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淋球菌耐药质粒基因分型研究及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 者: 蒋法兴
导 师: 王千秋;苏晓红;刘训荃
学 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专 业: 皮肤病与性病学
关键词: 产青霉素酶淋球菌 南京地区 染色体介导 头孢曲松 四环素 耐药率 耐药机制 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环丙沙星
分类号: R75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0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第一章:2003—2006年南京地区淋球菌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监测目的监测南京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2003-2006年淋球菌耐药现状。方法采用纸片酸度定量法测定菌株是否产β-内酰胺酶。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对淋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共检测了791株淋球菌,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的阳性率每年维持在42.23%-57.36%之间,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的阳性率由2003年的19.47%(37/190)上升到2006年的32.82%(65/198)。在非PPNG中,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耐药菌株的阳性率介于57.84%~87.27%。耐环丙沙星淋球菌的阳性率介于97.89%~99.51%,未检出对头孢曲松耐药的淋球菌,每年的低敏菌株比例处于30.58%-57.89%之间。每年均检出1-2株对大观霉素耐药的菌株,共6株。结论南京地区分离的淋球菌中,PPNG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TRNG的阳性率快速增长,染色体介导的耐青霉素和环丙沙星淋球菌的比例很高,偶见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为治疗淋病的有效药物。第二章1999—2006年南京地区四环素高度耐药淋球菌tetM基因基因分型研究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四环素高度耐药淋球菌(TRNG)tetM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是否为TRNG,采用纸片酸度定量法测定菌株是否产β-内酰胺酶。采用单管PCR方法对TRNG阳性菌株作tetM基因分型。结果1999—2006年间南京地区1208株淋球菌中共检出260株(21.52%)TRNG,其中68.08%(177/260)的TRNG亦为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即为PPNG/TRNG,TRNG的阳性率逐年增高。TetM基因分型结果显示,荷兰变型为258株,美国变型仅2株。结论:南京地区流行的TRNG以荷兰型tetM基因为主(99.23%),美国型仅为偶发。第三章1999-2006年南京地区淋球菌青霉素耐药性及耐药质粒基因型研究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淋球菌青霉素耐药状况,了解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的质粒基因型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淋球菌对青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酸度定量法检测菌株是否产青霉素酶。采用单管PCR方法对PPNG耐药质粒进行基因分型。结果8年间共检测了1208株淋球菌,青霉素总耐药率为84.02%(1015/1208)。染色体介导的耐青霉素淋球菌(CMRNG)占45.53%(550/1208)。PPNG占38.49%(465/1208),其中177(38.06%)株同时为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即PP/TRNG。PPNG阳性率自1999(8.04%)年起逐年增加,至2004达最高(57.36%),2005、2006年略有下降。质粒PCR分型结果显示,所测菌株均携带亚洲型质粒。结论南京地区CMRNG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PPNG近年增加较快,携带亚洲型质粒的PPNG在南京地区流行,未发现其它类型的质粒。第四章淋球菌对大观霉素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检测导致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16S rRNA基因中的突变位点。方法将6株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MIC≥128μg/mL)、2株大观霉素MIC32μg/mL淋球菌、2株大观霉素MIC 16μg/mL的淋球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DNA扩增、测序分析,寻找致淋球菌大观霉素耐药的突变基因。结果6株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株的16S rRNA基因均发生了突变,其中2株(MIC>256μg/mL)为C1192T突变,1株(MIC256μg/mL)为C1344T、T1345A突变,1株(MIC256μg/mL)为T990G、T991C突变,1株(MIC128μg/mL)为T990G、G1343C、C1344T突变,1株(MIC1281μg/mL)为T991C突变。大观霉素敏感的菌株均未发现突变。结论淋球菌16S rRNA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可能导致大观霉素不同程度的耐药,C1192T突变可能导致高度耐药,其它单一位点或多位点突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耐药。第五章头孢曲松低敏的淋球菌中PBP2氨基酸替代或插入模式研究目的检测头孢曲松敏感性下降的淋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2(PBP2)的镶嵌状结构模式,探讨该模式是否与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有关。方法将11株头孢曲松低敏和2株头孢曲松敏感的淋球菌penA基因全基因测序,通过BLASTN与BLASTX分析,研究penA基因的碱基插入和置换情况及PBP2中氨基酸插入和置换模式。结果13株淋球菌的penA基因中有多个碱基置换或插入,PBP2中共发现5种模式的氨基酸插入或置换模式,没有发现PBP2镶嵌状结构模式。结论PBP2的镶嵌状结构可能与头孢曲松敏感性下降无关,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导致淋球菌对头孢曲松低敏。

全文目录


缩略语  7-8
前言  8-9
中文摘要  9-12
英文摘要  12-16
第一章 2003—2006年南京地区淋球菌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监测  16-26
  引言  16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6-21
  第二节 结果  21-23
  第三节 讨论  23-26
第二章 1999-2006年南京地区四环素高度耐药的淋球菌tetM基因分型研究  26-36
  引言  26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26-31
  第二节 结果  31-33
  第三节 讨论  33-36
第三章 1999-2006年南京地区淋球菌青霉素耐药性及耐药质粒基因型研究  36-44
  引言  36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36-39
  第二节 结果  39-41
  第三节 讨论  41-44
第四章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44-60
  引言  44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44-47
  第二节 结果  47-54
  第三节 讨论  54-60
第五章 头孢曲松低敏的淋球菌中PBP2氨基酸替代或插入模式研究  60-78
  引言  60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60-63
  第二节 结果  63-73
  第三节 讨论  73-78
总结与展望  78-80
论文综述  80-87
志谢  87

相似论文

  1. 盐酸环丙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在大鼠股骨GustiloII型开放性骨折一期内固定辅助治疗中的应用,R687.3
  2. 复方乳酸环丙沙星治疗仔猪黄白痢试验,S858.28
  3. 环丙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与分离性能的研究,O631.3
  4. 生物相容性量子点—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生物学应用,R318.08
  5. 牛奶中氟喹诺酮类残留量测定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R155.5
  6. 基于脱氧核酶和配合反应的汞和铀的检测新方法研究,X832
  7. 环丙沙星、四环素和阿霉素电化学发光新方法的研究,R927
  8. 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及MexR的表达,R378.991
  9. 大蒜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R285.5
  10. 抗生素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研究,X131.3
  11. 淋病奈瑟菌opa基因分型研究及其流行病学应用,R181.3
  12. 新型药物缓释材料的制备及性能,R318.08
  13. 声人工材料中非对称波传播特性,O422
  14. 异常Notch3通路在人卵巢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R737.31
  15. 人肝脏特异性microRNA-122受转录因子FOXO1调控及其机制研究,R575
  16. 通过基因修饰的抗原特异性B淋巴细胞的体内扩增提高外源治疗基因的表达水平,R450
  17. 人子宫内膜窗口期基因表达平台的建立及特异基因的筛选,R346
  18. 药物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化学修饰电极对溶解氧的电催化还原研究,R96
  19. 盐酸环丙沙星缓释微丸的研究,R94
  20. 临汾地区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对环丙沙星耐药基因研究,R759.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性病学 > 淋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