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共生视野下高中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文化研究

作 者: 刘德怀
导 师: 孙杰远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关键词: 共生 信息化教学 课堂文化
分类号: G633.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伴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教学已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这对当前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提高教学效能,摒弃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习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师生全面共同发展,这是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乃至全社会需要认真关切的课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从信息化教学内涵、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学科有效教学等方面对信息化教学开展研究,以期能建构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探索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成功路径。从传统教学到信息化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价值趋向、思维模式等的质的革命。从文化的视角而言,这是一场课堂文化的变革。我们需要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反思和重构课堂文化,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客观需要。共生,是不同系统之间,系统各因素之间的相容互惠,异质共存,是21世纪人类面临诸多发展问题时所做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努力寻求人与自然、人文、社会和经济的共生和谐之路。共生课堂文化,其以“共生”为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旨归,彰显“和而不同、异质共存”,尊重差异、接纳多元,体现人文关怀,积淀创生于包容、对话、参与、合作、竞争的理路之中,对课堂各要素产生规约作用,促进信息化教学中的多元文化共生、人与人的关系共生、人与媒体的共生以及人与网络文化的共生,最终实现课堂文化主体即师生的共同生长。本研究以具备信息化教学条件和采用信息化教学的广西、广东高级中学的师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共生课堂文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高中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文化共生情况,尝试从分析影响共生课堂文化创生的要素出发,以“共生”为核心价值理念,探讨共生课堂文化建构的有效途径,提出相应的策略。本文共有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教学、课堂及课堂文化、共生等方面或领域的研究情况;其次对本文的重要相关概念包括“信息化教学”、“课堂文化”和“共生课堂文化”做出了界定,从多个层面对共生课堂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诠释,最后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共生”相关理论、对话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本研究主要采用的三种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第二部分是关于高中信息化教学课堂文化共生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设计与实施的描述。本研究针对广西、广东几所高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第三部分以共生为视角分析当前高中信息化教学背景下课堂文化现状,讨论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多元文化的接纳和认同问题、对话中的良性互动问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习得与应用问题,以及师生对网络文化取舍问题等,并深入剖析了问题的主要成因即跨文化理解教育的缺失,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家庭化倾向即“家”文化的主导性影响,媒体应用文化的匮乏,以及网络文化的利弊难控等。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信息化教学中建构共生课堂文化的价值诉求,指出课堂应为多元文化共生的场所,生成智慧的场域,应将合作教育和竞争教育有机融合在学科教学活动之中,积极构建平等、共生的对话文化,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竞争向上。第五部分分析了共生课堂文化生成的影响要素,这包括了学生、教师、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内部因素和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层面的外部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共生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如树立“共生”价值理念,确立共生课堂文化范式;融合共生教育,增进跨文化的理解与对话;形成课堂文化共同体,优化群体间的合作与竞争;关注课堂文化研究;改革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等。最后为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研究工作和意义,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即以共生为旨归,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信息化教学课堂文化建构的相关理论,以多学科视角,更深层次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去挖掘共生课堂文化的生成机理、构建机制、创生模式和应用范式。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一、绪论  10-25
  (一) 研究缘起  10-11
  (二) 研究意义  11
  (三) 研究综述  11-16
    1. 关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  11-13
    2. 关于课堂及课堂文化的研究  13-14
    3. 关于"共生"的研究  14-16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16-22
    1. 信息化教学  16-17
    2. 课堂文化  17-18
    3. 共生课堂文化  18-22
  (五)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4
    1. "共生"相关理论  22-23
    2. 对话理论  23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4
  (六) 研究的方法  24-25
    1. 文献研究法  24
    2. 问卷调查法  24
    3. 访谈法  24-25
二、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25-31
  (一) 调查工具的结构设计  25
    1. 调查问卷的结构  25
    2. 访谈提纲的结构  25
  (二) 调查取样设计  25-27
    1. 调查对象与调查目的  25-26
    2. 样本抽样和调查说明  26-27
  (三) 研究的实施  27-31
    1. 正式问卷的编制  27-28
    2. 问卷的信度分析  28-29
    3. 问卷的效度分析  29-31
三、当前高中信息化教学背景下课堂文化现状的共生视角分析  31-47
  (一) 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文化共生状态调查分析  31-36
    1. 总体情况分析  31-34
    2. 差异分析  34-36
  (二) 讨论:当前课堂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6-41
    1. 多元文化的接纳与认同问题  36-37
    2. 对话中的良性互动问题  37-39
    3. 信息技术能力的习得与应用问题  39-40
    4. 人对网络文化的取舍问题  40-41
  (三) 剖析:当前课堂文化问题的主要成因  41-47
    1. 跨文化理解的缺失  41-42
    2. "家"文化的主导  42-44
    3. 媒体应用文化的匮乏  44-46
    4. 网络文化取舍的两难  46-47
四、信息化教学中构建共生课堂文化的价值诉求  47-48
五、高中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共生课堂文化的建构路径分析  48-58
  (一) 共生课堂文化生成的影响要素分析  48-53
    1. 课堂内部因素分析  48-51
    2. 课堂外部因素分析  51-53
  (二) 共生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  53-58
    1. 树立"共生"价值理念,确立课堂文化范式  53-54
    2. 融合共生教育,增进跨文化的理解与对话  54-55
    3. 促成课堂文化共同体,优化群体间的合作与竞争  55
    4. 关注课堂文化研究,多方共同探寻有效建构途径  55-56
    5. 改革评价机制,建全共生课堂文化建构的保障  56-58
结语  58-59
注释  59-61
参考文献  61-64
附录一 调查问卷  64-68
附录二 访谈提纲  68-69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9-70
致谢  70-71

相似论文

  1.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2. 蚁群算法及其在气象卫星云图分割中的应用,TP391.41
  3. ASAR与MODIS协同的海洋溢油信息提取,X87
  4. 根瘤促生剂对大豆结瘤和固氮影响的研究,S144.3
  5.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和BP神经网络的织物组织结构识别,TP391.41
  6. 从传媒企业融资上市看—文化传播与资本的变奏,F832.5
  7. 中国和谐共生图形研究,J522
  8.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F224
  9. JPEG图像重压缩检测及篡改定位,TP391.41
  10. 基于平均灰度共生矩阵和特征的LSB匹配隐密分析,TP391.41
  11. 多元文化走向下的历史街区环境设计研究,TU984.114
  12. “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商业会展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525.2
  13. 共同的生存空间,J213
  14. 应用型课题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知识向信息化教学能力迁移的设计研究,G635.1
  15. 彩色套印偏差的检测方法研究,TP391.41
  16. 风景旅游村的共生模式研究,F592.7
  17. 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F223
  18. 生物途径数字化策略及其在共生固氮网络数据库中的实现,Q811.4
  19.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某些地衣抗氧化活性的测定,Q945
  20. 基于重庆市工业固体废物的工业共生研究,X705
  21.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小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研究,TU984.11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计算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