人民办教育”:地方高师院校教育成本转移  127
    (二) 从“弱势扶持”到“强势支持”:地方高师院校生存空间的缩小  127-130
  四、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130-134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  130-131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131-132
    (三) 教学方法单一  132-134
第五章 强化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的对策  134-161
  一、科学定位: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合理的发展战略  134-139
    (一) 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应当进行“分段定位”  134-136
    (二) 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应当进行“优势定位”  136-138
    (三) 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应当进行“目标定位”  138-139
  二、观念转变: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观重建  139-143
    (一) 复合型教育家:新时期的教师观  140-142
    (二) 综合性培养模式:教师教育观的重建  142-143
  三、特色强化:构建地方高师院校科学的教育内容  143-151
    (一) 强化师范特色课程  145-147
    (二) 加强师范性教学实践  147-149
    (三) 加强师范教育改革  149
    (四) 加强师范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  149-151
  四、分类评价:确立地方高师院校有效的评价策略  151-156
    (一) 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评价维度  152-153
    (二) 建立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的评价标准  153-156
  五、政策倾斜:建立地方高师院校有效的保障制度  156-159
    (一)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156-157
    (二) 加强地方高师院校政策指导  157-158
    (三) 规范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158-159
  六、弱势扶持:制定地方高师院校最佳的教育补偿机制  159-161
    (一) “人民办教育”回归“政府办教育”:加强地方高师院校经费投入  159-160
    (二) “条块分离”向“条块结合”转变:实行地方高师院校省市共建  160
    (三) 从“强势支持”到“弱势扶持”:加强地方高师院校的社会援助  160-161
结语  161-163
参考文献  163-174
附录  174-187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187-188
后记  188

相似论文

  1.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2.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3.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4. 转型期我国转业军官就业能力提升研究,G647.38
  5.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冲突研究,D648
  6. 电视剧“第三者”形象之裂变,J905
  7. 社会转型期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633
  8. 社会转型期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发展模式研究,C924.21
  9. 社会转型期的村落民间信仰传承——以温州睦州垟村陈靖姑信仰为个案,K892.4
  10. 社会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及对策研究,D630
  11. 转型期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61
  12. 银海酒店营销策略研究,F719
  13. 转型期的YJ电信网络运营结构调整研究,F626
  14. 转型经济中我国初次分配不公正的现状及对策分析,F124.7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B27
  16. 社会转型期我国新社会阶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64
  17. 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道德建设研究,D64
  18. 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与模式选择,D621.5
  19. 转型期中国省级地方政府竞争研究,D625
  20.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的问题研究,G652.4
  21. 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师范教育 > 世界各国师范教育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