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台湾民主进步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地位变迁研究

作 者: 樊家和
导 师: 周敏凯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政权轮替 金援外交 全民政府 主权在民
分类号: D675.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1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创立兴中会,经历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致力推翻满清政府,以至于先期的中国国民党创立了中华民国并居于执政地位,并在1946年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之前,当时国内的政党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宪政党合并后更名)、“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新政权成立,在中国的领土上,再一次的政党政权转换,由中国共产党合法掌握执政地位。现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体制执政下的八个参政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二学社”、“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多党合作的体制下,国家还有希望地带领着人民迈向自由、民主、富强的康庄大道;而中国国民党1950年,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进入动员戡乱时期,仅有跟随中国国民党到达台湾的中国青年党及中国民主社会党,三个政党。直至1986年9月28日,仍处于戒严下的台湾地区,在130多位社会人士发起组织的「民主进步党」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宣布正式成立。1989年1月,台湾立法院修正「动员戡乱时期人民团体法」,增列「政治团体」一章,规定政党与政治团体之成立要件;自此,台湾人民可以依法组党,文录(2006年10月)为止,已向台湾地区内政部申请核(获)准备案之合法政党有120个,政治团体有41个。民进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高举着“清廉”、“民主”、“本土”的旗帜进行政治动员。但是二十年的党务发展历程展现出与民进党道德宣誓截然不同的结果。民进党的各个核心价值经常因派系的冲突、事务官职卡位元战及政治利益分配不均的种种因素而不断地流失,过程中不断出现相当大程度的异化。民进党的民主诉求也已经和民主的终极价值与关怀变得南辕北辙。民进党组党初期,其诉求主要是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改变“本省人”在整个权力分配体制中边缘化的局面,所以其民主诉求在当时尚具有普遍关怀的意涵。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局面就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大权在握的民进党并没有将“价值民主”向“实践民主”转化,即实践选举时的政见承诺,加强对“人民”的关照,却反而利用“民主”维护党的自主权力。最典型的例子是:最近民间因陈水扁的贪腐问题而要求其下台的呼声甚高,但阿扁却坚持一定要做到底,并以“阿扁是台湾过半数人选出来的总统”作为挡箭牌。2000年以前,民进党鼓吹“政治清廉”最为卖力,只因持有未曾执政过的记述来对台湾选民与国民党大放厥辞,其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更是将“反黑金”作为竞选文宣的主打议题,极力突显“清廉改革”的形象以清新政党压制性的比较方式打击国民党传统老旧又腐败的刻板印象。但是在民进党上台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阿扁当局的“黑金化”程度比起国民党时期也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贪官污吏腐败的速度则远远超过了国民党。从近期爆出的弊案来看,所牵涉的金额颇令人触目惊心,显示民进党政府所谓的“清廉”诉求已经完全破产,其所蕴含的道德约束力在陈水扁及其一妻二秘三师与家庭成员身上也已经荡然无存。民进党的另外两个核心价值“民主”和“本土”则纠结在一起,以异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民进党一贯以“本土政党”自居,族群动员、乡里动员是其政治动员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达到胜选的目的,民进党割裂台湾社会划清两岸民族关系,扩大膨胀原本并不明显的族群隔阂,挑衅外省人、本省人族群仇恨,区隔客家人、原住民的族群诱发力,鼓噪工人、农人的抗争性,不停制造族群的对立与对抗。结果,本土化的价值被狭隘的族群意识所取代,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民进党核心价值的流失在客观上对民进党形成了筛选机制,一批坚持基本价值的核心人物,如许信良、施明德、林义雄等先后退出民进党,从而凸显了民进党异己腐化的速度及民主价值远离了早期组党时的诉求宗旨。这一趋势又反向加速了民进党的核心价值流失。派系共治局面的形成是由民进党内的政治生态所凝定的。民进党刚组建时,仅是一个反国民党统治的约盟之众,内部各种政治观点交错杂陈,即使是同一政治思潮,也会导致不同路线的争执。另外,民进党内部的政治势力从党外时代发展而成为山头派系林立,需要一个能够缓冲矛盾的机制,派系共治结构由此产生,才能发挥一点一滴的段落式整合功能。民进党经过“本土性建构”之长期的、有差别的价值观念引导,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已经被刻意地筛选和过滤。同时,经过无数次选举的政治社会分化作用,岛内人民,特别是泛绿民众对若干政治问题已经造成不懂反省的刻板认知。于是在民进党与基本支持者之间形成了互相绑架的局面,进而形成了共犯结构。对泛绿阵营而言,陈水扁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执政者,而是本土政治的一个先驱领导者,也是已经超越了政治道德而必须维护的政治图腾。这种结构是影响民进党自身反省和内部政治生态调整的最大阻碍力量。然而,民主进步党能够在短短十四年间,运用民主选举制度,推翻了执政五十年的中国国民党,于2000年在多数民意的选票支持下,以及能在军、宪、警的政治中立体制下,和平转移台湾政权,取得执政地位,其成长过程与党内外的形成力量,是不容忽视,应该有足够理由以实现理性的研究态度,深入加以探讨。本文主体是以台湾民主进步党的草创期、在野期、执政期及重回到在野立命的可能性,作为主要研究目标,从党内派系、党外关系、社会动脉的关键性其它政党的冲击比较,再则从街头运动至竞选参政至地方政府执政进而成为执政党,分析该党的未来趋势及带动或影响到台湾的民主问题及国际地位的优劣环境,两岸的关系又是否因为该党的本土主张与台独意识而牵动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假像共识。并以实际发生的政党政治题材作研究对象,追查真人真事、实质采访记录,取材于各党派以当代发生的实事求是的政局发展或变化加以探讨分析。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8
ABSTRACT  8-12
目录  12-15
序言  15-17
第壹章 台湾民进党创立及其社会背景  17-28
  第一节 台湾民进党创立时的国际背景  17-20
  第二节 台湾民进党创立时的两岸关系  20-23
    一、两岸政治互动  21-22
    二、两岸民间交流  22-23
  第三节 台湾民进党创立时岛内政治生态  23-28
    一、岛内政治制度嬗变  23-25
    二、岛内政党关系变化  25-26
    三、民进党内派系关系发展  26-28
第贰章 民进党初创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  28-38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  28-29
  第二节 社会基础  29-34
    一、社团关系  30
    二、劳工关系  30-31
    三、政商关系  31-33
    四、海外关系  33-34
  第三节 经济基础  34-38
    一、农业方面  35
    二、城市制造业方面  35-36
    三、工商金融业方面  36-38
第叁章 民进党初创时期的政治策略和政治地位的变迁  38-45
  第一节 民进党街头政治运动社会反应  38-40
  第二节 谋取政党竞选优势的基本政治策略  40-43
    一、选战实力发展  40
    二、党员人数稳步上升  40-43
    三、政党认同度起伏不定  43
  第三节 民进党的政治优势和政治地位变迁  43-45
第肆章 民进党政治地位变迁后台湾政党关系新特点  45-66
  第一节 民进党执政后台湾政党关系的新特点  45-48
    一、民进党执政的三个阶段  45-46
    二、民进党对于台湾民主之路的影响  46-47
    三、民进党执政后的政治评估  47-48
  第二节 民进党内派系争斗新动向  48-53
    一、民进党内现阶段的政治争斗具有选举文化的某些特征  51
    二、民进党选前协调共治候选期党内势力整合与抗衡  51-52
    三、民进党在防范内部分裂的机制设计  52-53
    四、陈水扁的权力欲望  53
  第三节 民进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53-60
    一、"国会"内的竞争关系  54-56
    二、地方政府中的政党关系  56-58
    三、在社会舆论上的竞争关系  58-59
    四、民间团体内的对峙关系  59-60
  第四节 泛蓝阵营的基本构成和政党基本主张  60-63
  第五节 泛绿阵营的基本构成和政党基本主张  63-66
第伍章 民进党执政后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与政绩评估  66-98
  第一节 政府再造计划的提出  66-67
  第二节 民进党执政后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67-72
    一、意识形态下摇摆不定的公共政策  68-70
    二、文官体系与专业人员的公共政策  70-71
    三、缺乏稳定的财经政策  71
    四、僵化的两岸政策  71-72
  第三节 民进党拓展国际空间的基本路径与特点  72-80
    一、务实"外交"  72-73
    二、南向政策  73-80
      打开南向政策的最后一扇大门—缅甸  73-80
    三、荣邦专案  80
  第四节 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思维与策略  80-82
  第五节 台湾社会的新问题  82-85
  第六节 民进党政绩评估  85-90
  第七节 值得关注的政局个案分析  90-98
    一、民进党2004年"二二八事件资料勘对"  90-95
    二、陈水扁"机要费"司法审判结果  95-96
    三、2008年"立委"和"台湾总统"大选选情  96-98
第陆章 民进党的历史价值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98-120
  第一节 "台湾民主意识"的演变  98-101
    一、两蒋政权时代(1949~1988年)  99
    二、李登辉时代(1988~2000年)  99-100
    三、陈水扁时代(2000年~至今)  100-101
  第二节 台湾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依赖评估  101-102
    一、两岸市场经济规律化  101
    二、大陆扩大两岸交流的优惠政策与措施  101
    三、两岸经济政策被迫性调整  101-102
  第三节 台湾地位边缘化与民进党的历史价值评估  102-107
  第四节 民进党社会基础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107-120
    一、选战结果与民进党社会基础  108
    二、褪色的"民主"、"改革"光环与民进党社会基础  108-110
    三、台独意识形态的结构与民进党思想基础  110-112
    四、难以维护的清廉形象与民进党政治基础  112
    五、公共政策的实施结果与民进党的执政能力  112-120
结论:台湾政局的"共治"蕴含了"权力分享"、"权力共享"  120-123
附件一  123-151
附件二  151-155
附件三  155-160
参考文献  160-166
  中文参考文献  160-163
  英文参考文献  163-166
后记  166-167

相似论文

  1. 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初探,D082
  2. 平等与宪政,K257
  3. 三权分立与主权在民,D095
  4. 哈尔滨解放区司法建设考察,D926
  5. 马克思对卢梭“公意”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意义,B565.26
  6. 民进党民粹式政治动员研究,D675.8
  7. 台湾“总统”选举研究,D675.8
  8. 陈水扁案研究:海峡两岸查贪机制比较,D675.8
  9. 台湾政党政治的演变特征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研究,D675.8
  10. 当代台湾县市政府行政文化研究,D675.8
  11. 论日美安保体制中的台湾地位问题,D675.8
  12. 中国国民党自身变革及其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影响,D675.8
  13. 台湾地区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可行性探讨,D675.8
  14. 台湾媒体的历史话语分析,D675.8
  15.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及其若干启示,D675.8
  16. 地方派系、农会与选举动员,D675.8
  17. 台湾政党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D675.8
  18. 试论台湾多党政治的发展,D675.8
  19. 台湾政治转型中的“民主台独化”问题研究,D675.8
  20. 新世纪以来国民党党务改革研究,D675.8
  21. 冷战后欧盟对台湾政策研究,D675.8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地方政治 > 台湾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